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滴水之恩情,碧砂之风韵
——紫砂壶“滴水之恩”创作漫谈

2018-07-09王杏军

江苏陶瓷 2018年3期
关键词:制壶涟漪艺人

王杏军

(宜兴 214221)

紫砂壶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制壶艺人的情感紧密相伴。紫砂壶造型丰富,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种,各呈姿态,各抒风采,其中的花器更是将紫砂超强的可塑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赋予了艺术创作更大的空间。一代代制壶艺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从自然生活的诸多物象中汲取创作灵感,经巧妙的构思、用心的制作,最终淬炼成器,形成精美实用的艺术品,数百年来让无数世人青睐不已。

在紫砂壶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华文化、民风民俗的融合愈来愈明显,紫砂壶成了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而文化又进一步丰富了紫砂壶的艺术题材,它们相辅相成,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对于制壶艺人而言,创作一把壶的本质大致可归结于两个方面,一则基于形态变化,二则依托于文化素养,两者缺一不可。紫砂壶“滴水之恩”(见图1)就是从形与神的角度来表现艺术和文化内容的一次尝试,现以此壶为例,谈一谈它的创作过程。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是国人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根基,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都深受文化的熏陶与影响,紫砂壶同样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紫砂艺术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使之成为一把壶的内涵核心。感恩,就是中国人道德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对感恩的实际表达,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报答。紫砂壶“滴水之恩”便是以这一文化为基础元素而进行构思创作的。

创新,一直是紫砂壶创作的重要话题,创新主要体现在造型方面,自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制壶艺人都做过创新的努力,且各呈千秋。但是创新是有原则的,紫砂壶的形态不能随随便便改动,创新时既要符合审美,又要融入文化本质,亦要适合实用需求。紫砂壶“滴水之恩”在造型方面深入探究创新的格局,从传统中汲取创作源泉,但在实际形态上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滴水之恩壶”做工精湛,更极富特色,造型上传承创新,营造出独属于这件作品的意境,用水滴、涟漪等意象,贯穿出浑然一体的艺术佳境,将壶的“灵性”发挥到极致。整把壶造型艺美不乏新意,质朴内敛,壶身上丰下敛,呈一只碗形,线条缓和优美至底部内收于一圈足,过渡均匀,平压盖与壶口严丝合缝,其上装饰浪花翻滚,层层而叠,似水珠壶钮直落而出的涟漪,美感顿生。壶钮直接塑一垂落的水滴,为整把壶的画龙点睛之笔,使所有氤氲而开的水纹都具备了核心动态的力量。流嘴以及壶把别致,似浪花造型,惟妙惟肖,精美异常,与整把壶的气质达成一致。

色彩也是一种沉淀的艺术,素有“五色土”之称的紫砂泥赋予了壶艺创作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此壶为碧玉砂料全手工制作而成,泥料甚好,采用绿泥和段泥调配而成,色泽更加细腻,泡茗更温润,别有一番意境。碧玉砂色泽素雅静谧,营造出一种古朴大气的风韵,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心灵感受。

艺术是审美的产物,对于紫砂壶而言,表现美或传递美也是其艺术形式的初衷。“滴水之恩壶”在创新造型的同时,更注重营造意境感或场景感,整把壶突出别致的形象,更流露出一种动态的效果,水滴、浪花、涟漪仿佛在随微风浮动,它们叩响了滴水之恩的情愫,亦表达了涌泉相报的方式,使之在人文情怀上达到了和谐统一。

紫砂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一把看似简约的紫砂壶,其实往往包含了制壶艺人的无数心血,它通过变化无穷的造型和丰富多彩的装饰升华了艺术形象和文化特性,成为人类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对于制壶艺人而言,紫砂壶的创作并不是单调的器皿成型制作,而应注重其泥料胎体、实用功能、主题构思等诸多内容,同时应充分领悟和理解紫砂壶的艺术规律和美学特征,并进一步拓宽思想眼界,改进创作方式,不断传承创新,将全新的理念灌输到作品中,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情感,收获共鸣。

猜你喜欢

制壶涟漪艺人
涟漪
涟漪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老艺人的匠心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