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化教学方法探析

2018-07-12孟凡环

科技视界 2018年22期
关键词:立体化科目教学法

孟凡环

(唐山学院交通与车辆工程系,河北 唐山 063600)

根据李秉德教授《教学论》中关于教学方法分类,把中国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第二类:“以直接感知为主”,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第四类:“以欣赏活动为主”例如陶冶法等。第五类:“以引导探究为主”,如发现法;探究法等。[1]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了,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一种崭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立体化教学法应运而生。具体何为立体化教学法,即这五种教学方法的穿插,合理融合,确实做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进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立体化教学方法提出已经有些年头了,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以模仿,随之推广。其中也说明一种教学方法到一种教学模式是需要经历一个艰辛漫长的实践过程的,而且本人认为立体化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不可能在一个科目上的立体化方式可以完全照搬到另一个科目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必须结合自己科目的特点,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具体的立体化方法,从而完美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的三维目标。下面以汽车运用为例,阐述一下以这五类教学法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立体化教学法的应用情况,希望对类似科目有所启迪。

第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法是基础。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也是纯理论教学环节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有效,最不可缺少的环节。众所周知,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所谓茶壶型人物是做不好教师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对教师的语言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平面化的语言交流方式必须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立体化的交流方式,既要做到知识的上下贯通,左右逢源,又要做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更要能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沉浸其中,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步前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充分的备课。要尽可能全面的搜集与待讲内容相关的内容,特别是一些前沿的知识;(2)巧用课堂语言。没有人会喜欢单调的语言表达,没有人会喜欢毫无激情的课堂,而且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些专注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们,因此我们应根据课程内容,适时的调整自己的音量,说话的语气,语调,并不时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等表达方式,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以感知为主的教学法是有力补充。以感知为主的教学法包括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直接感知指的是自己动手参与的实验实训等,同学通过直接接触到实体,并操作其工作,进而熟悉其结构,原理或运动特征等等;间接感知指的是通过参观或演示的方式,获得知识。针对不同的内容,从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到汽车运用的动力性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驾驶场地,让他们亲自体会0.8L的QQ,1.6L的桑塔纳和2.4L的别克的不同驾驶感受,从而对汽车动力性有个大致的了解,进而带到实验室,通过五轮仪测定不同车辆的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等等,从而把理论知识进一步砸实,把实验仪器,实验方法自然的记在心里。在讲到车辆制动性时,便采用演示法,搜集有关制动性的案例,比如八达岭地区车辆的制动问题造成的车祸,比如北京一个即将退伍的士兵之死等等,通过活生生的示例,让同学们明确车辆制动性对车辆的重要性,理解在制动性的问题上1cm就会是另外一个结局,从而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工作学习习惯。这种寓教于情,寓教于理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鲜明体现。

第三,以引导探究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升华。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鱼,教师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不用再教,学生可以自己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并升华知识。教师仅仅充当学生走不稳,找不准路时的临时性拐杖,是帮助学生锻炼肌肉的教练员,一旦学生们腿脚结实了,步伐坚实了,教师就要果断的放手。即把学生引入我们设置的知识圈中,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之火,让他们在自己兴趣的驱动下不断的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实现知识最终的升华。

因此立体化教学方法三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立体化科目教学法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山西太原南中环立体化改造启动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