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壁形式的变迁到生活方式的变化
——以冀南地区武安市伯延镇为例

2018-07-12唐立华MaCunTangLihua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6期
关键词:影壁玄关户主

■马 村 唐立华 Ma Cun& Tang Lihua

(1.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在当今时代,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家具设计都越来越国际化、现代化,而影壁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小品,其历史文脉、建造工艺及风水文化的体现越来越重要,所以保护当地特有的文化就是保护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本文以最具特色的冀南地区武安市伯延镇房家大院的影壁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影壁的造型及其功能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1 清末民初伯延镇传统影壁与封建的生活方式

1.1 伯延镇房家大院的基本概况

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镇房家大院是鲜为人知的清末民初的居民建筑,分大院、庄园建筑群,共计七百余间,有石雕影壁、砖雕房檐、木雕窗花、以及故事传说奇特的石雕壁画,院内文化遗存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在此文章中,主要以石雕影壁为主,提到房家大院的石雕影壁,不得不提及其影壁的老东家房锦云,人称房老尚,以经商起家,商号遍布全国,丝绸之路也有房家的足迹。另外,房家曾为北京大学捐资建造一栋教学楼,蔡元培校长为房家题词书匾一块,由此可见房家当时的经济实力及其生活背景[1]。

1.2 传统影壁的功能与封建的生活方式

影壁是由“隐蔽”谐音演变而来的,是设在院落里面、面对大门的一堵墙,起到缓冲、遮挡视线的作用,先人也曾赋予影壁驱邪镇魔、教化训诫、装饰等作用[2-3]。而伯延镇房家大院石雕影壁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兵祸匪乱频繁,房家常受其害,户主房锦云修建住宅时极其注重防御土匪入侵的功能,于是赋予该影壁独具特色的防御功能[4]。在该影壁上方结合其装饰性的石雕,打造孔洞当做射击口来进行防守,其洞口的大小比枪口部分略大。(图1)。该影壁后方,是一个宽700毫米左右的暗道,当战争来临时,可供房家及其当地居民在其中穿梭进行防守。同时,由于墙体的厚重外加建筑的庞大,在其中隐藏一个700毫米宽的暗道,从整个建筑的外墙来看,根本不会察觉到其暗道的存在(图2)。影壁的对面就是古道,由于古道的进深很长,所以满足了防御距离的要求,以保障住户家庭的安全,至今为止房家大院影壁的防御功能成为其独特的一点。随着社会的稳定,时代的变迁,这一功能慢慢被后人忘却,而其他地区的影壁很少有这一功能(图3)。另外,房家石雕影壁在其内容上也充分展示了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该影壁底部雕刻有正在农耕的农夫、撒网的渔夫、认真的书生和人们使用的桌椅、器皿、农具等;整个影壁的中心则刻有福禄寿、松竹梅等纳吉、礼教的图案(图4)。

房家大院影壁的存在,可以说是凝固了冀南地区当时当地的地理条件、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能力、社会生产力以及石雕文化的精湛技艺,对于后人了解冀南地区伯延镇的历史背景及清末民初的生活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的存在,如同一卷老式录像带,放映着它所经历的历史变迁,述说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对影壁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还原,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同时也是对先人智慧的一种致敬!

■图1 房家石雕影壁

■图2 房家影壁的防御暗道

■图3 关系平面图

■图4 石雕影壁的细节图案

■图5 新农村陶瓷贴面影壁

■图6 板材玄关柜

2 改革开放前后影壁的变化与简陋的生活方式

2.1 文革时期的破坏,传统文化的断裂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伯延镇居民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破坏的不止是文物、书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原先追求精致生活的居民被当做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备受打压,许多技艺精湛的建筑及物件被破坏,粗陋简单被当做理所应当的主流,居民也不再注重和追求影壁的文化内涵及建筑形式[5]。在此阶段,居民影壁文化的忽视和摧残体现出的是传统文化上的断裂。

2.2 改革开放后影壁形式的发展与简陋的生活方式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乡绅阶层消失,资源被平均分配,即使没有意识形态上的限制,人们也不可能有足够的财力建造传统意义的影壁[6]。大部分居民在影壁的建造形式上多倾向于对物质的追求,对于影壁的建造手法及装饰内容并没有过多考究,基本不再考虑其装饰内容的文化内涵。虽然人们对传统影壁是欣赏的,但由于传统文化的流失,手工技艺的消失,再加上财力物力的损耗,基本没有居民愿意建造并使用这样的传统影壁。为了省时省力,在装饰内容上甚至出现了文不对题的情况。当然,我们不能苛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失忆,经历了“土改”、文化大革命的居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的居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吃饱以及对物质的追求,已无暇顾及精神层面。

3 21世纪影壁形式的发展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能力的提高,标准化、商品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然影壁的现代应用也不断的推陈出新,但在审美和文化表达上,人们对当地文化的传承正逐步丧失,形式趋于简化;对影壁的功能性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新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对影壁也有了不同的用法,影壁在城市的居民住宅里也慢慢演变成了玄关鞋柜和屏风等家具,此时影壁的变化体现了新时期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3.1 新农村

在造型上,新时期的影壁没有传统的壁顶、壁身、基座之分[7]。户主仅利用一面墙将其做成装置墙,大部分户主采用陶瓷贴面或磨砂玻璃的简单造型来满足影壁的遮挡作用。陶瓷贴面平整美观、便于清洁、不易损坏且防水,这成为了新农村居民的不二选择[8-9]。另外陶瓷贴面的画面内容丰富,其中以山水、植物、文字等为主来表达户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图5)。

在功能用途上,新农村的居民会将小饭桌放置在影壁前方,用于户主吃饭、聊天;由于农村比城市的生活节奏慢,而影壁前方的空间也就成为了邻里间沟通情感、互通信息、休闲娱乐以及纳凉的场所。之所以在这一区域交流,主要是因为影壁前方的区域属于半开敞状态,既可以观察到外面来往的行人与车辆,又避免进入户主的私密空间。另外,新农村的居民大部分不会仅靠天吃饭,而是在工作之余种植一些农作物,基本家家户户都备有小型电动三轮车来搬运农作物,在农忙秋收时节,影壁前方就成为了停放小型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的区域,这是新农村影壁区域发展到21世纪的又一功能。

3.2 城市

伴随着都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里拥有独宅独院的人少之又少,而单元房的室内空间及布局相对于独宅独院来说较为狭小,所以影壁作为建筑小品很难存在于居民的单元房内。但人们并未忘却中国传统影壁的内涵与作用,为了藏风聚气、保护私密同时符合室内空间布局,人们将其发展成为室内玄关、屏风等家具,集中体现在玄关对居室空间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其中最常见的玄关形式有:独立式、邻接式、包含式;在材料应用上大多为木材、板材、磨砂玻璃、花岗岩和不锈钢等(图6);在造型设计上多呈现出柜架式、栅格式、半敞半闭式、低柜隔断等多种形式[10-11]。

玄关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用隐秘的美来保护居室主人的私密空间,进而踏过玄关来了解居室主人的审美与品位,给人眼前一亮之感[12]。换言之,玄关则成为了反映户主审美的第一空间,可以说玄关的设计隐喻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内向性,是中国室内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3]。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赋予影壁不同的功能,从藏风聚气、镇护纳吉到防御教化,进而演化到室内屏风、玄关收纳。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影响影壁形式的变化,影壁的发展同时也反应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影壁伴随中国建筑走了数百个春秋,已不单单是一个建筑小品,它还是一个中华文化内涵的载体。从影壁发展到玄关,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美,这种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含蓄之美,中国设计的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影壁玄关户主
别扭的影壁
回来(外一首)
玄关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心情愉悦?
老北京建筑里的影壁
影壁
门口有道墙
怎样让玄关给你带来好心情
“点睛”的玄关
玄关,让家美出新高度
汉唐户主资格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