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芙蓉帐里,看云鬓花颜

2018-06-30李焦婕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阮玲玉白玫瑰红玫瑰

李焦婕

关锦鹏执导的《长恨歌》(2005)一经上映,在评论界便可谓是毁誉参半,这部影片是否继续发展了其一贯的作者(Auteur)风格呢?本文将以关锦鹏以往的作品《胭脂扣》(1988)、《阮玲玉》(1991)、 《红玫瑰白玫瑰》(1994)等作为参考,着重透过女性视角、叙事空间这两大方面,经由女性视角探寻其技巧、风格,叙事空间更将触及其世界观,分析并阐释《长恨歌》的内涵。

1 《长恨歌》之定位及价值

香港电影的繁荣首先在于它有一个多元并存的创作格局,那些形形色色的影片,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艺片。这类影片的数量似乎不大,但影响却很深广,它标志着香港电影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其中包括关锦鹏的《胭脂扣》、《阮玲玉》。关锦鹏是第二代香港新浪潮电影导演。他的近作《长恨歌》2005可被视作香港电影发展和他个人事业的一个里程碑。《胭脂扣》、《阮玲玉》等作品也经常被称为“女性电影”。这一系列的所谓“女性电影”,即细腻展现女性生活的感情细节。从类型上看,《长恨歌》可被视作文艺片或女性电影进行解读。影片一出,好评纷至;也有评论认为电影不受欢迎的理由在于剪接太快,以致故事铺排不够,演员没空间发挥等,而关锦鹏自己也曾坦言,在拍摄中,与主演郑秀文的合作不够默契。我们审视这样一部电影,不能不去探究一下导演关锦鹏的一贯性,从《胭脂扣》,到《阮玲玉》,乃至《红玫瑰白玫瑰》,在这些影片中,有哪些盘旋不去的重要主题或手法呢?

1.1 云鬓花颜:由女性视角出发

在关锦鹏的电影中,女性几乎是所有故事的核心,同时也是电影叙事的焦点。从最开始的《女人心》,到问鼎金马的《胭脂扣》,扬名柏林的《阮玲玉》,及之后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长恨歌》等,都是围绕女性展开的电影。

那么,在《长恨歌》中,是否延续了关锦鹏独特女性视角下的技巧和风格呢?

1)女性形象之塑造

关锦鹏以他特有的对于女性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对女性心理的敏锐洞察力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象。

关锦鹏的“女性触角”,都显示出他能跨越普遍的性别界限和局限,走入女性心理世界较深沉的领域。女性在其电影中表现得十分柔媚,她们眼角眉梢都带着“媚气”,举手投足都显示女性的柔美。在关锦鹏的电影中女性总是作为美好的象征,他把优雅端庄作为女性的特质去表现,展示了女性特有的阴柔之美。此外,他电影中的女性还有内在的刚性美,他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鲜明的体现出强悍气质,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关锦鹏的电影中的女性这种外柔内刚的质量成为其电影表现的永恒主题。比如《胭脂扣》中所塑造的如花,是一个痴心勇敢、执着坚定更胜男子的风尘女子;《阮玲玉》中的女星阮玲玉的演艺进取却和个人生活处境存在着矛盾,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的眼中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只是物的存在,她以死作为最后的反抗。《长恨歌》中,王琦瑶可以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自己一贯的生命张力和自我意识,以自己的方式宣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相信爱情的同时又坚持自己的个性。可见,《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亦是极其鲜明的,并且带有浓郁的关锦鹏风格。

2)电影艺术手法

为了更好地塑造女性形象,关锦鹏充分调动了电影的各种表意元素,在光影、色彩、音乐等方面可谓是精雕细琢。这里主要对光影、色彩作分析。

(1)光影

关锦鹏电影通过光影来突出女性的精神状态与内心世界,从而起到凸显女性形象、突出主题的作用。在《胭脂扣》中,导演有意用强光打在如花身上,如花处于光效中心,强化了她陷入爱情中满足而快乐的神情;在《阮玲玉》中,柔和的光时时刻刻追随着阮玲玉,这样始终的笼罩使这位柔弱的女性显得更为楚楚动人,使她在顾影自怜、被人同情的同时又暗示着被看不见的男权社会的黑手所扼杀;《长恨歌》中王绮瑶站在舞台上,强光打在她脸上,她处在光的中心,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内心的喜悦在强烈灯光的照射下十分明显。

(2)色彩

关锦鹏电影也通过色彩来表现女性的性格与情感,其对色彩的选择也透露出他的女性意识。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所处背景主要是黄、红的暖色调为主,通过暖色配合其性格,从整体上营造出炽热热烈的氛围。而白玫瑰所处的背景主要是蓝、白为主的冷色调,营造出清冷孤高的氛围;《阮玲玉》中粉红,晕黄的暖色调表达阮玲玉对母亲、女儿的亲情和对朋友、同事的友情,而微灰、淡蓝的冷色调则用来抒发阮玲玉被出卖、被媒体造谣中伤的绝望和哀伤;《长恨歌》中色彩的运用则折射出女主人公命运的转变。没参加选美前,王绮瑶穿着颜色单调,显得淡雅朴实。当选为上海小姐,她的服装色彩斑斓绚丽,五颜六色,同时以酒红、米白为主,显得高贵华丽。另一个时代的到来,她的服装颜色以白蓝为主,显得低调黯淡。服装色彩的变化暗合了人物的命运。

还有其他元素,如音乐等,亦是有十分考究的创作意图,在关锦鹏电影中,音乐也是强化女性形象的重要手段。他利用电影中的音乐来表现女性性格,传达女性情感,这里不再細述。

1.2 芙蓉帐暖:窥探叙事空间

由叙事角度可见,程先生担当了叙事的进程,他是叙事者(旁白)。其实并非史诗性爱情电影,大历史(history)没有着墨,重点是程先生的故事,他个人的故事才是长恨歌的第一支柱。有评论认为《长恨歌》拍不清历史、拍不出原著、拍不到男女之间的爱等,或认为上海不似上海,如何看待《长恨歌》的叙事空间呢?

1)惯常之场景设置

再来看作为叙事空间的场景设置,在关锦鹏的电影中,可用“内景大于外景,布景多于实景”概括。

人物活动的空间有一种似被限定的拘束,彷若室内剧,外部的世界只有通过住在狭窄空间中的人的出入才被带入,这极少获得展示的公共空间也始终不离片场、舞厅、咖啡馆、电车等几成地标的上海都市景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主要叙事空间是主人公所住的公寓。这三一律般集中的叙事地点, 一方面便于造就一个相对充裕的空间供只贪欢爱的男女主人公发展情感(台湾言情片中舞厅、客厅、咖啡厅泛滥的原因也如是),另一方面也映衬出了空间距离的狭小和心理距离的分离。

2)叙事空间与世界观、历史观

(1)封闭环境所体现的世界观

从美学上看,王安忆小说原著《长恨歌》,描述弄堂建筑及城中鸽子的视野,开阳广阔的俯瞰的户外景观;然而电影中着重室内的人物活动及近景。时代在室外以快镜流转,人在室内却静止不动,这种方式显现了关锦鹏的颓废美学观,于是其电影尤为突出表达自恋与自我沉溺。颓废(decadence)是一种与现代性相反、一体两面的特殊时间观。看不清未来,关锦鹏电影的美学也有这种颓废式的自恋,表达一种时日无多的悲观。

《长恨歌》中鲜有外景拍摄,而多以室内描绘任我情欲爱恨,似乎封闭的环境,将历史与时代变迁都隔绝在外。因此交代时代变迁的画面并非宏观的战乱或革命场面,而是室内播放流转的歌曲(上海老歌、文革歌曲及邓丽君的歌曲)来划分时代,不采用大叙事角度而以微观的音乐作提示。上海完全缩小成个人私密的生活空间, 绝少见到大的政治气候和环境,就像战时逃难经历在《阮玲玉》中被画外音草草带过。 《长恨歌》这样的特点,深刻地反映出关锦鹏的颓废美学观。

(2)上海作为布景的历史观

王安忆的小说,以王琦瑶为中心,述说上海城市的变迁。电影开头的场景揭示了它与小说不同的地方——“上海”只是布景,换成别的也是一样,城市的命运、发展并非主题;离间了观众对于王琦瑶角色的认同。导演安排摄影机进入镜头,表明观众需透过镜头进入电影。

看不见上海,只看见香港;冯若芷说“那种象征意味高于一切。不但看不到王琦瑶作为一个女人,甚至看不到她作为一个人,而是一个隐喻,一座城市。然而这城市不是上海而是香港。”电影宣传:“在自己的城市看不见城市,然而在错误的年代,却总碰到自以为对的人。”旧上海风韵,是一种时空错置,呈现在香港的上海气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等同于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导演关锦鹏、编剧杨智深以香港观点重现幻想中的上海,跟原著必定不同。

所以说,关锦鹏电影往往具有一种个人的历史观,是恒常关心国家民族大历史里卑微的个人价值,强调小我与大我互相对照,又如《红玫瑰白玫瑰》。正像《长恨歌》的电影海报,将王琦瑶的脸放到最大,从镜中倒影看自己,历史就在旁边的空隙无声溜走,由此便可窥见《长恨歌》的历史观也如是。

2 结论

综上可见,从《胭脂扣》、《 阮玲玉》、 《红玫瑰白玫瑰》等等作品上归纳,加之对《长恨歌》的细致解读,我们先从女性视角出发,关锦鹏对女性、对女性情感、对女性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追问,对光影、对色彩、对音乐敏锐精确的把握,创造出一个切合电影主题的环境氛围,使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圆满融合,使那些无论是囿于困境的传统女性,还是成长发展中的女性;无论是抗争奋进的下层妇女,还是精神迷茫的现代女性,都跟随着关锦鹏影像的镜头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这一次的《长恨歌》也不例外,在电影艺术手法上也承袭了以往之风范;再由叙事空间入手,我们可以看到,《长恨歌》是带有浓重关锦鹏独特世界观、历史观的,甚至较其以往作品风格更强烈些许。

尽管上映后票房并不那么理想,部分评论也不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说,影片所做的努力可观,成绩终究不够那么完满,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以上的评析可见,关锦鹏的作者风格,其技巧、风格及其世界观,在这部影片中,仍是有一番淋漓尽致的展现。

IMG_256

参考资料

(一)电影

(二)中文数据.

洛枫(2002).第二章 记忆性别历史.《盛世边缘: 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

张美君(2007).《既近且远、既远且近:关锦鹏的光影记忆》.香港:三联书店.

远婴(2000).阅读香港电影 .《 香港电影80年》.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

(三)网页.香港电影资料馆.http://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HKFA/index.php

参考文献

[1]52页. 远婴(2000).阅读香港电影.《香港电影80年》.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

[2] 序一. 张美君(2007).《既近且远、既远且近:关锦鵬的光影记忆》.香港:三联书店.

[3]45页. 洛枫(2002).第二章记忆性别历史.《盛世边缘: 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

[4]55页. 洛枫(2002).第二章 记忆性别历史.《盛世边缘: 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

[5]394页. 魏家欣.《长恨歌》的遗恨:后0三世代死线过后的时间观. 张美君(2007).《既近且远、既远且近:关锦鹏的光影记忆》.香港:三联书店.

[6]395页. 魏家欣.《长恨歌》的遗恨:后0三世代死线过后的时间观. 张美君(2007).《既近且远、既远且近:关锦鹏的光影记忆》.香港:三联书店

[7]393页. 魏家欣.《长恨歌》的遗恨:后0三世代死线过后的时间观. 张美君(2007).《既近且远、既远且近:关锦鹏的光影记忆》.香港: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阮玲玉白玫瑰红玫瑰
白玫瑰与郁金香
白玫瑰与郁金香
暴走的红玫瑰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阮玲玉的人生和她的时代与社会
女性身份的困境体验——解读《红玫瑰与白玫瑰》
洋娃娃与白玫瑰
阮玲玉:我是一个好人吗?
红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