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士性《广志绎》 看明代四川人文自然风貌

2018-07-13向月翠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8年32期
关键词:蜀地四川

⊙向月翠[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嘉靖二十六年(1547)出生,为诸生时便过目成诵,性格磊落不群,不治生产。少年时期家庭贫困,有“巨卿厚其奁,将婿之,却不顾”①。隆庆四年(1570)于武林书院(又说天津书院)游学,万历五年(1577)开始其进士生涯。他的官迹不仅遍及河南、浙江、江南等繁华地带,也延伸至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他做官期间,一路游历,许多地方都有他游历的足迹,《临海县志》说他:“公盖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一官为寄,天下九州履其八,所未到者闽耳。诸名山自五岳而外,穷幽极险,凡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无不精订……”②甚至可以说王士性做官只是他游历的手段,游遍中国才是他真正的意愿。王士性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都悉心考证;对风土人情,也详加记载,并成著作,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及《玉岘集》等。其中《广志绎》主要记载山川地貌、民风物产之类,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因此王士性被誉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明代四川版图除了南面播州宣慰司(今遵义)和西边乌撒府(今威宁)属于贵州和重庆外,与今天四川版图差异不大。王士性在《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四川》篇章中,对四川的山川风貌等进行了翔实的记载和分析,对我们研究四川的人文地理风貌保留了珍贵资料。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以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四川从秦朝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在四川设益州刺史部,从而形成四川雏形。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地处四川盆地的川陕路被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陕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③

“蜀、粤入中国在秦汉之间……为夷汉错居之地”,四川地处西南偏僻之地,在秦汉时期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千年以来,一直是夷汉杂居之地,与外界交流较少,李白在《蜀道难》中就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里山高水深,北有秦岭,南有金沙江,西有横断山脉,东有武陵山,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就有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面对蜀地道路凶险的情况,政府互相推诿,“此地名为楚辖也,蜀不修。蜀请楚修,楚谓虽楚地,楚人不行,蜀行之,楚亦不修”。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徐中丞元泰治理蜀地才和楚地合修道路。正是由于山高水深、道路崎岖的地势使得四川城镇发展也受局限,大多建立在山上或水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王士性在《广志绎》中也记载道:“川中郡邑,如东川、芒部、乌撒、乌蒙四土府亡论,即重庆、夔府、顺庆、保宁、叙州、马湖诸府,嘉、眉、涪、泸诸州,皆立在山椒水濆,地无夷旷,城皆倾跌……”而自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之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既坐平壤,又占水利”,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绵延千年。

王士性在游历四川时对其经济进行了一番考察,首先谈到蜀锦、蜀扇、蜀杉,“古今以为奇产”。蜀地多以此经营,“锦一缣五十金,厚数分,织作工致,然不可以衣服,仅充茵褥之用,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故其制虽存,止蜀府中,而闾阎不传”。蜀锦一方面制作技艺仅川人掌握,不外传,另一方面也“只王宫可,非民间所宜也”;蜀扇同蜀锦一样,多是朝廷、官府取用,很是轻薄,因其扇面花纹丰富,深受人们喜爱;蜀杉为千百年古木,运往京都,“此非放水不可出”,需要经过水路运输,但由于川水多湍急,虽也能使舟日行千里,但不便装船运输,于是人们便在杉木上刻上姓号,“放于下流取之,若陷入嵌则不得出矣”。四川深山大林,“千百年砍伐不尽”,日积月累,使得水下嵌入大量杉木,每逢暴雨或者丰水期,一些杉木就顺水而下,“下游者竞取之以为横财”。蜀地奇产精美绝伦,“商贩入者每住十数星霜,虽僻远万里,然苏、杭新织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妖童娈姬,比外更胜,山珍海错,咸获先尝,则钱神所聚,无胫而至,穷荒成市,沙碛如春,大商缘以忘年,小贩因之度日。”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但美人、钱财、山珍海味却不绝于市,大商小贩们流连忘返。

王士性浓墨重彩地对四川“奇产”进行记载后又简要分析了四川其他地方。石头城(今四川广安)以西即为剑门关,仿若“金城石郭”,天设之险;重庆与嘉陵江和巴江仅隔石脉,比较狭窄,是一座山城,非常奇特,王士性将此处称之为“此龙脉尽处”。然而又分析道,此地虽为天险,“然僻处西南,栈道、巴江隔限上国,毕竟非通都大衢,止可偏霸一隅,非王业之资也”,只可作为郡邑,不能作为成就霸业的据点。之后又谈到内江、富顺,这两个地方虽然分属两府,但壤接境连,实为一处,故这两地声名文物,不相上下,犹如浙东余姚、慈溪。

自古以来蜀地多出人才,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写道:“蜀之为邦,天文,则井络辉其上;地理,则岷、嶓镇其域。五岳,则华山表其阳;四渎,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女。显族,大贤,彭祖育其山;列仙,王乔升其冈。而宝鼎辉光于中流,离龙、仁虎跃乎渊陵。”《巴志》中也有:“若蔓子之忠烈,范目之果毅,风淳俗厚,世挺名将,斯乃江汉之含灵,山岳之精爽乎!观其俗,足以知其敦一矣。”足以看出蜀地人才济济。但由于四川地处偏僻,高山峡谷众多,“自古蜀之士大夫多卜居别乡。李太白寓江陵、山东、池州、庐山,而终于采石。老苏欲卜居嵩山,东坡欲买田阳羡。魏野之居陕州,苏易简之居吴门,陈尧佐之居嵩县,陈去非之居叶县,毋廷瑞之居大冶,虞允文之居临川,牟子才之居霅川,杨孟载之居姑苏,袁可潜之居笠泽。”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正如王士性所解释那样:“岂以其险远厌跋涉耶?”

虽然蜀地道路崎岖,交通不便,高山峡谷,士人多外居,但仍有遗迹存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于中原一带的人文风俗,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对此也有提及。对婚嫁习俗,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道:四川这边与安徽类似,“尚缔幼婚,娶长妇”,也就是说男子大多十二三岁就娶妻,妻子年龄较大,安徽存在这种风俗是因为男子娶妻后立业,但在四川却不知何解。在万历十年间,四川一些地方,每五里立一块碑,上面写着一些类似男女到了一定年龄还未婚嫁就严加惩处的话语,故此每逢初一、十五城中嫁娶事宜若干。王士性在文中并没有分析其缘由,也没有给予评价,只是说到“然俗染渍已久,不能遽变也”。

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还记载了四川当地传说,虽然不多,但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人文提供了一些宝贵的资料。大禹出生于四川石泉县石纽村(今四川石鼓山),这山早晚有霞光,当地人认为是妖气作怪,方圆百里不敢居住,即使有野兽逃入山中也不敢追捕,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道:“禹神,能藏三年,为人所得,则共原之,云禹灵已宥之。”也就是说大禹不害怕山里存在的妖气,把三年以来逃入深山中的野兽全部藏在一个洞穴里面,然后分给众人,故而这个洞穴后来就被人们称之为“禹穴”。除此之外,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还提到,他在游历四川时,在两处见到诸葛孔明的八阵图,一处在新都牟弥镇(今四川成都一带),一处在夔府鱼复浦水(今四川东北一带)。“牟弥镇石堆,云一百二十八丛,乃石卵叠成,土人云,尝为人取去,其堆不减,种艺者犁平之后,亦然,此神其说,不可知。”王士性认为这遗迹距今已有千年,不能说没有鬼神呵护。至于另一处,王士性记载道:“鱼复浦则仅存八碛、一短垅,云六十四丛者,皆妄也,此登城望之,昭然为泥淖,不可抵其下。然瞿塘象马,江水如雷沸,而此八碛常存,则无论无六十四蕝,亦至怪矣。”王士性不惜笔墨,对这些神话传说也翔实记载,为后世保存了一些珍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王士性游历四川后,记录了四川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包括山川地形、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等,不仅为后人研究明代四川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而且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四川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① 周振鹤编:《王士性行踪系年长编》,见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五岳游草·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63页。

② 〔清〕洪若皋纂:《康熙临海县志·王士性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③ 〔清〕张晋生:《四川通志》,见《四库全书》吏部《四川通志》卷二“建置沿革”。

猜你喜欢

蜀地四川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蜀地房屋花样多
蜀地琴歌艺术家研究
唐末蜀地对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蜀地孟学概论
宋祁入蜀路线考述
对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问题的一点思考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