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刍议

2018-06-27吴璟莉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吴璟莉

摘要:文章对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问题进行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分析其基地建设的重要性,阐述其基地的现状、基地管理机制、运行模式及取得成效等,并从导师队伍、管理机制和创新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指出基地建设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实践;基地;计算机;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办学提出严峻挑战。如何使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保持优势,如何缩小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对人才需要之间的距离,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办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的重要教学场所[1],做好创新基地的组织建设工作,使其充分发挥实效,将对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计算机类高素质人才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基地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并指出基地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

1 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性

计算机类专业普遍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对应的实践训练,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普通课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且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主要以课本内容对应的实验为主,为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置的小实验,无法让学生参与大项目的实施等;实验课教学中主要以老师教授为主,学生大多完成的是一些验证型实验,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和探索能力。针对这些问题,为计算机类专业设立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专业实践教学,将学生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向纵深发展,使学生更加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质[2]。

2 基地的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基地”成立于2007年,主要分为校企基地和校本基地两大类。现共设有7个成员基地,总面积大约400m2,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0余台(套),总资产值约120万元,每年培养基地成员200余人次。校企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建而成,目前设有IT方向培养&创新实践基地(与桂林新界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协同育人基地(与桂林安信软件有限公司、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共建)、粤嵌众创空间(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基地(与深圳计算机行业协会共建)等4个创新实践基地。基地采取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根据合作企业的主营方向,带领学生在网站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与开发等方面进行项目实训和创新实践。校本基地目前设有易班工作站、信息安全与对抗训练和物联网创新基地等3个基地,主要由校内老师负责指导。

3 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创新实践基地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宗旨,以目标管理、项目驱动为导向,共同培养和发展高质量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3.1 严格基地准入

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为基地成员的选拔提供了充足的生源。基地采取“学生报名一测试一导师面试”3层选拔模式。首先由学生向拟进入的基地提出书面申请,然后由基地指导教师组织测试,测试可以为笔试或者机试,最后由导师对通过测试的学生进行面试。从4个专业一至三年级中选出热爱专业、勤学耐劳、成绩优良、勇于创新、不怕挫折,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进入基地。

3.2 双重管理模式

基地采取目标驱动及项目驱动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的方式。基地成员按照所属基地和不同年级,由指导老师指定“参加学科竞赛”“发表科技论文”“申请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参与项目”等任务目标,制定基地任务计划书,按计划书要求进行管理。例如,低年级学生进入基地后,主要任务是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以参与程序设计大赛等较为基础的学科竞赛作为任务目标;高年级同学的主要任务则是加强项目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以“参与综合类、高级别的学科竞赛”“发表科技论文”“申请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权”“参与项目”等作为任务目标。从而达到以赛促学、项目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除了目标管理外,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要。广西师范大学属于地方本科类院校,无法保证高质量的生源,相对重点大学而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还比较弱,因此必须配备一定的过程管理机制来对学生进行监管。过程监管时应注意制度的有效性及灵活性,即对学生纪律起到约束作用,又提供学生宽松的创新实践环境。

4 基地的成效

廣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类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自建立以来,在项目实训、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地成员共参与并完成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约100余项,其中包括为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财务处、基金会等部门开发的系列办公软件。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上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7项,全区一等奖56项、二等奖137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全国二等奖3项,全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上获全国一等奖l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此外,在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邮储银行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和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上也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同时,基地教师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及各项教科研课题,近5年,基地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项,自治区及项目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软件著作权14件,发表学术论文7篇。创新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16年,易班工作站基地被评为全国“十佳易班工作站”,该基地研发的软件“易知独秀”(易晓)被评为全国“十佳易班特色应用”。

5 基地建设的启示

5.1 配备和优化导师队伍

在基地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导师是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其对学员的全方位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秀的导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其创新灵感、启发创新思维[3],因此,需要配备一支有责任心强、业务能力棒、有活力的导师队伍。导师队伍由学科造诣深的专家教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突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了解行业需求的企业工程师及研究生组成。为提升优化导师团队,需加强导师的职业培训和对外交流,定期组织导师参加行业、企业等培训活动,增强导师的理论水平,拓展导师的视野和思路,使导师队伍保持良好局面。

5.2 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严格有效地管理机制是保障基地安全运行、发挥实效的重要前提。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尤其是导师队伍管理、基地绩效考核及基地过程管理3个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导师队伍管理制度主要规范基地导师的行为准则及其需履行的职责等;基地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对基地学生个人、团体及基地导师的工作成效进行评定、奖励等;基地过程管理主要用于对基地学生的日常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监管。

5.3 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

创新文化是基地的灵魂,是推动基地发展的不竭动力[3]。创新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举办学校的科技文化节、成立专业社团、承办各级学科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坛、学术交流活动及企事业单位的见习活动等。学生通过定期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拓宽学科视野、坚定专业信心和信仰,从而产生探求专业知识及参与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不断培养和建立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将基地优秀学生焕发出的积极向上的学风辐射至其他普通学生,将对学校学风的改善起到積极的作用。

6 结语

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例,首先阐述了实施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重要性;然后对基地的现状、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介绍,总结了基地近年来取得的工作成效;最后从导师队伍、管理机制和创新文化活动等几个方面,指出基地建设的关键问题。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应解放思想,摆脱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充分发挥实效,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要核心任务,促进计算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德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91-192.

[2]钟玲,张纯明,张志佳.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探索[J].实验实践教学,2013 (7):179-180

[3]罗自荣,尚建忠,杨军宏创新能力培养新思路跨学科、主题式创新基地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11):206-20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我的基地我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