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花八门的深海生物

2018-07-03

奥秘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飞象章鱼猎物

这里的“深海”是指海平面200米以下的海洋深层区域。众所周知,生活在海平面200米以上的浅层海洋生物,基本上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鱼类、海洋哺乳类动物及其他海洋生物等。生活在深海里的生物是些什么呢?它们可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毛骨悚然。

200至1000米的中层区域

这个区域处于透光层和完全黑暗之间,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具备发光性。由于食物渐渐稀缺,为了争夺食物,此段区域动物大多长有又尖又长的牙齿以及有超强扩张力的嘴和胃。弱小的动物被迫于夜间浮出水面觅食,有的则依靠上层水面落下的残食度日。生活在这段区域的生物主要有:

●栉水母

一种海蛰类动物。它的活动范围很广,从洋面到深海都有分布。这种动物主要借助8条纤毛的摆动向前游动,捕猎时则依靠具有黏性的触手拖拽猎物。 它主要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和小鱼为食,并通过自身生物体发光来躲避捕猎者的伏击。它的纤毛在发光时像彩虹一样绚烂。

●大个子鱼

它的头部和身体均被骨质的盘状物所覆盖,就像身着盔甲的武士一般。它的活动范围界于水下200至2000米之间。由于深海鱼类大多以伏击形式捕食,依靠出其不意或诱敌深入来制服对手,所以往往不再具有流线型体形(一种更有利于长时间追逐的体形)。这种构造的改变有利于深海动物在食物稀缺的环境中保存能量。

●荧光乌贼

它是居住在深海水域各种乌贼和章鱼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在发光方面的表现比栉水母更出色。在荧光乌贼身上共有三类发光器。第一类分布在体表、头部和进食用的触须上;第二类分布在它的眼睛周围;第三类分布在第三和第四根触须的末端。尽管目前人类还不十分确定不同种类动物发光的原因,但有几种猜测已被大众所认可,比如发光可以吓唬捕食者,发光可以吸引同伴的注意并与之进行交流,发光还可以诱惑猎物,发光甚至还可以充当照明以便锁定可能出现的猎物等。

●斧头鱼

它是利用生物体发光的又一典范。它的发光器一般分布在眼睛和身体的下方,这很可能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反光效应的运用案例。由于一些物种的眼睛长向朝上,很容易看到在较强光线投射下猎物的踪迹。斧头鱼分布在水下200米至1500米之间的海域,主要以小鱼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它们的身长仅10厘米左右。

●毒蛇鱼

它是极好地适应了深海环境的猎手形象典范。毒蛇鱼长着硕大的眼睛,满口锯齿,上下腭开口度极大。特别当它张开大嘴时,部分牙齿外露,能在捕杀猎物时充当梭枪。它的头骨进化为铰链式构造,极大地增加了上下腭的开合度。它的背脊端头长着一个诱饵状发光体,捕食时它将诱饵一动不动地摆在嘴的前方等待猎物上钩。这样它可以完全不用费力追逐,极大限度地减少了能量的消耗。这类深海鱼曾在水下80米处被捕获,科学家推测认为,这可能恰好是它趁夜间浮上来觅食而遭遇的意外。

●龙鱼

它也是极好地适应了深海环境的猎手形象典范。它在外形等特征方面与毒蛇鱼有很多相同之处:长着硕大的眼睛,满口锯齿,上下腭开口度极大;两类鱼的胃囊伸缩性也极强,只要能吞下的猎物就能装进胃里;它的体色较其他深海动物显得更深。它的发光器藏在眼睛的后方,看上去更像是银色的光环。据说,这样的构造有利于增强视力,还可能有助于吸引异性。通常龙鱼生活在水下30至600米的海域里。

●鹬鳗

它是深海中一种外形奇异的动物。通常一只成年鹬鳗的长度在1.2米以上,它习惯于将身体蜷缩成圆环状,而把球根状的小脑袋留在外环。这种动物最奇特之处还在它的上下腭。当它的嘴张到极限时,其上下腭甚至可以没有铰合点,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鹬鳗捕食虾类等最钟爱的食物的过程中。在鹬鳗吞食虾的同时,虾的触须将其上下腭撑开。这时鹬鳗动用口中反向牙齿将美食最终送入口里。

●管水母

它是水母的近亲,这个群落的成员各自身怀绝技,有的专于捕捉猎物,有的专于消化,甚至还有的专于充气。有一种被称为“葡萄牙战神”的管水母是这个家族中的“名人”,它的体长能达10米,擅长运用棘状突起细胞刺入猎物体内将其麻痹。

1000至4000米的深海区域

这段区域的光源是由具有生物体发光器的动物提供的。而维系生命所需的食物则得依靠自相残杀或由上层水域缓慢落下。尽管在深层水域水压较上层有所增加,但许多海洋生物仍在此安家,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一些鱼类、软体动物、水母和甲壳类动物等。有时抹香鲸为追捕巨型乌贼也会潜入这一区域。生活在这一水域或以下水域的动物,其体色大都呈黑色或红色。由于只有微弱的蓝绿色光线能够渗入,所以大部分发光器释放出的都是蓝光,红色光线由于无法被反射而呈黑色。 生活在深层的动物主要有:

●吸血乌贼

是海洋深层中最知名的深海软体动物。当它处于防御状态时,它的所有触须都翻转过来将身体其余部分包围起来,同时竖起原本位于触须下端的棘状突起,这样既方便随时向敌人 发起进攻,又可以用来捕捉猎物并将其套牢。吸血乌贼特别喜欢趁敌人不备时从其头顶发起攻击,用触须结成的网将猎物悬挂起来。

●蛇形龙鱼

它在外貌特征上跟生活在上一层水域的毒蛇鱼和龙鱼十分类似:眼睛硕大,牙齿尖利,口形宽阔,嘴的前端长着诱饵式的发光器,腹部和眼圈密布着发光器。由于它主要生活在水下1200米左右的海域,属于海洋深层的上半部分,所以位于腹部的发光器有助于躲避捕食者的猎杀。

●深海琵琶鱼

它是深海动物中的又一明星。尽管不同种类的琵琶鱼在长相上略有差异,但它都拥有一张永不合闭的大嘴和一个始终点亮着的诱饵式发光器。此外,它的咽喉部位也长有牙齿,确保入口的猎物绝无生还的机会。最有意思的是,雄性琵琶鱼蜕变成了雌鱼的寄生物,生活在其排卵处的附近。也许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习性,该物种才能够在整个广阔的海洋世界里广泛繁衍。

●甲壳类动物

体色泛红且呈透明状,这使其具有了伪装色。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在深海中寻觅食物,因而也成为其他深海动物重要的食物来源。虾是体形较大的甲壳类动物。

●黏泥型海星

一种棘皮类动物。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它并不属于深海动物,但它主要在深层水域活动,一般分布在海底地势平坦或坡度较小的斜坡上。棘皮动物在深海中适应能力极强,它们有的能通过在海底泥沙中钻洞并筛选出有机物碎屑,有的能飞跃到更深的海域。黏泥型海星跟其他海星一样,可以使块头变得很大。

4000至深海底间的区域

希腊语称这段区域为“无底深渊”。唯一比它还深的海域是界于海沟和海底峡谷之间的深海底部。这里的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不仅水温接近冰点,而且水压也很大。生活在深渊层的动物主要有:

●深海乌贼

是少数几种能够在深渊层生存的软体动物之一。它的身体完全透明,触须上密集的发光器既可以用来诱惑猎物又能充当威吓对手的武器。

●海猪

一种棘皮动物。它在洋底翻拱泥土,以泥土中的有机微粒和细菌为食,其生活习性跟蚯蚓很类似。

●海蜘蛛

一种甲壳类动物。喜欢伸展着长腿在海底大踏步行走并从海葵之类座生型生物群落中吸取营养。海蜘蛛广泛分布在整个洋底,体形也从微小型到两腿跨度超过30厘米不等。

●海瓜

一种棘皮类动物。假如需要对深海动物的奇异程度进行排序,海瓜一定会拔得头筹。位于它身体右侧的“飘带”其实是帮助它在水中滑翔的翅膀,这种构造在棘皮动物中是比较罕见的。

如果说以上的深海动物只是外形奇异,那么随后出场的动物多属于深海异形,令人毛骨悚然。

●伞形嘴囊喉鱼

在它的嘴的下方吊着一个处于松弛状态的铰链式软腭,就像陷阱一样专用于捕食其他鱼类。这种生活在水下2000米的猎手看似凶猛,但它的身长顶多0.6米(其中还包括那条像鞭子一样的尾巴)。

●黑色鱼安

它的身长约1.5米,本身看起来像一个篮球,张着大嘴,似乎能一口吞下一个篮球似的。这种动物本性凶残,外号是“黑色幽灵”。

●食人鱼

据说这种鱼在进入成年期时形态会发生巨变,差异之大令科学家花了整整50年时间才最终分辨清楚。这些被称为“毒牙”的鱼类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海域的水下约4800米的地方。

●吞噬鳗

这种典型的深海鱼是大洋深处样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大嘴,这种鳗鱼没有可以活动的上颌,而巨大的下颌松松垮垮地连在头部,从来不合嘴,当它张大嘴后,可以很轻松地吞下比它还大的动物,由此它在西方得到“伞嘴吞噬者”的名称,而在中文中被叫做“宽咽鱼”。被吞的猎物就如同被鹈鹕吞进的鱼一样被放到下颌的袋子里,所以在西方也有人叫它鹈鹕鳗。这种鳗鱼没有肋骨,它的胃伸缩性非常大,可以撑大放下猎物。不过不要因此误会它以吃大动物为主,其实它最主要的食品还是缓慢游动的小鱼小虾等,吃大餐的时候还是少数。

●树枝状鱼安

意为“用渔网打鱼”。无论是它头顶上那个像洋葱一样的乳白色圆球,还是吊在下腭由发光的细丝编制的“植物”都不过是诱饵,专门迷惑那些缺乏戒备心的猎物。一旦它们着了道,最终等待它们的就是冰冷的尖牙。据说,这种体表呈煤黑色的鱼虽然体形娇小(仅相当于婴儿的拳头大小),但绝对是海底最令人惊骇的恶魔。

●旗鳕

无论是鱼本身还是它的名字都能使人的想象力无限扩展。这类鱼本身只有1.8米长,但位于它下唇边的触须也往往在1.8米左右。除了这条标志性的悬垂物之外,这种满口尖牙的怪物的躯干侧腹部还从头到尾分布着一道双线并行的蓝紫色发光器,远远看上去就像宇宙飞船一样。

●小飞象章鱼

小飞象章鱼属于一种小型章鱼,蛸科烟灰蛸属。这种章鱼的模样非常呆萌可爱,成年后的体长仅为20厘米左右,它们和其他的章鱼品种一样,喜欢待在海底,一般4000米左右的深海是小飞象章鱼最喜欢的聚居区。小飞象章鱼的皮肤非常光滑,并且肌肉也很松弛,看起来呈现胶质状。这种动物之所以被称为深海小飞象,是因为它们长着一对像大象一样的大耳朵和一个不符合自身比例的长鼻子。在进行捕捉的时候,小飞象章鱼会发出微弱的光芒,这些光芒会将那些深海里的生物吸引过来。然后小飞象章鱼就可以用自己的触手,配合身体里所产生的粘液网困住猎物,待上当的猎物彻底没有力气挣扎之后,小飞象章鱼 就可 以放心进食了。神奇的是小飞象章鱼的发光器官还可以根据它们自身的需要进行调整,在捕捉猎物的时候,它们的光线会比较微弱,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是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小飞象章鱼的发光器官就会变得比较明亮并且狰狞,这样就可以起到恐吓捕食者的作用。

●马鲅

它的身上长着翎管式的鳍,而自身则更像跟鱼挂相的豪猪。这类鱼曾经在马德拉群岛被渔民打捞上岸。当时被捕到的是一条长2.4米的成年鱼,体色呈黑色,腹部肿胀得就像刚囫囵吞下一个橙子一样。随后渔民从它嘴里拖出另一条大鱼的尾巴。据猜测,这个体形更为庞大的猎物很可能是受其美丽的羽饰和头部诱饵的迷惑才遭遇不幸的。

●橄榄球鱼

曾于1833年在格陵兰岛现身。这种身长为6.6米左右的鱼是迄今发现最大的深海鱼种。由于从未发现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的现象,所以生物学家推测这种鱼很可能是在游动中完成交配和受精过程的。

●异形鱼

一度被称为“异形当中的异形”,而它的咬合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这种身长仅0.9米左右的鱼还是名副其实的“深渊垂钓高手”,不仅因为其发光器的外形本身就像鱼杆,还因为它背部的鳍呈钩状,这种奇巧的设计确保了捕猎的高效性。一旦亮出这套秘密武器,势必威慑住所有被捕获者,从而把美味一口吞下。

●管眼鱼

也叫线尾鱼。实际上这类鱼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嘴上。它的口腔扩张力特别大,平时跟麦管差不多大小,扩大时最大能到原来的38倍。每次进食,它首先张开嘴吸入大量海水,利用鳃将海水滤出然后享受美食——浮游生物。

●提篮式海星

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关于蛇发女妖的希腊神话。它生活在从科德角到北冰洋水下约1200米的广阔海域。身体舒展时,直径可达60米以上,伸展开的触角不仅要负责捕食水里的浮游生物,还要负责把食物输送到位于中心的嘴里。

深海海底

海洋的最底部,界于海沟和海底峡谷之间的深海海域。在这里山脉高耸,有毒气体从一座座“黑烟囱”中喷涌而出,一些最古老的生命就存在于此。比如已有8000万年生存史的食肉怪物“大孩子”以及最古老的微生物等。

猜你喜欢

小飞象章鱼猎物
蟒蛇为什么不会被猎物噎死
《小飞象》观后感
耳朵里飞进一头象
小飞象
可怕的杀手角鼻龙
章鱼的烦恼
霸王龙的第一只大型猎物
无敌章鱼刷
你是创业圈的猎人还是猎物
会“逃跑”的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