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育公民的责任担当意识

2018-07-05郑小霞

人民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公民

郑小霞

【摘要】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主体,必须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承担责任。政府和社会应凝聚公民对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注重公民的协作实践、确定社会责任分配原则,通过培养公民责任担当,让每位公民都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公民 社会责任 公共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公民社会责任是指公民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公民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享受社会供给的各项资源,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公民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标准,在特殊条件下也归属法律管辖。探讨公民社会责任担当的实现路径,旨在引导公民认清自身社会角色,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凝聚价值认同、培育公共精神、注重团队协作实践、确定社会责任分配原则等都有助于增强公民责任担当意识。

凝聚公民对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公民社会责任担当实现的根本路径就是凝聚公民社会责任价值认同,在充分了解社会责任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后,公民应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是分内之事,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学习社会公共文化,肯定社会责任价值,产生社会责任担当。一方面,鼓励公民肯定社会责任价值,构建利益补偿机制。公民对社会责任价值产生认同,就会时刻尊重社会责任,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这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政府应对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公民给予肯定,并构建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如果公民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产生损失,政府和社会为鼓励公民继续承担社会责任,应对公民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另一方面,健全社会责任规则,完善利益侵害及惩戒制度。政府和社会应制定责任承担规则,将社会责任制度化、规则化、法治化,通过明确的制度规范,赋予公民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公民没有承担责任,或行为对社会责任造成侵犯,应遵循制度规范进行处罚。此外,如果公民行为对社会责任造成严重侵犯,政府不仅要谴责、告诫公民,更要利用法律武器对公民进行刑事处罚,通过国家强制力让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不能将自身作为孤立个体,而是要与其他公民、政府、国家建立起联系。作为社会成员,公民在享受社会公共福利待遇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要保护个人利益,也要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公民需要拥有公共精神,基于公共精神更好地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承担社会责任,这就要求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公共精神。

首先,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以环境育人。为让公民更具有责任担当意识,要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公民在良好的氛围中养成担当精神。政府应注重法治化、道德化建设,鼓励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形成和谐、友爱、团结、信任、宽容的氛围,培养公民形成关爱、尊重、友善的公共精神。

其次,强调公共精神超越个体精神,实现公共与个体互融。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面临矛盾时,每个公民都应暂时放弃个人利益,选择公共利益;当公共精神和个人精神相悖时,公民也应顾全大局,选择让公共精神超越个体精神。培育公民社会公共精神,让公民将个体利益置于更大的公共利益之中,如果能够确保个体精神和公共精神一致固然更好,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应优先选择公共精神。

最后,参与公共事务,塑造良好形象。培育公民社会公共精神,要鼓励公民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注重强化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积极推进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不仅要为公共事务献计献策,更要履行公共事务监督职能。参与公共事务对公民而言是一种社会责任担当,公民在公共事务中需承担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这些都是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时,可以采取组建协会、公益团体方式,通过维护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更多地投身到公共服务中,在承担社会责任时树立良好形象,影响并带动更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

注重公民的团队协作实践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团队协作已成为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依靠公民个体完成行动已不太现实,只有借助团体协作力量才能达成目标。在团体协作过程中,公民需与其他团员形成默契,承担自身责任和义务。团队协作实践是一种新型的责任体系,注重团队责任分工,要求团队成员不断养成责任意识、责任能力以及责任担当习惯。公民团队协作实践有助于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担当,在团队协作实践活动中,将教育、职场、公共生活领域事务转化为团队合作项目,通过强化团队合作项目中公民责任担当,锻炼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担当。有效开展团队协作实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方面,分配角色,明确责任。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责任具有差异,其原因在于不同公民扮演着不同角色,不同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差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公民角色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当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多、权力越高,意味着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有效开展团队协作实践最主要的就是分配角色,让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并对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公平的评价,具有较大权力的社会角色就必须拥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另一方面,课以义务,赏罚分明。任何团队协作实践都需制定规章制度、道德义务,要求团队成员依据规章制度开展活动,针对团队成员的义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公民社会责任担当也需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公民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公民承担的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责任担当中的权力管理者、党员干部、荣誉享有者要额外增加道德义务,要执行更加严苛的评价考核,确保社会责任整体公平。

确立公民的社会责任分配原则

一般而言,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单纯要求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如果需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主要是由公民的自觉个体行动和自发群体行动构成。自觉个体行动意味着公民对政府、社会具有极高的信任度,愿意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而自发群体行动则是将公民置于群体范畴之内,被迫分担群众中共同责任。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应注重平衡公民社会责任担当,在公民社会责任分配时应注重以下原则。

第一,受益者责任原则。在社会实践中,受益者应承担社会责任,如果某个公民在某个事件中获得利益,就应该承受与事件相关的社会责任,“谁受益谁付费”就是典型的受益者责任原则;第二,过错责任原则。与受益者责任原则类似,在社会实践中,如果公民在某个事件中存在错误或失误,其应该承担该事件的责任,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可能是一种法律责任,应由过错者予以承担,“谁损坏谁赔偿”就是典型的过错责任原則;第三,角色责任原则。公民在社会实践中需扮演不同角色,每个角色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同,不同角色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存在差异,应基于角色定位承担社会责任;第四,影响力责任原则。对社会公民而言,如果公民在某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发言权,其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比如专家学者、政要名人都要比普通公民承担更多责任;第五,近距离责任原则。社会责任承担与空间和时间具有密切联系,在空间上,谁距离救援对象最近,谁就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时间上,谁能更快速完成救援,谁就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第六,能力责任原则。能力责任原则与近距离责任原则具有密切关系,即便公民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较近,但也要考虑到其个人能力问题,如果公民个人能力不足,往往不需要承担过高的责任。确定这些社会责任分配原则,有益于在社会实践中对公民进行责任分配,并保证公民社会责任处于平衡状态,从而有助于公民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

责编/孙娜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经济法是什么
“意义”的问题所在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