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胶南年画里看时代变迁——年画里的年华流转

2018-07-13山泽琳

青岛画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年画创作传统

山泽琳

胶南人过年贴年画的习惯非常久远,已代代相传了不知多少世代。早年的年画内容喜庆,构图饱满,色彩鲜艳,贴在墙上满屋生辉,渲染出年节的热烈气氛,表达主人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愿望。“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201 8年青岛市优秀非遗项目胶南年画巡展“山浓海蔚”将在全市各区市文化馆、公共场所、美术馆、社区等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展。胶南年画成为这个春天的文化种子,播撒在岛城各个角落。

1972年、1986、1992年、2004年……时间成为一个关键词,它们标注于市南区春鸿九艺术馆现场展出的40幅胶南年画画框的顶端,包括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的经典作品的展出,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见证了年画从内容到形式的嬗变,也传递出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变迁。

贴近生活,展现时代风貌

胶南年画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因为生活在依山傍海的环境中,在胶南创作年画的画家们,可以体验到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劳动场景,这些多元化的素材为创作胶南年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题材。据了解,历史上潍坊的杨家埠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民间三大传统年画产地,而青岛的胶南年画因受到潍坊传统木板年画的影响而成为民间艺人相对集中的地域。上世纪70年代,数十位艺人参加了当地举办的首届年画创作培训班,也就从那时起,传统的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主题的年画,开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展馆展出的作品以时间为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每個时期的年画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胶南年画主要关注农民的生活,反映胶南的民俗。据春鸿九艺术馆的崔老师介绍,“展出中最早的一幅作品是1972年曲艾芃的《回娘家》,在一种传统的农耕状态下,妇女已经拿着菠萝和香蕉回娘家了,男人虽然还抽着传统的老烟袋,但已经有立体声耳机了。一幅年画能够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状态已有所提高。”

年画的题材着重展现农民的日常,表现形式极其具像:电视机、自行车、火车,服装、刺绣等等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纷纷入画。宋敬高1988年创作的《宝宝睡了》,体现了当时家庭生活的影像,端庄美丽而又心灵手巧的年轻妈妈,趁着宝宝熟睡的短暂闲暇时间赶紧拾起还未完成的农活,眼睛还在望着熟睡的孩子,生怕自己劳作的声音吵醒熟睡的宝贝。若是注重细节则会发现,年轻妈妈那时佩戴了首饰,而在之前的画面中,这并没有出现过。可以推测当时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在80年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胶南年画里就能看到很多反映他们热火朝天劳动生产的场景。 “比如卢华、崔爱兵的《春耕》,就是1985年创作的”。作品的表现内容也极具生活气息和戏剧情节,“扛上犁耙,带着婆娘和丫头一起去播种啦!我拉着犁,你撒着种子……哎呀!丫头摔跤了!从篮子里甩出一大把金黄的种子……”年画所表现的素朴的美好生活,到了90年代更显张扬。展出的一些经典作品寓意深刻,风格多样, “1992年刘文艳创作的《旷野》非常特别,风格比较抒情,天空和云朵的颜色、画风有点梵高作品的感觉,飞鸟则加入了中国的传统纹样,而且画得很放松,几位少女在奔跑,刘海都吹得翻过来……”

造型独特,风格不断变化

胶南民间年画在造型上,不求形似求神似,不管画面中的人或景物是否合乎实际比例关系,透视是否正确,只要人们觉得舒服,好看就行。尤其是动物,都画得很漂亮。常见的如鸡、鹅、牛、羊、猪、狗等,身上画上花及装饰图案,有时连人的皮肤上也画有图案花草。动物的眼神及面部表情常常赋予人格化,夸张或高或矮、或长或短都根据画面需要而定,而不必受实际形状的限制,从而大胆、自由、无拘无束地反映作者内心的追求。

按照时间顺序逐一细窥这些年画作品的细节,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所改变的不只是年画的题材,还有表现形式和技法。胶南年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所使用的颜料,也已从最初的水彩,发展到水粉、丙烯颜料、矿物质颜料以及传统的中国壁画颜料等多种颜料的混合,会让色彩历久弥新。田胜在2017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阳春六节》中,“把年画和节气结合,反映的是北方春天各个节气相对应的的生产生活,打春牛、剪春燕、秧小苗、割艾草、采春茶……”传统的潍坊木版年画的身影犹存,却已不见了勾线填色的方式,而纯粹是色块与色块问的交叠,其中还融入了剪纸的元素,并加入了现代的平面构图和色彩的重新聚合,甚至还融入了源于西方的细密的线描,立春、清明、谷雨等不同时节人们的生活情境在绚丽的色彩中跃然呈现。

“海味”年画展现当地特色

有人说,胶南年画有着独特的“海蛎子味儿”。在胶南年画里,经常看到撒网、捕鱼、耕种、麦收、看场等各种劳作的内容,这些场景有着浓厚的胶南农民的生活味道,被绘画者富有感情地传达于笔下。如刘伟志、姜秀哗和逄本伟1986年创作的《跑旱船》,抒发了对渔汛季节丰收的赞美,“表现了渔民勤劳质朴的民风和喜庆热烈的民俗”。大面积的色块全都是在衬托胶东的海洋文化。

胶南年画不仅富有浓厚的沿海风情,还带着鲜活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后胶南年画历经沉浮依然保留着“海蛎子味儿”这一本土特色,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一直以来,胶南年画的创作主题就是深入生活,以当下生活中熟悉的细节为创作的主要内容。因此,现在的年画主要是表现作者对于这个社会和时代的认知,比如“青山绿水”乡村建设、港口建设等都在年画中有所体现,从最近几年的作品还能看出,年画的场面和格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胶南年画从过去的实用性逐渐向特色鲜明的艺术创作过度,所展现的已不局限于生活本身,而是一种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眷念之情,是一种更富新意的传承。

猜你喜欢

年画创作传统
Jazz
少年力斗传统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
清明节的传统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