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对电影《老炮儿》的解读

2018-06-30邱缘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老炮儿文化符号规矩

邱缘

摘 要:由管虎导演的以北京话作为电影名的影片《老炮儿》自2015年12月24日在中国上映以来,因其传达出的对规矩的呼唤、对北京传统文化缺失的遗憾而受到广泛关注,电影以北京后海的老胡同为主要场景,在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建筑演绎出老北京人的风采,不仅如此,导演在电影中穿插进20处的纯正的老北京特色方言,平均每6.8分钟就有一处,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不言而喻。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影片中的事件设置经过、场景设置、肢体语言符号、北京方言、外号、服装等符号语言如何烘托该主题,展现出老一代与新一代在规矩上的冲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关键词:《老炮儿》;规矩;北京;文化符号

1 研究背景

观念是电影的灵魂,故事是电影的血肉。在具体的作品讲述中能够展现出一定的传播理念。我们通过对电影《老炮儿》中的符号的分析研究,以规矩为内核,通过影片中展现的规矩和时代的变迁,人心的流转,来感受传统北京人的一种精神文化。《老炮儿》的传播达到了预期目的,给人们带来深思,是当下娱乐至上的电影中的一股清流,受到广泛喜爱,包括笔者。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携带者,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一部电影中,符号也会有自己明示性、暗示性的意义,帮助传播者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精神内容。所以,我们想要研究《老炮儿》中符号的学问。当然,对一部电影的解读我们不仅仅局限于符号学领域的研究,以规矩为内核,符号为骨架,用电影的其他部分构建血肉,最后使整部电影以一种有机整体的状态被解读出来,以此完成对整部电影的解读,展现出文化层面的精神冲击。

2 符号学视角下的《老炮儿》

2.1 事件概述

事件提要: ①六爷的儿子晓波离家许久不归→②从好友闷三儿得知晓波出事→③查找晓波的线索→④和小飞谈判→⑤筹钱赎人→⑥灯罩儿惹是非、约茬架→⑦无意间得到小飞父亲贪污证据→⑧再约茬架→⑨以茬架画面作为事件结尾

2.2 场景符号

群体

以六爷为代表的“老炮儿”

以小飞为代表的现代群体

居住地

北京后海胡同

北京市区高楼大厦

居住环境

独立四合院

水泥房

娱乐场所

后海冰场

高速飙车(车库为休息室)

北京四合院作为一个封闭的交流空间,与外界世界的交流甚少。仅有的沟通交流大都来源于胡同间“处街坊”所获,所以胡同文化的更新换代速度极慢,但就是这样的“胡同文化”蕴藏着老一辈北京人的精神内涵:邻里之间的真诚,注重辈分,有规有矩,正如张学军每日都会给坐在胡同头的大爷点烟的举动,是胡同文化所教导出来的“有规矩”的人。后海和后海冰场是老北京人喜欢娱乐的场地,他们娱乐的方式是溜冰、听广播、遛鸟。这些娱乐方式都是较为传统和保守,但各自遵循着各自的玩法儿,规规矩矩。而在以小飞为代表的现代群体中他们的娱乐方式是在高速上飙车、抱群狂欢、宅在家里打游戏这些娱乐方式。要么张狂无礼毫不规矩、要么消极沉沦,与张学军的娱乐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突,这种在娱乐上的冲突也体现了他们在规矩上的冲突。张学军是典型的老北京人,在生活中遵循着自己的那一套老规矩,但是这种规矩被现代的潮流冲刷所剩无几。

2.3 肢体语言符号

肢体语言是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广义言之,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而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指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电影《老炮儿》讲的是北京的一群老混混儿,为了体现他们的“道儿上的规矩”,影片中运用了许多肢体语言来代替口头语言的传达。影片中有一些重复动作值得思考,尤为明显的是张学军的两次点烟的动作。第一次点烟是在影片开头,张学军在巷子里溜达,为白发老人点烟;第二次是在赴决战的路上,仍为那位老人点了一只烟。这两次点烟体现的是“尊敬长辈”的规矩。张学军在这片儿是个头儿,是人尊称“六爷”,但是在长辈面前他自觉低一头,为长辈点烟并且是欠着身子,即使身为混混儿,可做事不犯浑,尊敬长辈的规矩不能不守着。长幼有序这个规矩在影片中还有其他体现:张学军找小飞时,阿彪对他不敬,张学军撅了他的手;晓波与张学军碰杯时,杯沿低于父亲一些;弹球儿遇到不礼貌的问路人反训回去,但是在这里弹球儿显然只是单纯的模仿张学军而不知其因,这个规矩还是晓波承袭到了根本,弹球儿遇到的问路人是个乐坛前辈,所以晓波出来制止了弹球儿回话的无礼,客气地帮助了问路人。肢体语言可以塑造一个人物的性格。老炮儿张学军好面子在影片中通过许多零碎的小动作展现了出来。例如:找洋火兒借钱,看到老铁不给自己留情面,张学军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的抽烟;听到晓波说起妈妈,张学军痛苦地用手捂面,不让脆弱的感情展现在儿子面前;在最后野湖茬架之前,为自己剃头,换上新行头,这是他的重视,让自己体面的走最后一程。新旧时代的文化冲击在影片中尤为明显,老一辈那种“规矩”在年轻人的眼中是那么的不屑,透露着老一辈人的无奈,他们也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但时过境迁,他们的反抗显得有些无力。六哥所遵循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传统社会中的规矩,而这一规矩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特有的一种儒家传统精神,是试图长久地维护江山社稷、社会稳定的逻辑体系,是礼乐。可以说礼乐是一种稳定的文化逻辑,是待人的规矩,是生活的讲究,是作为一种文化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而六哥所担忧、恐惧的是现代人的变化,不讲规矩,这对于一个生活在北京礼多讲究多的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可以说,这一变化是导演对于发生在中国现实生活中改变的切身经验,六哥感受到的、担忧的其实是作为文人的导演担忧的、恐惧的,这一担忧、恐惧与长辈对晚辈们不听话、威胁自己地位的担忧恐、惧相结合,一方面是外在的文化之间的对抗,一方面是内在的人的潜意识之间的对抗,

2.4 人声语言符号——北京方言

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模糊定位和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独特效力是我们把握符号学内涵和特色所面临的一对矛盾。因此,服务于对语言现象进行符号学分析的目的,暂时抛开关于符号学的本体地位之争,立足于符号学与语言学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性关系来构建语言符号学是可行的理论思路。由此,我们来分析下影片《老炮儿》中的语言符号:北京方言。在老炮电影中,一共使用老北京话语中专有名词18处(有两处重复),其中有8处词语是对隐含含义生活化的表现,或是动作状态生活化(例如:炸猫、嗅蜜),或是形象生活化(例如:吃馅儿),或是字面意思生活化(例如:怂),由此看出,《老炮儿》电影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就是这样带有生活化表达,运用北京话生活化的特征更能生动的表达出角色的希望传递出来的信息,当然,除了生活化的意向,还有一些老北京人特有的问候语,润色在整个电影中,将角色形象更加饱满的表达出来;和一些长辈延续下来的词语和北京人独创的词汇使得整部电影的北京味更加浓郁。

老北京专有名词

表征生活化

1

动作生活化

5

字面意思生活化

2

老辈人的延续

1

问候语

2

其他(创造性)

5

总而言之,这部以北京话作为电影名的《老炮儿》,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不言而喻。贯穿全片的北京话不加注释的话外地人还真不明白,但也有助于影片的全地域性,让全国的观众了解北京独有的文化气息。

2.5 人物符号——外号:灯罩儿、弹球儿、话匣子、闷三儿、六爷(六哥)

外号,指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体型给他另起的非正式名字,大都含有亲昵、开个玩笑、憎恶或嘲弄的意味。外号代表着老北京的一种传统,每个人的外号都代表其性格,简单明了且便于记忆,同时也表明了彼此之间的紧密关系。

外号

性格

灯罩儿

性格踏实稳重却有些怂

弹球儿

年纪不大活泼好动

话匣子

爱唠叨的女性形象

闷三儿

不爱说话,有事儿就想“茬架”的硬汉形象

除此以外,北京人的称谓,有的时候充满着尊敬,正如六爷这个称号。都说北京人叫起“爷”来都那么逗乐,这是北京话中重要的称谓。

外号文化是作为称谓规矩也是老北京人所普遍遵行的一种行为模式,在《老炮儿》中表达了六爷与周围围聚的人的亲密关系,就是通过这种直呼外号的行为体现出来的。

3 研究结果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是小老百姓,昔日耀武扬威、如今只能守着规矩找不着北的胡同老混混;一方是达官显贵,是能呼风唤雨的江湖新势力。双方通过场景符号、肢体语言符号、人声语言符号、人物符号、服饰符号这五方面在电影中将两方的对立感凸显,使人物与人物之间鲜明区分,再利用每种符号中不同表达方式的重复丰满每个人物,使其饱满。电影中的老炮儿们作为老北京文化的特殊代表,游离于时代,但又坚守着自己的本真。主要利用四合院场景搭起人物生活的空间特征:原始、封闭、传统、低调、人与人之间相隔距离近等,老炮儿生活的空间特征与个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呼应;又运用语言台词,主要通过生活化的北京话表达,将老北京语言文化蕴含于台词之中,借以表达情绪,传达问候,传递行动, 自然顺畅,通俗易懂,只有极少数台词中运用了一些老北京典故性词汇,整体要表达的意向也可以在语句中理解,使电影的表达方式从简单的台词演绎上升为文化层次传达老北京文化;再用地道的老北京穿着,使角色包裹上了自己所特有的特征,突出老北京的暗色调和一板一眼的衣装无形中传递出老炮儿群体所特有的性格特征;最后是电影对整个人物的塑造,从外形到内在,细致到对人物外号的设定,无不在传递出每个人独一无二个性特征,同时每个人的個性化特征又在整体上传递着老北京“老炮儿”群体的现实生活面貌,传达着基于老炮儿面貌的深刻文化内涵:规矩。

与之对比的就是小飞所代表的群体,从五种符号的打造,突出个性,明艳,不讲规矩的特性,与“老炮儿”呈现鲜明对比,电影也是以此为冲突的焦点,刻画趋向各自群体极端的两种群体,泾渭分明,凸显老炮儿群体自身更加在当下稀缺的老炮儿精神:讲规矩,这也是导演希望通过电影深化的老北京文化层面的精神,透过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是老炮儿一代的所值得留恋的精神底蕴。

综上,整部影片折射的是老一辈人对文化的坚守,而这种坚守,看似悲壮,实则无力。《老炮儿》通过五种符号的传达带给人们的观影快感不是来自老炮儿们的“骄横”,而是来自他们的“憋屈”,这是影片的聪明之处,因为影片恰好为这种憋屈找到了具体的形式感和宣泄通道,让观众不知不觉产生移情。于是,六爷再不是那个提笼溜鸟、爱管闲事的北京胡同老混混,而成了一种老炮儿文化,代表着一种抗争精神、体现着一种渴望尊重的人性本真。倒在冰面上的六爷,为“老炮儿”的时代写下一个感叹号,宣告了这余晖般灿烂时代的终结。一种文化的坚守,不应该是腐朽的,而应该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存其社会公德之心,才不至于在我们老后,感觉一生所精炼的公德习惯,在时代巨变面前毫无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丽娜. 时代的隐喻:《老炮儿》的符号学分析[J]. 电影文学, 2016, No.651(6):136-138.

[2]药丹华. 论服饰文化在影视叙事中的作用[D]. 山西大学, 2011.

[3]刘云舟. 影片本文分析[J]. 当代电影, 1994(1):42-47.

[4]王铭玉. 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J]. 外语学刊, 2007(1):104-112.

[5]王铭玉, 宋尧. 中国符号学研究20年[J]. 外国语, 2003(1):13-21.

[6]陈勇. 从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看语言符号学[J]. 中国俄语教学, 2009, 28(3):109-110.

[7]周汝萍. 文化视角下对电影《饥饿游戏》的解读[J]. 电影文学, 2014, No.606(9):77-78.

猜你喜欢

老炮儿文化符号规矩
“按规矩办”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