APP下载

幼儿“伪分享”行为的成因与改善策略研究

2018-07-16归晓燕

读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改善策略

摘 要: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目前很多幼儿分享行为表现不够理想,其主要有以下原因:内部成熟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除了要考虑儿童自身内在成熟因素,符合儿童的个体差异,还需要综合考虑家庭、教师、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伪分享”;行为成因;改善策略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交往的技能,形成社会情感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相似的一幕:乐乐手里拿着玩具,他的对面站着一个同龄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玩具,乐乐不愿意把这个玩具给对面的孩子玩。他的妈妈在旁边劝说:“给小朋友玩一下吧,你现在又不玩,给小朋友玩玩,他会很高兴,你也会很高兴的,大家一起分享玩具……”最后,在妈妈的劝说下,乐乐很不情愿地把玩具递给了对方,但是眼睛一直看着这个玩具,而且很快就想把这个玩具要回来。

一、 幼儿分享行为的定义

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要素,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

二、 “伪分享”行为的成因

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分享行为也不例外,它的形成与个体成长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密切相关。

(一) 内部成熟因素

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年龄和性别是影响亲社会行为中重要且明显的生理成熟因素。UGUREL(1952)4~16岁儿童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慷慨”倾向到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一直到7~8岁。8岁以后“公平分享”倾向缓缓渐进,并占据主导地位。

幼儿期是道德发展的萌芽阶段,道德的发展有赖于儿童对行为准则的了解和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幼儿认知水平有限,当他不能認识某种行为准则的内容和意义、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正确价值时,就不可能有真正自觉的道德行为。

(二)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家庭是幼儿分享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许多家庭存在着不尽人意的“伪分享”教育误区,如误将利益互惠、牺牲幼儿利益以及假的愉悦情感体验等认同为分享教育。

强化在儿童教育中相当重要,儿童常常通过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强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幼儿做出某种行为,而是激发他的内在动机。当教育者更多地通过采用物质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时,很容易造成幼儿为了某种物质利益而去做某种行为,而不是为了这种行为带来的愉快和情感体验。

三、 “伪分享”行为的改善策略研究

(一) 分享观念的培养

很多幼儿之所以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会认为和别人一起分享就是失去。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如孔融让梨、金色的房子的故事。通过情感体验,让幼儿产生稳定的分享行为,感受进行分享行为的快乐。

(二) 家庭的正确教育

家庭的教育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要多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多和儿童沟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训斥,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其次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让儿童多一些分享的体验,让儿童多从对方的立场出发,多发展他们的同情心、道德感等利他高级情感。遇到儿童的适宜分享行为,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强化。

最后要改变一些认为儿童分享就会吃亏的错误的教育观念。“我妈妈说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给别人。”这种教育误导,对儿童成长和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会让儿童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三) 教师的适当引导

幼儿园是幼儿活动最多的场所,也是儿童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重要对象,更承担着教育、培养幼儿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树立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幼儿效仿。其次可以通过童话、寓言、儿歌中塑造的生动、正面、富有童趣的文学形象,来感染幼儿,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最后要加强儿童的技能训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去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如在户外活动拍皮球中,让孩子自己解决“皮球不够怎么办?”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想玩理发店的游戏,可是只能有一个当理发师怎么办;幼儿的点心不够分了,没拿到的小朋友怎么办等等。对幼儿所采取的正确行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和伸出大拇指给予幼儿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分享之后的愉快感觉。

(四) 净化分享的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是把双刃剑,但它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并不在于媒体本身,而在于媒体被运用的方式,如电视、电子游戏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有时被用来宣扬暴力、崇尚个人主义,其消极效应自然不容忽视。如果能对社会传媒进行有效管制,净化社会环境,对社会风气进行正确引导,惩恶扬善,就能使大众传媒在促进儿童分享行为形成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儿童“伪分享”行为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从各方面努力,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通过活动体验、反复强化、干预训练,让儿童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儿童的分享更加稳定、自觉,从而变成儿童内化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徐鸿.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伪分享”[J].教育导刊,2010(01).

[2]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7(04).

[3]张珍珍,王翼,王俐.幼儿“伪分享”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家庭幼儿分享教育误区的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5(01).

作者简介:

归晓燕,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吴淞幼儿园。

猜你喜欢

改善策略
浅析如何做好供电企业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探究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关于配电线路施工管理现状和改善策略研究
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于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与研究
高中音乐教学现存问题及改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