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治疗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分析

2018-07-12李卫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13期
关键词:病原体儿科有效率

李卫军

(长庆油田职工医院 儿科, 陕西 西安, 710201)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近年来也出现不少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统计,呼吸道感染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每年约有1.95亿5岁以下儿童遭受呼吸道感染,中国每年约有0.31亿。目前,常规治疗主要是采用抗生素药物,但药物耐受问题较为严重[3]。本研究采用目标治疗对本院2017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诊治的1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男98例,女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纳入标准: ① 年龄不满10周岁; ② 均临床确诊为单纯性呼吸道感染疾病; ③ 监护人对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 ① 其他类型的呼吸道疾病; ② 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者; ③ 不能配合治疗或不能坚持治疗者; ④ 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者。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 年龄7个月~10岁,平均年龄(4.6±1.2)岁; 2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3例急性支气管炎, 22例急性肺炎, 12例急性扁桃体炎, 8例急性咽炎。观察组男47例,女43例; 年龄8个月~10岁,平均年龄(4.7±1.1)岁; 2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4例急性支气管炎, 20例急性肺炎, 13例急性扁桃体炎, 9例急性咽炎。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治疗,不采用任何病原学检测,主治医师凭借临床诊断,按照自身临床经验给予用药治疗,以抗感染、止咳、祛痰等为主。若患儿出现发热症状时,则给予物理降温等。

观察组运用目标治疗,对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原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严格区分感染源(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针对不同病原体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确诊为病毒感染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H20057410)进行治疗; 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儿,采用头孢哌酮钠[国药集团致君(苏州)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H20057366]进行治疗; 确诊为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采用希舒美(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 H10960167)进行治疗。用药期间,若有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若出现发热症状,给予物理降温。2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IgM)抗体水平,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卫生部制定)[4]评价患儿合理用药情况,比较感染控制率和住院平均费用等指标。综合评价临床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基本完全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病原体实验室检查显示无病原菌; 好转: 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病原体实验室检查显示病原菌有所减少; 无效: 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体温无变化,病原体实验室检查显示显示病原菌无变化甚至增多。治疗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治疗后,观察组IgM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22%, 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观察组用药合理、感染控制率和住院费用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1 2组IgM抗体水平比较 μg/mL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3 2组患儿合理用药评价、感染控制率和住院费用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呼吸道感染是指病原体侵犯呼吸道引发的急性炎症反应,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和细菌引起,其中以病毒感染居多。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等上呼吸道各器官的炎症反应,较常见的有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等,而下呼吸道感染则包括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5]。

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或病毒主要借助空气传播,再加上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导致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付晓燕等[6]研究认为,儿童因为机体发育不成熟,皮肤黏膜无法发挥屏障功能,免疫抵抗能力较差,免疫球蛋白合成及分泌不足,因而具有较高的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目前临床上针对儿科呼吸道感染,主要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但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临床上出现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耐药性的增加[7-9]。以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肺炎链球菌为例,北京儿童医院2004—2014年检测显示,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由12.4%增至59.4%, 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由2%发展至79%, 到2013年上升至97%[10]。朱焱等[11]研究指出,泉州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北美及欧洲部分国家的报道。目前临床医生往往只凭自身临床经验,一昧追求“疗效好、抗菌作用强”,在未对感染病原体进行检测的情况下用药,导致使用错误的抗生素品种和过大的药物剂量,进一步加重细菌耐药。

针对传统治疗的不足,目标治疗是一种新的感染疾病药物治疗方案,其主要通过对患儿致病的病原体进行实验室检查,确定其病原菌之后,针对诱发感染的病原体个体差异,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免疫球蛋白IgM能通过激活补体,吞噬和杀伤致病菌,它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功能,主要反映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12]。血清中IgM抗体水平和动态变化可反映出患者的感染状况,当患儿遭受呼吸道感染时,其血清IgM抗体水平会显著升高。本研究中,经过目标治疗的观察组IgM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目标治疗方案明显减轻了患儿感染后的炎症反应,与卢华新等[13]研究一致。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 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P<0.05), 说明在了解诱发感染的病原体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用药,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与文献报道[14]相吻合。本研究中,观察组不合理用药仅有9例,而对照组不合理用药高达32例(P<0.05), 其主要原因在于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易被识别,但呼吸道感染的具体病因复杂且难以明确,仅仅凭借经验性治疗而缺乏对病原学的了解,易造成不合理用药。运用目标治疗后的感染控制率和住院费用等情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 原因在于盲目的使用抗生素药物不仅不能对患儿的呼吸道感染进行有效治疗,反而会对身体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机体造成伤害,干扰体内正常的菌群分布,促使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二重感染,使得治疗更为困难或者病情加重,进一步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以合理使用药物为基础的目标治疗方法很好的改善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免疫机能较差,因而对儿童用药应更加谨慎。对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运用目标治疗法,具有较佳的临床治疗效果,能进一步避免药物不合理使用和医疗资源的浪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原体儿科有效率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很有效率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病原体与抗生素的发现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