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探究

2018-07-16邓朝霞

读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经典儒家思想中学生

摘 要: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那特有的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学生的性格习惯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经典;儒家思想;中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典具有不朽价值,阅读经典不可或缺。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中华民族积淀了灿若星河的国学经典。这些经典承载着民族之魂,牵系着文化之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献中,则较少涌现出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文化经典。这些经典是古人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先民的生活常道与实践经验,传达着前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这些经典在过去的若干世纪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传诵,成为汲取智慧与灵感的源泉,其文化价值得到历史的检验与肯定,更对塑造中学生优秀的行为品格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学生在当代课堂上直接面向和熟悉这些经典,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努力推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讲好一首唐诗胜过讲一通唐诗概论,阅读先秦诸子胜过讲述一通先秦思想概论。同时,经典不是陈旧,不是老朽,它是古老而至今还在鲜活着滋养我们生命,温润我们灵魂的元素。经典诵读的意义,或许不只在有益于语文、口才,其意义或许更多的在于通过目识口诵,烂熟于心,浸润其中,扎下思想的根,让灵魂融合于高远的智慧之中,从而远离了浮躁和平庸。

温儒敏教授指出,让书声琅琅的校园营造出了更加浓郁的书香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会培养少年成为当代的谦谦君子,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然而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大餐。因此,加强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势在必行。

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直接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经典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人格塑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处事告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

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直至塑造他们追求理想的完美人格。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对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就其学派而言,包含了百家学说,有孔孟的儒、老庄的道、六祖慧能的禅,还有孙子的兵法,韩非子的法术势,鬼谷子的谋略,黄帝的养生之道等等。就其学科而言,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等。就其倡导的精神素质,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都体现在各自的经典之中,而这些更能给中学生的心理过程打上文化的烙印,使其折射出文化的色彩。

诵读这些经典,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在不断提高了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语文素养的同时,有利于加深中学生完善自我统一和个性自我协调的心理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粮食却出现了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的中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脱水”现象,还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私、懒惰等不良的习惯。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他们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论语》而言,其人格修养至教训,“殆全部有历久不磨之价值”;其政治之谈,“其根本精神,固自有资助百世而不惑者”;其因人施教之言,“则在学者各自审其个性之所近所偏而借以自鉴”;其对人的批评,“足可见孔子理想人格之一斑”;其对于孔子的观察与批评,“读之可以从各方面看出孔子之全人格”;全书除部分章节外,其余则“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孟子》一书,“高唱性善主义,教人以自动的扩大人格,在哲学上和教育上成为一种有着永久价值之学说;排斥功利性,虽然其用意在于矫正当时之弊,然在政治学、社会学上最少亦代表一面真理”。

“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古人云,不读书者鄙,不读史者鄙,就是说,不读历史的人,是没有见识、粗鄙无知的人。一个人起码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要有所了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可以用以治国,小可以学会如何做人。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覃桂林.走进国学,走进你我.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4]梁启超.新史学.

[5]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醒.

[6]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

邓朝霞,贵州省毕节市,毕节七中。

猜你喜欢

经典儒家思想中学生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