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8-06-30张海峰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乔治

【摘要】莫言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之人,其作为得到了更多人的赏识及赞美,且创作风格具备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本文研究其創作中最广为人知《红高粱家族》的译本,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将《红高粱家族》翻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让不同语言的文化可以在全世界上得到交流。对于译本的要求是翻译者应遵循原作中特定的情感、所阐释的内容及原作写作风格,并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正如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学所要求的一致,阐释学四步走中均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阐释学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并简要分析葛文浩对于《红高粱家族》是如何将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要求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出来。

【关键词】阐释学;《红高粱家族》;乔治·斯坦纳;译者主体性;葛文浩

【作者简介】张海峰,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前言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的作品主要讲述发生于抗战时期的故事,全文主要以“我”的视角来阐述在高密民间余占鳌的抗日游击队及“我”爷爷奶奶之间所发生民间故事。葛文浩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翻译成英文版本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并且于1993年出版,这对于美英读者来说是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也表明了《红高粱家族》深爱国外学者的喜爱。更何况莫言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其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这是作为一个经典英译本作品走出中国面向世界的典范。葛文浩遵循原文的创作,翻译时遵循乔治·斯坦纳阐释学四部曲,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保证译本的内容的完整性。葛文浩的译本也使得莫言的作品有机会面向世界,这也是莫言的作品能获得这份殊荣的前提,这也成为了翻译界讨论的一个内容。本文采取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阐释学主体性四部曲深入的研究译本:Red Sorghum:A Novel of China,认识到译者主体性和遵从原文的整体情感作为出发点有利于使译本使译本深受读者喜欢,并推动了中国经典文学在国外的流传。

一、阐释学下的译者主体性

遵从原文的翻译一直作为传统翻译学所推从的理论,并且影响根深蒂固。认为将原文创作逐字逐句的翻译才能保证读者看到的译本才是最符合原文的真情实感,深受这理论的影响过度的使得过度的关注到原文创作者的核心地位,所以译者常常以“呆板的翻译机器”、“原作的奴隶”、“媒婆”、来自称,这使得译者的地位一落千丈。随着时代的发展,原作的翻译不再是以遵从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作为基本理论,要求译者在译注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使得原作更有特点,这也使得译者的身份等价于原文创作者的身份。打破传统翻译学理论的枷锁,恢复译者的主体性是相当的重要。翻译力求将原文的核心思想表达出来,更需要得到读者的认同,让翻译者置身于一个相当繁复的情境中,又深受原作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文化、译者的视野、人身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是激发不了国外读者的阅读兴趣,更何况吸引读者呢?因此,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有利于使原作深受读者喜欢,译者发挥主体性更是对于文章的尊重。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差距,且译者的视野对于西方的历史更有深入的了解,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更贴切西方的文化。译者主体性的主要特点在于译者对于原作有深入的理解更有自己的见解,基于整体把握原作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结合翻译原文的作用及西方语言的特点,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原文进行翻译,力求译本遵循于原作的同时更适合西方读者的胃口,从而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能。

二、阐释学的发展历程

阐释学(hermeneutics),又名解释学、诠释学,是一种具有解读文本的意识并且诠释的一门哲学学说。阐释学起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的赫尔墨斯这一人物,他自称是神的信使,通过对神的圣旨有深入的了解并自专门传递神的命令。诠释学的发展路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也诞生了众多的学说的任务,阐释学经过这四个阶段才趋于形成阐释学学说理论,其中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古典阐释学、浪漫阐释学、哲学阐释学和后现代阐释学。所以,葛文浩针对于阐释学的理解是透彻的,对于《红高粱家族》的完美解读,并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完成这部故事的译注。

三、《红高粱家族》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1.译者对原作的信赖。翻译者坚持相信作品能给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反响,对于原作的相关内容表示认可,且相信翻译后的著作和原作相距不是很大,译作能得到西方学者的赏识并喜爱,对于社会造成一定的反响。对于著作的选择,应该选择符合时代的气息,译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的作品才是值得去做的。相信译者对原作的喜爱,才会使译者会投入到对于原作的翻译。如果译者对于作品不够理解,作品无法吸引到译者的话,就放弃对原作的译注。这才是对于译作和原作负责的态度。时间是对作品最好的解释,符合时代的气息,顺应历史潮流的作品才是最值得去翻译的,因此影响译者的因素还是挺多的。第一,时代对于作品的需求。在文化历史的潮流及人们对于文化的观念上,译者确信译注是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胃口及顺应时代的潮流,这才会激励译者对原作的翻译投入热性。时间是对作品最好的解释,符合时代的气息,顺应历史潮流的作品才是最值得去翻译的,因此影响译者的因素还是挺多的。第二,时代对于作品的需求。在文化历史的潮流及人们对于文化的观念上,译者确信译注是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胃口及顺应时代的潮流,这才会激励译者对原作的翻译投入热性。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海外留学归来受海外先进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传播国外的先进文化知识,唤醒国人的忧患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精典著作进行翻译,希望通过文化救国这条道路能彻底的唤醒受封建礼治迫害的中国人。第三,翻译一份原作还需结合自身的文化水平、综合素养及能力。具备主体性品质的译者会权衡自己的真实的情况,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精力有充分的了解,超出自己的实力的著作选择不译,因为这是对读者、对于原作者及对自己的不负责。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原作进行翻译才能增加自信心,更是对读者和原作者的负责。葛文浩看重的是《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在国外的市场,也是源于葛文浩对这部小说的喜爱。译者也是充分的对作品进行解读,带着热情的创作完成了翻译,在国外的市场也引起了不一样的反响,这就是对译者最大的回报。

2.原著翻译的过程。当译者看到了原作之后,確定了原作有翻译的价值,才会开始进行翻译。译者需要的是利用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解读,并且有自己的见解,这才是翻译的第一步。待这个步骤完成之后,需要译者与原创者针对于创作作更深入的解读,原创者将作品的精华部分与译者进行交流,并且原作者告诉译者创作时的灵感和创作的意义。译者在这之后对这部分进行反复的推敲,确定文本的精华所在,并且揭开这部作品所隐藏的意义。针对于这部分,葛文浩在这里都做到了,他对于作品做了深入的理解,并且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与作品产生了不一样的共鸣。他翻译的作品在国外的畅销,这与译者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3.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针对于《红高粱家族》的翻译可以看出,这是对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阐释四步骤的完美阐释,也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在创作的时候,需給译者一定的空间,为施展译者的创造性行为提供了可能,这也使得其作品能完美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红高粱家族》的创作译者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对原作有更新的解读。这才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四、总结

葛文浩版的《红高粱家族》在国外掀起了一阵阵的热潮,尤其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浆之后,使得莫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熟知,并且得到西方知识分子的喜爱。译者作为传播文化的执行者,需要对作品进行筛选,做翻译前的准备,对文章的自我解读,再到最后完成翻译定稿。有效地促成了原语与译语、原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虽然我们主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但也要受到原作、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译者职业规范等约束。在葛文浩翻译的《红高粱家族》中他做到了,且完成得很出色,他置身于原作中,对原作的彻底的解读,在不偏离原作的意思下发挥主体性。《红高粱家族》在西方的到了知识分子的普遍赞赏,这是对葛文浩最大的鼓励。

参考文献:

[1]周洁.阐释学视角下《大亨小传》汉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李颜伟,杨欣.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北京折叠》的英译本为例[J].青年时代,2017(20).

[3]张越.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莫言《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为范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90-95.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乔治
游乐场(上)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乔治和他的斧子
俄罗斯构成主义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