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古村儒雅洋

2018-07-03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何氏儒雅碉楼

沈嘉禄

在两场细雨之间,我们上海作家协会四十多个写作者,怀着陌生而欣喜的心情,走进了一个名叫“儒雅洋”的小村落。

正在家门口喝茶的老人告诉我们:村子很古的时候叫“树下洋”,也搞不懂后来怎么叫成了“儒雅洋”。一年一度亚热带季风轰然吹来的时候,小村就迎来了旅游旺季。

其實,所谓的旅游旺季,只是到最近几年才被留守老人感知。忽如一夜梨花开,村里来了许多陌生人,红男绿女,嘻嘻哈哈,东张西望,找小吃店,找古玩店,找民宿,手机横拍竖拍。

儒雅洋村位于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东南青龙山南麓的丘陵古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富有江南风情的百年古村落。出面接待的象山县文联主席郑辉先生告诉我:“儒雅洋村在唐朝已有人集聚稼穑,相传原名‘树下洋,后雅化为‘儒雅洋。‘洋在浙东方言里表示宽阔的平地。‘树下洋特指树林荫翳下的一大片平地,雅化后的‘儒雅洋则意味着‘充满儒雅之风的地方。”

青石块铺成的主干道叫作鸿儒路,是贯穿村落的古驿道。入村后,一座气派非凡的古建筑便迎面而立,它就是名传遐迩的何恭房祠堂。经过象山县政府专款修复,重现昔日风姿:青砖黛瓦,重檐雕梁,庭院两边散置着十几个柱础,每个都有茶几那么大。儒雅洋地处偏远,起步较晚,而今劣势转化为优势,村里现存的数十幢明清古建筑就成了开发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萧家谷,何家竹”。象山多产毛竹,毛竹贸易基本由何氏垄断,行销四方,势力很大。我们眼前的何家祠堂,就是这条俗语的注脚。

郑辉先生告诉我:何姓祖先仁六公于明洪武末年自墙头下沙迁此,至乾隆年间何氏家族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象山望族。古宅以恭房、友房命名,其中恭房为何涵一系所有,友房为其兄长何源一系所有。如今在村里还能看到友房一系的友大房、友二房和友五房等。这些建筑年代虽有不同,但是格局以四合院为主,木雕精细繁复,极少有雷同者。

修复后的何家祠堂还有待充实,以前内有藏书楼和书房,主要是供何氏弟子修学进业。何家祠堂一侧还有个承志堂,也是四合院结构,现在这里成了一个古建筑部件的修复作坊。上世纪四十年代,祠堂一度是抗战期间的县政府驻地,信用社、邮电局、影剧院、医院等一应俱全,后被县中学和村中学征用,书声琅琅,弦歌不绝,直到2000年学校才迁至别处。

村里还有一座规模更大的祠堂崇本堂,目前正在大兴土木。修复完成后将成为儒雅洋旅游业的最大亮点。靠近大路还有一处文物保护点——儒雅洋团练房也值得一看。不过我认为另一处建筑更值得研究,它就是村口的碉楼,三层楼高,方方正正,建于清晚。碉楼的主要功能是由何家训练的团练看守,负责保卫儒雅洋村和驿道的安全。砖木结构的碉楼倚靠着山墙,墙体上开一个小窗户俯瞰路面,易守难攻。一位老人给我们指路:在碉楼后面还有一个医院呢!

村口还有一家小超市,店主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名叫赖雪琴,脸上刻录着海风与岁月留下的沧桑。老太太拗好造型让我们拍照,并让我们猜她的年纪。我们没一个猜中。她居然已经92岁啦!赖婆婆说,儿子和孙子都住到城里去了,她不愿意去城里,只想留在村里守祖业。

路经另一处高墙深院的古建筑,听到了木工机器的喧嚣声,我们推门进去一看:不得了!村里引入了民间资本,欲将此处打造成民宿,有两百多个床位。中共象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来兴很豪爽地说:欢迎上海的作家们经常来这里采风、创作,儒雅洋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我们可以提供一幢老建筑让上海作协建成创作基地。

我们这帮写作人齐声叫好!

猜你喜欢

何氏儒雅碉楼
Magnetic-field-controlled spin valve and spin memory based on single-molecule magnets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净心繪歲月 儒雅君子風
GHOSTS OF GUANLAN
害羞的年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何氏“十全大补粥”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
唐文宗恭俭儒雅
李根有:草木为业 儒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