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以留名

2018-06-30张禄轩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生命价值立德个体

摘 要: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讲述了将军李广身经百战却终其一生无功无名的悲剧。本文深入探讨司马迁笔下李广的形象,从多个角度分析李将军之“德”,并认为司马迁将李广记入“列传”其创作初衷及中心思想是为李广将军“立德”以留名、突显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李将军列传》立德;历史;个体;生命价值

司马迁在《李將军列传》的结尾发表了这样的评论来概括李广的一生:“《论语》说:‘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说的就是李将军吧!我看到的李将军,诚谨得像乡野人,不善于说话。到他死去的那天,天下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为他倾尽哀痛之情。他那忠实的思想品德确能使士大夫信任。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但华实并茂,引起人们的爱慕,把它下面的泥土踩成一条一条的小路。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以此来比喻大道理呀。”

笔者认为,司马迁评语之要义在于李广“以德服人”。无论是引用《论语·子路篇》还是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都是在赞美他的品德。虽然整篇传记也用很大篇幅描写了李广智勇双全、治军有方、威武善射以及他的昭然之心,但其中心思想是为他“立德”以留名。

对于这一点,司马迁在描述李广的生平事迹时就有所体现。如,写李广治军有方,行军时没有严整的列队,驻扎时经常选择水草丰茂的便捷之地,夜间不巡逻而只在远处设立哨兵,处理文件函数十分精简,他治理的军队看似没有程不识管理得纪律严明,实际上却是张弛有度。因此才会“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能让将士征战沙场而把生死委身于他人者,除了有勇有谋之外,还必得是德高望重之人,正是因为李广对于将士的体恤才让他赢得了这样的威望。这是从李广受到拥戴侧面影射他的德行。又如,“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李广先人后己,爱兵如子,因而才有“士以此爱乐为用”。这是从李广平日的行为反映他的德行。再如,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遭遇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此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士气大挫,情况万分危急。“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危情之中,李广指挥若定,方寸不乱,派亲生儿子刺探敌情以定军心,他的胆识过人、大公无私充分凝聚了全军的意志,从而突出重围、绝处逢生。这是从李广带兵打仗时的做派展现他的德行。

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奋勇杀敌、深受爱戴,但他时运不济,始终不得重用,最后愤然自刎。茅坤曾谓李广:“乃最名将,而最无功”,李广成为无功之名将流芳百世,其中必然有司马迁为他立德的功劳。司马迁在为这样一位骁勇善战、德行出众的将领作传时,笔触间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敬意。他与李广的悲剧境遇十分相似,都是由于当权者的失误造成他们“士不遇”的终身大憾,他叹李广,也在叹自己。在一己之力无法扭转的巨大人生悲剧面前,李广选择了愤然自刎,以死明志,用自己的意志与悲剧的命运做出了结;而出身史学世家的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以此来寄托他“立言”以留名的志向。司马迁为李广“立德”,在为李广叹惋的同时,更是在替他的亡灵抗争命运的悲剧和不公,既然难以封侯,便以德流芳,也正是“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之体现。

司马迁在重构李广之悲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既定历史的反叛,使本无大功,也因“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而无从立言的李广通过“立德”以留名。千百年间,不知道有多少豪杰之士读其文而想见其人,感其事而扼腕悲叹,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就这样铭刻在了人们心中。也正是因为这“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我们所见到的泛黄史册,才不至于完全沦为“二十四姓之家谱”,而能让我们从中读到个体生命的价值,感受到冷峻笔墨中的脉脉温情。

参考文献

[1] 高原:《触摸生命的悲剧底色——浅析〈史记·李将军列传〉》,《作家杂志》,2011年,第3期。

[2]张强、陆平:《赞德 鸣冤 抗争——〈李将军列传〉深读》,《现代语文》,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张禄轩(1996-),女,汉族,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生命价值立德个体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
课堂:生命价值的体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