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药一体化防治甘薯根腐病技术研究

2018-07-09岳瑾杨建国李仁崑王品舒杨伍群张桂娟董杰张金良袁志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防治

岳瑾 杨建国 李仁崑 王品舒 杨伍群 张桂娟 董杰 张金良 袁志强

摘 要:采用不同试剂不同用量处理不同时期的甘薯,开展甘薯根腐病水药一体化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寡雄腐霉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辣根素,采用300g/hm2寡雄腐霉处理,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可达43.33%。

关键词:水药一体化;甘薯根腐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0-0076-02

北京市甘薯常年种植面积1333.3hm2,近年来由于连茬种植造成甘薯根腐病呈现愈演愈烈的形势,甘薯根腐病已经成为制约北京甘薯种植三大病害(甘薯根腐病、病毒病、茎线虫病)之首。一般发病地块减产10%~20%,重病地块植株成片死亡甚至造成绝产[1、2]。为控制甘薯根腐病的危害,同时本着节水节能的原则,开展了水药一体化防治甘薯根腐病技术研究,力求找出适合水药一体化施药并且防治效果好的药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甘薯品种 遗字138。

1.2 供试药剂及用量 辣根素45~75L/hm2、寡雄腐霉150~450g/hm2。

1.3 试验设计及方法 试验地点位于大兴区留民庄,试验面积约630m2,实验于2017年5月下旬开始。选择同一时间定植同一品种的甘薯,分别在定植期、苗期、生长中期滴灌辣根素、寡雄腐霉药剂,每个时期设置3个药剂浓度,每个浓度3个重复。随机区组试验,每小区共10m2。空白对照组滴灌等量清水。施药后15d、30d分别采用对角线固定5点调查法,每个处理调查10株,分别统计病情指数及发生数量。生长后期,对每个小区的甘薯产量和商品率进行测定并记录,并追踪防治的关键时期、药剂的防治效果和用量。

1.4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对角线固定5点调查法,每点调查10株,每个处理调查50株,每小区150株,调查病株数、病薯数、总薯数,并对病株、病薯进行分级,分别统计每种药剂影响下甘薯的病情指数及发生数量。

根腐病调查:定植期、苗期调查按地上部分级标准进行。

1.5 数据处理

1.5.1 分级标准 0级:无病症;1级:叶片稍发黄,其他正常;2级:分枝少而短,叶片显著发黄,有的品种现蕾或开花;3级:植株生长停滞,显著矮化,不分枝;4级:整株死亡[3]。

1.5.2 计算公式 病薯率(%)=病薯数/总薯数×100%;病情指数=Σ(各级感病薯块数×相应级数)/(调查薯块数×4)×100;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增产率(%)=(对照区产量-处理区产量)/对照区产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寡雄腐霉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好于辣根素,其中寡雄腐霉Ⅱ处理的防效最好,达43.33%,其次为寡雄腐霉Ⅲ,处理的防效为37.27%,辣根素Ⅲ处理的防效为31.04%,而其他3种处理的防效均低于30%。

2.2 产量影响 测产结果表明,300g/hm2寡雄腐霉菌处理的增产率最高为28.37%,其次是450g/hm2寡雄腐霉菌处理的增产率为24.33%,而后是150g/hm2寡雄腐霉菌处理的增产率为20.04%、75L/hm2辣根素处理的增产率为19.63%。45L/hm2、60L/hm2辣根处理的增产率最低,分别为4.77%、3.91%。

3 讨论

研究发现,寡雄腐霉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优于辣根素,推荐采用寡雄腐霉Ⅱ处理方式,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43.33%,不建议使用辣根素Ⅰ和辣根素Ⅱ处理方式;寡雄腐霉和辣根素的使用剂量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同时可以开展不同药剂的混用试验。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甘薯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李云,卢杨,宋吉轩,等. 贵州甘薯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评价[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1):73-75.

(责编:王慧晴)

猜你喜欢

防治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