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探索

2018-06-30吴佑年周红萍冯山河夏舜尧

卷宗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人才

吴佑年 周红萍 冯山河 夏舜尧

摘 要: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湖北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剖析,依据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借鉴考察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进经验,根据“社会、学生、学科”发展三个需求,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018JDC006)。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依据国家、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实际,体育教育專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师范性与综合性。体育教育专业首先肩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重任,因此师范性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质特征与突出特色,同时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赖以成长与发展的强大支柱。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到具体的课程设置,都必须深刻地反映师范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是素质的综合化、全面化。这必然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突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培养人才方面,既重视其师范性的培养,又注重其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多样化发展,使其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湖北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创办于1984年,迄今已有28年的办学历史,在2004年以前,本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仅突出师范教育特点,从2005年开始,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增加人文类学科知识和实践创新环节,2008年以来,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借鉴国内外其它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定位,经过不断的探索和试点,多次调整和修改了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要理清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先理解体育教育人才、人才培养模式、“211”人才培养模式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1 体育教育人才的内涵

王家宏教授在《21世纪初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写到:广义的体育教育人才,是指那些在体育领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育人工作的人才。它的主要构成是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和从事体育宣传、体育出版、社会体育指导等体育工作者。狭义的体育教育人才,是指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2]。本文所研究的体育教育人才是指那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即潜在的体育教育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龚怡祖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3]。王为一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实践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的统一体[4]。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方式、培养方法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1.3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实践创新为主线,方向建设为重点,课程改革为基础,产学研结合为特色,将四年本科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前“2”年打基础,按大类专业培养,设置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1”年按专业方向培养,设置专业模块课程;最后用“1”整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1.4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内容、培养方案、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2]。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培养人才的特征。

2 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比较

2.1 国内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

王家宏教授在《21世纪中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以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教师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特点。俄罗斯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普通学校(大、中、小)、企业、农庄农场等单位的体育部门工作。日本是西方教育思想与东方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代表。其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高度化和活性化”。中国在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综上所述,各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层次上都体现了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教师素养的培养、个性化的发展要求等教育理念。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对体育教育专业师范性特征显示较弱,俄罗斯和中国主要突出师范性特征,并兼顾应用性复合人才的培养。

2.2 国内外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该部分是对中外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比较:从表1可以看出,美、日两国体育教育专业通识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明显高于俄罗斯和我国,我国在社会学、人文学等方面的课程涉及很少,这也折射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素质教育上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从表2可以看出,国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显现了以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宽口径教育的特点、重人文教师教育的特点、鼓励创新的个性化教育特点等。理论课程比重远远大于术课。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以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这是中外比较的明显差异。

从表3和表4统计结果来看,湖北省地方院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科课程比重较小,术科教学内容比重偏大;第二,必修课程比重较大,选修课程比重较小;从课程设置内容看,主干课程缺乏灵活性和特色;顶点课程设计匮乏;湖北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的10个学分的课外实践和创新活动没有具体方案。因此,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3 “21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改革

3.1 以“社会、学生、学科”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以“社会、学生、学科”需求为导向,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结合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进经验,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为宗旨,确立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组织指导课余锻炼、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和社会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和完善,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3.2 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为核心。根据我校“211”人才模式课程设置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课外实践及创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具体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出发,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在充分调研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要求后,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如表5。

3.3 以“四大基地”为平台,强化学生实践

“四大基地”是指根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建立“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地方体育俱乐部实习实训基地”、“校地共建实训基地”、“教育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实训基地不仅发挥着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功能,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功能,它还承载着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功能,搭建学生就业平台的功能。

3.4 以“两个中心”为平台,突出学生能力

“两个中心”是指 “体育训练与竞赛中心”和“拓展训练中心”。通過这两个中心的建设与运作,一方面加强与外部交流、宣传与联系,为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供直接服务与支持,另一方面有效提升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实力,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体育训练与竞赛中心”定位于对高水平运动员或在某项运动方面具有一定运动基础和发展潜能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其竞技水平,参加省内外、校内外竞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提高学生竞技素养,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拓展训练中心”定位于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和产业开发三者的结合项目,属于心智体结合课程,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拓展训练倍受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欢迎,可以吸引本地区中小学校学生和社会上众多企事业单位人员来培训,这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更能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3.5 以“专业技能谋业,人文素养立身”提升学生竞争力

加强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培训是专业教育或学历教育的延伸。如果仅拥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运用这些知识去谋业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是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需要的。为此,把职业标准、证书考试标准与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互相衔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以适应社会需求,提升自身竞争力。

4 结语

基于“211”人才培养模式,湖北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突出师范性与综合性人才培养特点,探索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为理念,密切联系社会,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不断地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EB].教体艺(2003)7号.

[2] 王家宏.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为一.地市州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三论[J].襄樊学院学报,2010(1): 19-22.

[5] 阙海宝.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9):59-62.

[6] 季克异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吴佑年(1965-),男,湖北宜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人才
人才云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