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秋节看《红楼梦》描写的千皴万染

2018-06-30金美红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红楼梦

摘 要:学者们历来热衷于研究《红楼梦》,但对其中节日描写的研究并不多见。小说中多次出现了节日的场景,其中中秋节更是多达三次。本文通过分析作者对中秋节的写作手法,了解曹雪芹创作过程中,融入了绘画技法的皴擦、点染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红楼梦》;中秋节;皴染

鲁迅曾评价《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红楼梦》的出现无疑为中国一成不变的章回体小说带来了创新式的改变。

《红楼梦》中多次以节日叙事,是推动整体情节发展的关键。脂砚斋在《石头记》第一回的眉批中说到“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做关键。” 足见中秋节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中秋节的产生时间,学界普遍认为中秋节产生的内核存在于唐代,而根据史料判断,中秋节确立的时间应是在宋代,是中秋节的定型时期。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的中秋风俗“: 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簧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由此可见,中秋节自古便是欢庆的节日。但在《红楼梦》中的三次中秋节却并不团圆美好,总是带着凄情悲寂之感,将贾府推向最终的悲剧。

静轩认为:“从《红楼梦》这部作品的整体美学上看,它深深受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绘画美的影响之大,是中国其他几部小说不能比拟的。”曹雪芹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优秀的绘画家,他长于绘画,深谙皴染之技法,自然在创作中融入了这种技法。

皴染法源于国画艺术,文学描写之所以借鉴并使用皴染的方法,不仅在于其表现方法、方式的丰富多样,更主要的還是因为它更适合于用语言这一物质材料栩栩如生地表现文学形象。即用皴染之法对描写的人物、事件加以多方面的反复的皴擦和点染,并通过不断地皴擦点染对描写对象进行有层次、分步骤的构图造型,使之逐渐趋于清晰和丰满,最后达到脂评《红楼梦》中所说的“耀然于心中眼中”的艺术效果。《红楼梦》中皴染多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环境的描写,中秋节的描写也使用了皴染手法。

《红楼梦》中的三次中秋节描写,虽然在情节的推进上有各自的作用,但三次中秋节皆是以乐景衬哀情,运用皴染手法,将全书的悲剧基调层层推进,直至最后的高潮。

《红楼梦》第一次的中秋节,出现在第一回。脂砚斋在贾雨村所作的“时逢三五便团圞,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后写下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同时在“时逢三五便团圞”,与“满把清光护玉栏”两句后面分别写下的“是将发之机”与“奸雄心事,不觉露出”的侧批。脂砚斋的批语直接指出了此次中秋节的写作目的,即是引出贾雨村。第一回并没有着意于对节日的描写,而是意在将贾雨村引出,将这个关键人物置于情节中,才有了小说后面的情节。贾雨村借酒兴向甄士隐袒露了自己的志向,因而得到了甄士隐财力上的支持,日后才有机会护送林黛玉到贾府,从而入仕,也才有了日后的种种。而中秋团圆之际,虽甄士隐在家宴结束后才与贾雨村一同对月小酌,但曹雪芹所写之情境,难免让人心生孤寂之感,亦是为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

《红楼梦》中第二次中秋节出现在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虽只是粗略的一笔带过,却道出了秦可卿生病之事,为后文的秦可卿日益病重最终“淫丧天香楼”埋下伏笔。秦可卿之死,是贾府逐渐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且在这合家团聚的欢快节日里,秦可卿染病,已是不祥之兆,更预示着贾氏一族日后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中第三次的中秋节虽然出现在第七十五、七十六两个回目中,第七十二回和七十四回就已埋下伏笔。为了过中秋节,王熙凤押了项圈,借了四百两银子,贾府已从挥金如土到了要借钱过节的地步,贾府的衰败已经很明显。

第七十五回,贾珍因孝家十五过不得节,十四晚上众人在汇芳园葱绿堂中赏月,却在三更时分,听到墙下有人长叹之声。这一丝悲音在中秋节还未正式开始之时就先勾勒出了悲寂的情状,这种悲寂的氛围已隐隐于心,此为一染。

到了十五晚上,贾母在凸碧山庄赏月时因人不齐全、贾赦失言已是心有不悦,又因宝钗姊妹二人、李纨、王熙凤皆不在席间,更觉冷清。而后贾母带众人赏桂花时听到了呜咽悠扬的笛声,且笛音越发凄情,更是令众人伤感。这里凄凉的笛音又一次加强了之前长叹之声带来的悲寂的氛围,此为二染。

而后黛玉与湘云二人在凹晶馆对月联诗,又做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这样凄情奇谲之句,亦是令人伤怀悲寂,此为三染。而黛玉的“冷月葬诗魂”此句,隐隐暗示着黛玉最后的结局,也预示着贾府日后衰败之景。长叹、笛声、联诗,皆是凄清之音,悲寂之兆。这三处的皴染,将本应祥和欢庆的中秋节变的异常悲寂。

《红楼梦》中三次中秋节的描写,每一次都带有着预示意味,都为日后的种种埋下了伏笔。三次中秋,凄寂之感一次重过一次,三次的皴染,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逐渐推向高潮。同时在第三的中秋节描写中,通过长叹、笛声、联诗的三次皴染,将这一回中秋的凄情与寂寥描写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

[2]静轩:《<红楼梦>中的传统绘画与书法》,《红楼梦学刊》,1994年。

[3]费鸿根:《描写技法之一——皴染法》,《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

[4]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年。

[5]曹雪芹:《红楼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金美红(1994-),女,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朝鲜族,学生,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