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018-06-30张志静

学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张志静

摘 要:针对当前生物教学的误区,教师可以具体的生物教学案例为例进行客观分析,立足于学生的“学”,对教学改进策略进行探讨,并结合生物教学实际提出生物教学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的课堂应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学生的学,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开启学生的心智,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生物教学;误区分析;案例解析;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64

吴举宏教授在《返身和反身:科学探究的时代解读》一文中强调:“有两种现象需要警惕:一是科学探究成为教师幕后控制的‘木偶戏,二是科学探究成为程序化的步骤。”我曾有幸观摩了数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内容是生物必修一教材的《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两种教学误区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下面我们通过这则案例,来看看这些类似的现象是否发生在当下我们的生物课堂中,又该如何破解。

一、当前生物教学误区的案例分析

(一)浮于表面的自主学习——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的教学与剖析

执课教师对于该实验原理的处理,都避免了直接讲授的形式。我通过观察分析主要有两种形式:有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实验原理,有的是学生利用活动单上教师设计的填空,边阅读教材边完成实验原理的填写。这两种形式表面上来看都是学生在自学,但色素分离的原理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是难点,学生阅读教材根本理解不了。所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这样的自学后并没有真正内化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更谈不上“有效学”了。

(二)缺乏主动参与的探究——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实验操作的教学与剖析

对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步骤的教学,教师也都避免了按部就班地把实验要点一一讲给学生听。有些教师让学生借助于活动单上的填空,边自主阅读边填空,然后小组合作操作实验;也有少数教师拍摄了实验操作的相关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但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依然脱离不了教材,边看教材边进行实验操作。听课的一位教师随机询问了一组学生,实验中添加CaCO3的目的是什么?几个学生一脸尴尬,翻教材后才能回答。

我认为不论是阅读教材了解,还是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实验步骤,学生实际上是在教师的设计下识记知识、模仿操作,他们缺乏主动的体验、尝试和探索,不少学生对于接下来该进行什么实验操作,关键是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并不清楚。教師的意识中还是唯有知识,没有学生。学生的主体性缺席后,成为了探究活动的“木偶”,科学知识的“存储卡”,这堂课中“探究”的质量很低。

二、立足于学生的“学”的教学改进

高效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确保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从而实现“有效学”。

我经过思考和教学实践后发现,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都可以融入实验步骤中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色素存在哪里,学生自然想到提取色素要研磨叶片,教师可以顺势设问:“色素从破坏后的叶绿体中出来后和研磨后的物质混在一起,怎样才能将色素提取出来?”,从而自然过渡到色素提取原理的学习。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一系列实验步骤中的细节问题:“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选择什么样的叶片为佳?为了便于研磨更充分,通常可以添加什么?”至于CaCO3的作用,更是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以是否添加CaCO3为自变量的对照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对分析,学生自然了解CaCO3能防止色素被破坏,还能分析出主要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教师可以顺势介绍CaCO3作用的原理,提出问题“天然叶绿素不能添加在什么食品中?”学生自然能轻松应付而不会无从下手了。

色素分离的原理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要将色素滤液中的四种色素分离开来,必须要借助四种色素某方面的差异。究竟是什么方面的差异呢,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也自然清楚了色素分离的原理。教师顺势介绍色素分离原理中涉及的纸层析法并呈现色素在滤纸条上分离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色素分离的实验步骤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对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生物教学应当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经常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要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要突出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注重实验教学,整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学部分的分散知识点,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所有这些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历次高考命题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重视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灵活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容置疑的。新课程中对生物教学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打破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应对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科的综合要求,整合分散的知识,打破原来的单元和模块界限,让学生构建生物学的总体知识。教师应立足眼前、夯实基础、多元综合、前后联系、优化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避免练习内容的重复性,提高练习的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生物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生不喜欢“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高中生物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有所期盼的课堂,应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才能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开启学生的心智,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黄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4(s2).

[2] 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下),2007(9).

[3] 潘英.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5(3).

[4] 梁松涛.浅谈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模式及其实践[J].河南农业,2007(22).

[5] 尹建兰.演示实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责任编辑 胡雅君]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