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杨:从工科生到蓝剑女特警

2018-06-27冰野

北广人物 2018年20期
关键词:李杨杠铃突击队

冰野

在北京市公安局内有这样一支精英队伍,他们临危不惧、英勇果断,他们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他们是反恐怖和特警总队蓝剑突击队,历经多年发展,“蓝剑”的名字响彻国内外。7年前,有一名刚从地方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的普通女孩来到了这里,她叫李杨,当时她不知道这里还有个蓝剑突击队。

进入总队的新警,都要经过一年的基础训练,再按照个人成绩和特长,分配到各个专业队,或者被淘汰,离开总队。刚入总队的李杨,一下子便被高强度的专业训练累蒙了。在地方大学时,仅上过体育课,毕业考试最多测试800米、仰卧起坐等常规项目,在总队,起步就是3000米。

“刚开始的前三个月,我完全跟不上节奏,跑步经常被‘套圈,别人都跑完休息了,我还差一圈。”李杨说,凭着一股劲撑了下来。“追呗,能咋办。”规定时间完不成,先把距离跑完;搏击散打跟不上,先当活靶子,把技术技巧学会……每天高强度的训练,把她的手机依赖症都戒掉了,每天训练结束回到宿舍,手机就放在枕边,她根本没有心思去刷朋友圈、看微博,满脑子都是白天训练的内容。新警训练过半,李杨能跟上大家的训练节奏。训练内容也逐渐转变,增加了高低墙、彩虹桥、跳绳等技巧训练,李杨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直到有一天,第一堂射击课,她火了。

第一次射击,95突击步枪,50米,5发子弹,46环。当時大家的反应是“运气好”,这个没上过警校、体校的地方大学毕业的女孩,第一次摸枪,肯定是运气好。“休息一会儿后,第二次射击,我打了49环。”李杨回想着这个改变她命运的转折点,“我也无法解释,当时我在新警队伍内就火了。”

发现李杨的这个特长后,总队便重点培养,直到现在其他队员都开玩笑说:“这是老天爷赏饭吃。”从那一天起,李杨有了新目标。2012年8月,李杨带着自己的特长,进入了“王牌军”蓝剑突击队。进队后,射击训练的内容也更难了,92手枪、50米、35发。“我第一次训练这个项目,就超过了300环。”李杨说。在射击项目中,50米是室内的最长距离,水平一般的队员,队长都不会让他去尝试。“50米外,巴掌大小的靶纸,一般眼神不好的人都找不到靶纸。”李杨说。300环是个坎儿,但这个坎儿,有很多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迈过去。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李杨已经成长为一名“老队员”。

李杨和爱人是“双警家庭”,但不一样的是他俩是全局唯一一对“蓝剑夫妻”。李杨的爱人在蓝剑突击队的犬队工作,虽然都在蓝剑,由于不在一个队,还是聚少散多。“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务,每天只有在吃晚饭的时候才能见一面,晚上能休息了,我俩就相约操场跑跑步。”李杨回想起婚后的日子,很少像其他女孩那样去商场逛街,出去游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训练和执行任务。由于两人都在蓝剑,队里其他队员经常开玩笑让他俩打一场,看谁能赢。其实,术业有专攻,两人的专业特长不一样,训练侧重点也不一样,队友们的玩笑也仅仅是玩笑。

“我比女生胆大,比男生心细。”李杨这样总结自己的优势。几年前,在配合刑侦部门的一次集中抓捕行动中,一名嫌犯落网后,李杨和几名队员留下看守,其他人继续抓捕。“当时给他上的背铐,蹲在墙角,但我发现他手上有一些细微的动作,似乎在擦拭什么,强行掰开后发现手掌上是一个电话号码。”李杨说。

系绳扣、200米折返跑、200个跳绳、搬25公斤的杠铃片折返跑、爬楼梯、下滑到地面、停顿、组装枪,然后测试首发命中……这是蓝剑突击队日常的训练,不分男女。“刚开始训练的时候,特别是搬完杠铃片后在组装枪阶段,手会非常抖。似乎我就是有这个天赋,在开枪的那一刻,我不抖,第一次训练我就首发命中。”李杨平淡地说。

在李杨和队员们的心中都明白,日常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等待有可能的那一天,在那一天的那一枪,必须首发命中。“虽然我们有信心一击必中,但我们都希望,那一天永远不会来,那一枪永远不会开。”她说。

猜你喜欢

李杨杠铃突击队
Current oscillation in GaN-HEMTs with p-GaN islands buried layer for terahertz applications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关键技术位移类指标分析
寻网红彩虹路访突击队英雄
泰兴市 党员突击队 战“疫”急先锋
东海县应急处置突击队 出击疫情防控“疫”线
Effect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borosilicate matrix blue–green emitting color conversion glass ceramics∗
第二颗纽扣:失恋博物馆“镇馆故事”
浅谈高考体育专业学生如何用杠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