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基于农村消费视角的供给侧改革*

2018-07-06杨丽君

农业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供给消费农民

◎杨丽君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国家正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应尽快补好“三农”短板。目前国内消费不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消费的基础作用有待加强,有效需求亟待进一步释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农村有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我国城乡消费差异巨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规模、结构、消费环境和行为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早在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中指出,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本文基于农村消费视角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如何在适度提高农村有效需求的同时,扩大对农村的有效供给,促进农村消费供给和需求更好的匹配。

一、我国农村消费现状

(一)消费支出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消费远高于全国均值,不发达地区远低于均值,消费水平地区差异极大,农村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农村高收入户的消费支出是低收入户的3倍左右,低收入户平均每人消费支出远低于均值。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12.41②元,同比增长8.4%,农村为9222.59元,同比增长10.0%,城镇为21392.36元,同比增长7.1%。农村消费主要用于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其中最多的是食品消费,其次是居住消费,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较多,家庭设备及用品较少。农村居民的居住面积和房屋价值均在不断增长。

(二)消费食品情况

我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下降到2014年的37.9%,意味着农村居民食物之外的消费支出增多。我国农村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对饮食健康的关注不够。平时肉类和瓜果消费不多,蛋奶更少。但过年过节,食物消费明显增加,且以肉禽及制品为主,其中猪肉最多,其次是禽类,牛肉和羊肉人均消费较少。婚丧嫁娶是农村尤为关注的,且互相攀比,食物也是肉类居多,酒的消费增加。2000年至今,农村粮食和蔬菜的消费减少,蔬菜减幅较大,肉类等辅食的消费增加。食油中主要是植物油,人均消费小幅增加。

(三)耐用品的消费

黑白电视机每百户的拥有量已从2008年的9.88台下降至2012年的1.44台,目前已基本淘汰,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不断增加。电冰箱、空调、抽油烟机、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的增长较快,尤其是计算机,增幅较大。但因计算机在农村整体的普及率不高,在城市很常见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和消费的模式在农村应用范围非常有限。每百户拥有量超过100的有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说明目前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在农村的普及率较高。拥有量最低的是照相机和抽油烟机。跟城镇相比差距很大,除了摩托车的拥有量外,其他均低于城镇,如图1所示。因计算机的普及率不高,所以目前农村电子商务消费不多。

图1 农村城镇平均每百户2012年底的某些耐用品消费比较,以个数计量

(四)文化等的消费

目前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城镇高于农村,但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降幅较大,2002年比重为11.5%,2003年最高12.1%,10年以后下降至最低点7.5%,比10年前下降了34.78%。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最初农村比重低于城镇,2010年开始超过城镇,总体呈上涨趋势。农村的人均国内旅游花费同城镇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农村的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消费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

二、供给侧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生产要素供给

首先,劳动力供给乏力。我国农村有效劳动力所剩无几,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流入城市的有效劳动力降低,农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过低的工资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使得农民工即使进城也无法融入城市。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或低工资收入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短期消费取决于收入;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同持久性收入成固定比例,与暂时性收入相关性低。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均与农村消费支出正相关,弗里德曼的假说较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农民即使暂时性收入增加,消费不会增加很多,储蓄却大量增加,故持久性收入增长才会更多刺激农民消费。税费越高,农民负担越重,实际可支配收入越少,消费支出越少。除税费外,通货膨胀也会影响劳动力要素消费的实际购买力,通货膨胀率越高,购买力越弱。

其次,资源的供给稀缺。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供给是稀缺的,资源配置存在缺陷,农民未得到应有的报酬,影响农村消费。由于污染、荒芜和不科学的耕种,现有土地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土地质量下降。因其它自然资源的价格正在回归正常价值,最初廉价的自然资源在减少。[3]企业生产所用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价格和租金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不少农民工失业,进而影响消费。

再次,农业生产的实物资本供给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不少地方,主要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实物资本短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现有的设施老化、陈旧,难以支撑起现代农业的开展。二是发达地区即使引进了现代农业设施,但由于多头管理,水利和国土等部门管理规定不一致,缺乏统一的地方管理细则等原因,部分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农业设施被迫清理。存在农业设施设备的重复建设或引进,资源配置效率极低。我国农业的货币资本方面一直存在资金短缺、资金补贴不到位和资金使用不到位等问题。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国家政策,套取国家补贴。农业资本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农村富裕的实现,制约了农村消费。

最后,创新的供给不足。目前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与现代农业差距较大,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应用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不足,我国农业创新的主体是科研机构,而科研机构并不是真正农业生产的主体,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乏力,农业整体技术创新匮乏。农业技术创新还受到农民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在此影响下农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很大。农业创新的不足制约农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质量的提升,自然会阻碍农村消费。

(二)农村的产品供给

产品供给单一且质量较差。我国农村消费近40%均是食物支出,食物种类又同各地的饮食习惯和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种类相对单一。农村的产品供给很多都是自产自销,盛产小麦的区域多食用面食,米制品很少见;而盛产稻米的多食用米制品,面食制品很少见。山寨品或劣等品大量充斥农村市场。物质产品匮乏,无法刺激消费;消费欲望低迷,无法激励增收,最终容易形成物质产品供给匮乏→消费欲望低迷→增收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支出有限→物质产品匮乏→……的恶性循环。

农民产品供给缺乏便利性。农村产品供给比较分散且量少,农村采购商品的便利性远小于城镇,农村缺少中大型的购物商场,更多的是小微型杂货铺。农民的采购多集中在赶集时,集市上产品供给较为齐全,农民采购便利。说明农民也有广泛且大量的消费需求,由于采购不便等原因,只能到赶集时才能释放。不少农民对产品的了解非常有限,视野仅局限于集市上供给的产品,无法刺激其消费欲望,消费支出必然受到制约。

(三)供给侧的软环境

农村的消费和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习俗。由于一些地区天气寒冷,长期以来形成了喜好喝酒的习俗,如黑龙江农村全国酒的销量最高。我国农村虽然收入不高,但普遍对彩礼和住房的要求很高。很多耐用品消费的目的不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是习俗所需。目前,农村洗衣机、电冰箱、自行车、摩托车、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较高,因这些产品多是婚房的基本配置。空调、抽油烟机、照相机、沐浴热水器、摄像机、微波炉和计算机等耐用品的普及率较低,这些耐用品的供给还未对农村生活习俗造成太大的影响。衣食住行的供给是否能够满足农村的消费需求,要看是否和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符。通常,农民最注重的是习俗环境,其次才是价格或质量,农民很少会消费为习俗所不容纳的。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应是在包括政策、制度、交通、通讯等特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下进行的。农村劳动力要素供给的制度改革滞后,制度同经济均具有二元结构特点,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各种福利政策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无形中形成城市和农村流入人口的对立,不利于农民增收,进而抑制消费。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不足,农民担心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因此消化供给乏力。制度缺陷无法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性,不能助推农村消费。除去必要的食物支出后,剩下60%的消费支出对于文教娱乐、旅游和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支出非常有限,因此我国农村居民对于文教娱乐的支出连年下降,对旅游和交通通信消费的支出远小于城镇。

三、基于农村消费视角的供给侧改革建议

(一)提高农村要素报酬

由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创新驱动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技术创新有助于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质量,进而与之对应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上涨,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下降,农村消费会得到明显改善。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和培训,重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做好利农技术创新的落实,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知识素养,促使其能够胜任现代化农业生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促进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直接交流,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直接到田的有效机制。

要完善农产品定价机制,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巨幅波动,以熨平农民持久性收入的波动。除此之外,还应拓展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可充分发挥各地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比较优势,并进行初级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要进一步健全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制度,为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营造优越的法制环境。废除重复或不必要的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的拓展可通过金融产品投资、实业投资及租赁服务进行,不断完善金融环境并探索网络交易模式,让农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工具去选择,引导农民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分红。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二)丰富农村产品供给

各村政府可通过入股的方式直接投入资金、也可通过募捐或农民参股分红等方式筹集资金,根据当地人口特点,创建相应规模的品种齐全的超市、蔬菜水果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服装交易市场等供给产品,使农民接触到更多、更全和更多样化的产品。可从农民中招募员工并进行培训,增加农村就业。产品的供给要和农民的需求相匹配,符合当地农民的偏好和消费习惯,并能够引导农民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考虑到农民的农业生产需要,就要提供适宜农民种植的,质优价格又合理的种子、有机肥料和农业生产设备等产品。定价应适中,使农民在有了消费欲望之后,也能够支付得起。价格昂贵的产品,如农业生产设备可以采用租用、分期付款或政府补贴等方式,微利提供给农民使用。

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合理规划,既减少了产品供给的运输成本,又便利了农民消费。加强农村产品供给的物流配送服务建设,使农民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可以在农村推广互联网的使用,既可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转变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又可通过电子商务模式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产品供给和消费。

(三)优化供给侧软环境

农民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越是边远的农村,对民族风俗可能越重视。农村各民族的饮食、服饰、居住、婚葬、节庆、娱乐、礼节、禁忌等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利用好习俗也可大大促进产品销售,促进农村消费。对于农村不良的消费习俗,应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促使农民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严厉打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转,降低农民消费风险。

此外,要从制度上保障农民衣食住行的供给,完善农民生产和消费的制度环境,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提高农民消费的实际支付能力。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商业保险等来消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取消各种权利和福利与户籍的绑定,权利和福利公平按人头配置,破除以户籍为基础的二元差别。土地制度改革关键要确保农民能适当分享土地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增值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带来的收益。应进一步加快土地确权的落实,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收益和利用效率。政府应建立统一、流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动保护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必须完善农民工的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层次,保障农民工再就业。要为农村消费创造条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提供内在动力。

[1]李锐,项海容.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4(6):9-24.

[2]杨丽君.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6(6):111-114.

[3]程凌燕.节能生态农业技术扩散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4):134-137.

[4]朱呈访.增加农民持久性收入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建议[J].消费导刊,2009(6):48.

猜你喜欢

供给消费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消费流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