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评论中的构建

2018-07-16唐郝王苗妃

科技传播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葛兰西

唐郝 王苗妃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评论已经成为舆情表达、意识形态争锋的主要场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评论中面临着被解构的危险: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和网络评论本身固有弊端的危害。针对这些问题,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提供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 网络评论;主流意识形态;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3-0043-02

随着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碰撞和交锋日益激烈,网络空间作为这一冲突交锋的前沿阵地,成为了各类意识形态纵横捭阖的角斗场。网络评论作为进行个人意见表达、引导网络舆情、参与公共事务、掌控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更是这场交锋中谁胜谁负的风向标。

狭义的网络评论是指在网络上对议题进行正式的评论,要求和传统评论相近;广义的网络评论则是指网络上所有的评论形式,既包括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的时评、专栏,也包括网友自发对某些议题的意见发表,例如跟帖、短评等。

本文讨论的网络评论是广义的网络评论,且侧重于网友自发的言论表达。

1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评论中的解构困境

网络评论具有评论工具开放化、评论主体平民化、评论形式和场域多元化、评论匿名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网络评论在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后果。“在资源共享的时空环境里,美丽的诱惑和黑色的陷阱时刻都是共存的。”[1]

1.1 文化帝国主义入侵新渠道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人们所关注的文化帝国主义,在新媒体时代卷土重来。网络评论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绕开我国信息管控的捷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推手在网络评论中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甚至蓄意制造矛盾,引起纷争。网络评论成为了文化帝国主义势力的宣传平台,网络评论中的文化渗透甚至脱去了文化娱乐产品的外衣,大肆宣扬新自由主义、新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政治观念,使一些辨别力和认识力较低的网民为其摇旗呐喊。这降低了我国人民对政府的认同,威胁了我国的政治安宁和国家穩定。

1.2 网络弊端的多发区

网络的“平权”特征,让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网络舆情也因此得以形成。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参差多样的意见得到整合,趋于一致,其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表达成为意见主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用事实说话:只讲观点,不顾事实。编造耸人听闻的事实博取关注,有时甚至造成巨大社会影响。2)片面情绪化叙事: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评论中,把特殊当普遍,用个例否定全部。3)“泛政治化”倾向:将社会中的自然问题和客观情况归结到社会制度、国家政党的体制之上。将一些原本平常的社会新闻话题,通过联想、调侃等手段增添上政治色彩,这会给许多辨别力和认识力不够的网民造成困扰,同时给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可乘之机。

外患内忧,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评论领域所面对的严峻局面。面临着被逐渐解构的危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构建,主流声音在互联网上怎样发出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2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失败后,葛兰西在狱中写下了《狱中札记》,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霸权理论。本文从文化霸权、公民社会、阵地战和有机知识分子这几大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解读。

2.1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通俗地讲就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承认的文化领导权。“这种文化领导权是西方民众在经济上顺从、在政治在认同资产阶级管理和统治的思想文化根源。”[2]

文化霸权(hegemony)是相对于国家政府的政治强权的一个概念。葛兰西认为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基础的根本在于文化霸权,即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力。文化霸权在无产阶级中革命所扮演的工具性角色就是通过夺取在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为政治层面上推翻统治阶级而奠定基础,是夺取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

2.2 公民社会——文化霸权的产生场域

“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阶层,一个可以称作‘公民社会即私人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3]公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构成了葛兰西的社会模型,前者主要是指教会、学校、政治党派和各类文化团体等,后者是指警察、监狱、军队等国家暴力机关。两者发挥作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公民社会是依靠理性的合意发挥作用,而政治社会则多是依靠强权手段和暴力手段。文化霸权始终产生和存在于公民社会。

2.3 阵地战——文化霸权的夺取方法

文化霸权理论是可以在实践层面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阵地战和与其相对应的运动战是进行无产阶级斗争的两种形式。运动战是指罢工、武装起义等直接夺取国家政权的革命行为,而阵地战是指夺取公民社会这块精神阵地,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进行长久斗争,逐步瓦解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葛兰西认为运动战只有建立在阵地战的基础之上,革命才能获得全面稳固的胜利。

2.4 有机知识分子——文化霸权的实践主体

“有机知识分子是先对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不再以超然历史之外为特征,不再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而是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批判。”[4]有机知识分子的“有机”之处在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自身投入到对社会的批判里去,构建传播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夺取文化霸权,做“阵地战”“运动战”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3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评论中的构建途径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我国如何面对和解决网络评论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危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加强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守住网络评论这一“精神阵地”

我国党和政府始终重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和把控,马克思主义作为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方向的主流指导思想,必须在网络评论这一领域得以体现。掌握在网络评论领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是维护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措施。

要发挥阵地战的精神,从思想上做好长期的、常态地与境外文化帝国主义势力、境内极个别反人民颠覆势力做斗争的准备。在开放的网络领域,筑起一道主流意识形态的长城,守住网络评论这一精神阵地。

3.2 建立理性网络空间,培养理性网络公民

任何文化领导力都需要建立在民众的理性合意之上,脱离广大网民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无疑是沙中建塔。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工业化也早已迈入了新时期,葛兰西所言的公民社会在我国逐渐发展完善,网络评论作为我国公民社会的一处网络投影,应当是一个产生理性合意的重要场所。“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针对公共事务,每一个网民都有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的权利。

实现理性合意就必须要有理性网络空间。理性网络空间的理性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理性,二是参与者即网民的理性。网络评论领域所固有的一些结构弊端,需要党和政府采用法律法规、部门管理来进行纠正和修补;实现网民理性化,除了提高其知识文化素养和媒介教育素养,更重要的是形成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认识力。

了解网民的理性合意,在网络空间与人民群众展开对话,是党和政府建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一大前提和基础。“今天一些政府机构和官员,把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当作媒介素养的核心,但仅仅关注‘危急时刻以及危机应对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真正的媒介素养体现日常交流渠道的畅通有效,更需要改变自己的姿态和思维,提高自己与公众对话的能力。”[5]

建立理性网络空间,将网络评论打造成为“网络公民社会”,形成理性合意,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营造良好环境。

3.3 培养网络评论中的“新型有机知识分子”

作为夺取和维护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生力军,有机知识分子的作用至关重要。有机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并不少见,但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有机知识分子不愿意参加到网络评论中来,一是由于技术的壁垒,二是观念转变上的滞后。新型有机知识分子将是主动学习、掌握和钻研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传播和維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出主流声音的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评论这一当代公民社会的投影当中加入有机知识分子这一元素,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邹伟,何志武.网络评论的自由与控制[J].新闻界,2003(2):24-25.

[2]吴友军,郑冬晓.论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局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186-189.

[3]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高其文.葛兰西文化霸权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3(1):44-48.

[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葛兰西
葛兰西文化哲学的实践概念
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深化与曲解:改革开放以来葛兰西实践哲学之争的研究综述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刍议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永恒的信念
浅论中国“主旋律”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比较研究综述
《实践哲学与霸权
——当代语境中的葛兰西哲学》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