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类文言文教学的体验与尝试

2018-07-08陈伟景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故事性文化背景朗读

陈伟景

摘 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心生畏惧,望而却步。究其原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放心,依然采取“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重新爱上文言文已迫在眉睫。我以为我们应该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利用叙事类文言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其在朗读感知中体悟文言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课堂以“灵动”的气息。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故事性;文化背景

文言文是中国古人在特定条件下发明形成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其特点是简洁、生动,基于生活而又明显高于生活。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现如今文言文教学步入瓶颈,寸步难行,许多学生产生了“厌文言”甚至“惧文言”的心理。

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除了文体本身较现代文深奥难懂外,与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老师往往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方面。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不少教师喜欢采取“串讲”的方式来疏通文义。文言文的课堂总是充斥着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不厌其烦地讲解实词虚词、翻译语句的声音。这样的课堂的确细致地落实了文言文的词汇,适合应对考试,但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只是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文言文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就记得多,记得累,缺乏自己的体悟感知,只是照本宣科地“死记硬背”,结果便是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

这种毫无创新、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一点一点地消磨掉学生原本的热情,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产生了畏惧乃至排斥心理。所以,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重新爱上文言文已迫在眉睫。

依我的教学体会,如果将课堂还给学生,你会意外地发现学生也能理解文意,我们的课堂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以“朗读”融“文本”

在我看来,文言文的教学并非只是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更应该让学生领悟文中之道,体悟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雅。要达到如此多的目标,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不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文言字词的韵味,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感知作者蕴含的感情,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让语文的课堂充斥着朗朗的读书声。

(一)“声断气连”感知韵律

让学生朗读古文,我们往往会觉得缺失了古人读书的“文人气质”。其实这种气质的缺失是我们的朗读方法造成的。平时学生的朗读往往会非常快,毫无感情只为记忆地读着。然而,大家看电视的时候应该会发现,为什么电视上的学子朗读文章会“摇头晃脑”呢?答案很简单——节奏。

他们的脑袋并非漫无目的地摇晃着,而是根据文章的节奏有节拍地运动着。同时,“摇头晃脑”无形中让学生减慢了速度,达到“声断气连”的效果,强调了文言文语言的韵律,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到文言文的韵味。例如,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个句子我让学生把“但”“见”“耳”“孤”“常”“自”“大”圈点以后,要学生拉长了声调放慢诵读,摇头晃脑。阅读中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孙权的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言既亲切又中肯,既殷切希望又有严格要求之韵味。

(二)教师范读,带入情景

“下面我们听录音范读……”许多教师在上课时,经常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字音、节奏。而问其为什么不自己范读时,答案往往是自己读得没有音频好。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也曾感慨,我读得不好,我也练过,但实在无法达到韩军播音员般的效果,但我们应该尝试着去读。殊不知,大师再好的演绎我们也只能借助音响这一媒介的传递间接地聆听。而老师的现场演绎,即便不能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却能让学生近距离地倾听到老师的演绎,直观地感受到老师朗读时的表情,达到的效果反而比播放音频直观明了。有次,在学生强烈要求下,我泛读《狼》的第二段,我极力模仿着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读着读着,我微笑起来,而且头仰起,摇着。当时的课堂极其安静,我的声音充满课堂每个角落,学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当时我的范读掀起教学小高潮,学生争相表演朗读,屠夫和狼的形象更深深植入学生脑中。

(三)角色分配,品味形象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重在释义、翻译,全篇文章翻译的完成也预示着文本讲解的结束。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教懂了文章讲什么,而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学性。比如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为了更好地品味角色的性格特征,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学生灵动地朗读演绎。例如,在《咏雪》的教学中,我就采取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

甲:撒鹽空中差可拟;

乙:未若柳絮因风起。

在反复地品味后,学生逐渐抓住关键词“差”和“未若”在语气上的差别,理解了“差”是差不多的意思,“未若”是不如的意思,明白了谢朗自己也认为只是“差不多”,有一种不自信的感觉;而谢道韫“不如”就有反驳之意,显得更自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这类靠咀嚼、重思辨的文学作品朗读更是不可或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地将“声断气连”“分角色

猜你喜欢

故事性文化背景朗读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探究故事性儿歌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的促进作用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