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百年老街续写冰情雪韵

2018-07-13

青岛画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冰灯冰场摄影家

一百多年前,在松花江南岸,城市在这里舒展着腰肢。一百多年后,這里生长出哈尔滨最著名的老城区——道里区。

2018开年之初,“魅力道里冰情雪韵”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采风行活动拉开帷幕,“采风行”活动组重看道里区,切身体会它的今昔变迁,感受城市成长的精神动力。

“采风行”从中国木雕馆开始。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家聚集在道里区景江西路的中国木雕馆内,“长枪短炮”蔚为壮观。这些摄影家全部是《黑龙江画报》影像联盟的成员,他们的镜头对准一件件精致的展品进行创作。

从木雕馆出来,汽车沿着群力新区宽敞的大路行驶。3号地铁线正如火如荼地修建着,两边的高楼反射着冬日的雪光。一道色彩突地从窗前掠过,接着又是一道……欢笑声多起来,汽车停在一片冰场之前。

群力新区体育公园是“采风行”的第二站。这里本是一座人工湖,在道里区的精心策划下,变成了一个4万平方米的公益冰场。每天清晨,有专人清雪洒水维护冰场,市民可以在温暖的换鞋室免费领取冰刀,进行冰上运动。

冰场上有几百人,有的速滑、有的玩冰球,有孩子坐着爬犁,有老人跳着舞蹈。他们有家在周围小区的,也有坐着公交、开着车来玩的。70多岁的黄大爷玩冰50多年,8岁的双胞胎小兄弟上冰一年多,3岁的小姑娘躺在雪里不肯起来……这冰雪之乐是黑龙江人印到心里的爱。

友谊西路沿着松花江南岸修建,江与路之间坐落着100米长的音乐主题公园就坐落于此。在景观“钟楼”广场上,一个巨大的雪人映入眼帘。摄影家们与大雪人合影,却纷纷表示没有尽兴。我也以为这处景点不过如此,可转过身来向江中望去,不由得张圆了嘴,“哇”地喊了一声。

2018个雪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憨态可掬地驻立在外滩上。摄影家孙先生抱着相机一起跑过去,边跑边喊:“太漂亮了,活了大半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雪人。”

道里区的冰雪文化是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名片,给哈尔滨的冬平添了许多乐趣。以冰雪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则更加体现哈尔滨人冰灵雪秀的气质。历经百年的中央大街华灯初上,仿若置身旧上海的歌舞升平。走进金安国际商厦或者金太阳购物中心,都能见一小方舞台,音乐、舞蹈和围观的人构成了一台小型演出。

在文化品牌的支撑下,道里区每年开展各类大赛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参与演出群众15万人次,在道里区,想活动有场所,学技能有机构,看节目出门就有。

“采风行”活动走进兆麟社区,亲身感受文化社区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捷及服务。

“中国·哈尔滨国际合唱音乐会八强团队奖”“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第九届‘好歌大家唱三等奖”“哈尔滨市第28届‘福彩杯老年舞蹈百花赛铜奖”“哈尔滨市首届老年艺术节合唱比赛金奖”……走进兆麟社区,满墙的荣誉证书在社区的白墙上显得熠熠生辉。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氛围弥漫在兆麟社区居民周围。

在同样以抗日英雄命名的尚志社区开创了全国首家社区红色展馆。红色展馆既是对革命传统记忆的传承,也是服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像兆麟社区、尚志社区这样的家门口文化馆覆盖了整个道里区。道里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过三年的努力,在126个社区全部创建了社区文化活动室,全区19个街道、4个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全区已拥有1000平方米以上集文化、娱乐、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中心社区”26家。去年,道里区又与黑龙江新媒体集体合作创建社区图书馆23家。这些富有特色群众文化场点,成为百姓幸福的加油站,在全省率先建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很多人知道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却不知“冰灯游园会”,今年,第44届冰灯游园会,以“弘扬冰灯艺术·繁荣冰雪文化”为主题,依托冰灯发源地深厚的冰雪文脉和历史承载,展示时代精神、中国力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冰雪文化传承和冰雪公益服务作用。这是冰灯艺术的传承在新时代奏响的欢歌。

青年宫里正在上演的《月光下的神铃》,这部集中体现黑龙江原住民族神话歌舞剧,站在历史源头,揭开了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四小民族繁衍生息的面纱。凡是来道里区观看演出的市民不仅可以享受免费供票的待遇,还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与震撼。这就是文化惠民政策为市民送来的福利。

文化艺术在这片老城区汲取历史的血液、地域的营养,和着新时代的歌声,成长,盛开。

猜你喜欢

冰灯冰场摄影家
滑冰,冬季走向四季
冰灯
梦游的冰灯
冰场上的“奇幻冬天”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千万不要滑野冰!
冰灯,北方春节的文化符号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看冰雕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