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2018-07-05潘华泉

人民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中国分类号社会融入宣传教育

潘华泉

【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是实现其通俗化、大众化以及创新化的可行途径。随着民众思想、情感的多样化演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也应进行适时调整,使其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传教育 社会融入 【中国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活多样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民众审视自身的生活态度,逐步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养成科学的生活理念,相互传播积极文明的生活态度和处事理念,有利于增强社会共识、凝聚人心,助推社会风气的日渐改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必要性

第一,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社会大众所接受。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积累,民众对于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物质层面,而是愈发寻求精神文化层面的多样化感受与体验。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当前我国民众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过度强调物质利益、盲目要求自由、一味追求享乐等不良现象。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僅有利于引导民众重新看待生活的意义,确定务实的发展目标,思考、纠正自身在生活态度上的缺陷与误区,树立健康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有助于重塑民众的生活信念,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遏制道德滑坡,改善政风民俗。基于社会意识的传播效应,民众容易受到社会意识的影响,对自身的生活观念产生不同的思考与定位。积极的、健康的社会意识能够发挥有益的能动作用,反之,消极的、病态的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在社会发展多元化背景下,当前我国社会意识中存在一定道德滑坡、官员清廉度下降现象。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促使民众感知、体味、判定自身的价值取向,使其主动摒弃不良的思维观念,逐步回归理性的价值认知,从而确立科学积极的生活理念。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民众树立健康文明的意识,促进形成勤政、公正、廉洁的官场文化,营造协调融洽的社会氛围。

第三,引导民众摒弃错误价值观,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意识、观念、思潮不断碰撞,民众对于生活的理解、定位以及追求,均出现了更为个性化、多样化乃至对立化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之下,契合民众共同利益、愿景,构筑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生活氛围,凝聚价值共识,也就显得十分关键而必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对生活的感知、愿望以及奋斗中,有利于民众摒弃相对狭隘、消极的处事理念,确立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念。

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因素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中,我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没有理解宣传和教育的方式、内涵及作用。宣传和教育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然其作用不同、力度也不同。可以说,宣传并非目的,而教育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忽视教育的引导作用,是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民理解和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在宣传教育中不断增强形式的灵活性,尤其是需要结合不同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知识水平,探索采用通俗性较强的宣传教育方式。显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我国在将这二十四个字转变为符合中国人特殊审美价值取向并为绝大多数人理解和喜爱的通俗性、娱乐性内容载体的工作上做得不够充分,仍需开动脑筋,探索更多接地气的宣传方式。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向人民群众的推送力度不足。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覆盖面较窄的问题。即便中央媒体以及地方媒体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依然难以保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现行的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开展,而其面向的受众也主要是在校学生和党员干部队伍等,而作为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群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配置上相对不足,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一知半解,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实现路径

首先,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宣传和教育的关系,明确教育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是我国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兴起、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的文化生态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在必行,其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我国应当制定明确的教育规划,明确教育目标,厘清宣传和教育的关系。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内容的通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不同的受众群体,应采用灵活的宣传方式。尤其是在面向农民、工人等基层群众群体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应当更加重视这些群体的特殊审美喜好,在内容载体上更加体现娱乐性和趣味性。而这关键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让百姓能够在通俗易懂的潜移默化的宣传中自然建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再次,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覆盖面。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我国应在宣传教育中打破以学校教育和政府部门教育为主的现状,将以农民和工人为主的基层群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对象。各地宣传部门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制定针对农民和工人的教育计划,并拟定具体教育措施。同时,对于一些尚未脱贫的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在扶贫攻坚中,还可以考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当中。

最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承载,包含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具有其他文化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建立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借助“一带一路”以及其他对外经贸平台走向世界。因而,我国应积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产业的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凝心聚力。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中国分类号社会融入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刑事辩护律师面临哪些执业风险
怎样打造智慧普法APP平台
政府法律顾问的价值定位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清”而不“亲”的政商怪现象怎么破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