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儒家思想精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8-06-30席俊义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核心素养

席俊义

摘 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基础教育阶段的首要目标,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些规定,为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向全程育人全面育人。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儒家经典篇目,儒家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贵德重仁的伦理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要求高度契合,对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的高中学生意义深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文化精神,对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规范行为、树立正确三观、提升道德素养、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儒家经典;核心素养;渗透

1 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中国人修身立德的思想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它给我们留下了崇尚道德的传统,它的伦理思想精髓---“仁义礼智信”,在新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仁----悲天悯人;义---铁肩道义;礼---遵纪守法;智---勤学善辩,信---诚实笃信。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刚健自强精神及其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而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我们尤其需要有儒家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扛起时代的重任,消除民族的和人类的危机,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进行的座谈会上,更集中引用了10余句源自以《论语》为主的儒家经典的话。比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言必行,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等等。他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番话明晰地表明他对重拾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决心,也道明了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

2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及2017版新课标的印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5年我国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把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它既包括问题探究、解决、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也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就语文学科而言,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今年1月,教育部引发了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语文课标改变最突出,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中,其中儒家经典部分内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对教学导向作用更明显。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不断革新教育观念,。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在教学三维目标上适度倾斜并适当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不断强化育人意识,体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关注;要立足教材,传承文化,坚守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以书香之气熏陶内心,充分发挥语文育德启智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将课堂归还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努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激活他们的合作意识,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儒家思想精髓培养学生核素养的策略

3.1 分类整合教材内容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必修选修共入选儒家经典作品23篇,对这些作品分类整合,有利于教师对儒家思想进行整体把握,并能结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等警句表现其仁政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表现其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表现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表现其学习态度的认知;“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代表了儒家对形式内容并重的审美情趣。总之,教材中的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从这些灿烂文明中汲取营养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极大的作用。

3.2 加强经典诵读教学

诵读是儒家经典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开展经典阅读,可以实现培养“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视野的人,培养明礼诚信、讲求信誉的人的教育目标‘(丁建刚《试论经典阅读的目的和方法》)。具体做法:首先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结合高考对默写的考查,让学生先诵读大量的经典,实现经典阅读“量”的积累;其次,在语文课前安排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学生全员参与;教学中倡导“长课短教、多读精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初读、熟读、吟咏、背诵为步骤,通过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路径;再次,搭建平台,展示成果。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校园电子显示屏,开辟“古诗乐园”、“今日格言”、“精彩段落”等栏目;利用班班通人人通网络平台,上传优秀诵读视频,投票评比,推出一批诵读的校园“网红”,让学生真正爱上诵读,并在诵读中提升个人素养。

3.3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成了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最重要的素养,是数字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儒家经典千百年来被广泛传颂,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其解读多如牛毛,网上观点更是五花八门。在儒家经典教学中,教师的单一讲解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由过去教师传授知识变为学生主动搜索获取信息,由老师确立讨论主题,学生分组通过信息搜索、信息筛选、信息共享、信息评价等环节,完成问题的讨论结论,最终在班班通人人通平台上晒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获取了比单纯认真听讲更为全面的知识,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建刚《试论经典阅读的目的和方法》

[2]吴伟明《中学语文教材中儒家经典选文及其教学研究》

[3]黄翠燕《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核心素养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