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对美FDI的影响分析

2018-06-26张鹏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直接投资负面清单

摘要:中美双方直接投资一直徘徊在低水平。美国政府为中国直接投资设置重重壁垒,严重妨碍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为鼓励、促进和保护本国公民在对方境内的投资而签署的双边条约。它是调整两国间私人投资关系最有效的手段,其内容主要涉及投资保护的范围、投资待遇、征收与补偿、货币汇兑和争端解决等。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FDI)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直接投资;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

一、绪论

自中美恢复正常交往以来,虽然双方屡有摩擦,但是双边合作达到空前程度。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发展进程却十分缓慢,美政府采取种种限制性措施干预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中美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能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IT 的签署不仅对中美两国产生重要经济影响,同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间接影响。

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现状

就国内环境而言,国内企业突破国家界线,实现向美国高收益产业的转移,已经逐步转变为企业自主投资行为。就国际环境而言,美国经济进入调整期,资金流动性缓慢,迫切需要外国资金为其注入新鲜活力。其次,美国重提“再工业化”政策,美国能源产业和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复苏,这些都将促进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增长。

因此,在中国内部企业因素逐渐加强和美国外部因素逐渐衰弱的现有背景下,中国对美投资迎来黄金时期。2016年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受特朗普政府政策影响,2017年投资量有所下降,但仍占据近十年第二位。未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发展受到美国政策的影响,因而中方应尽快推动谈判进程再次发展,尽量减小不确定性。

(二)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特点

现今的中美投资互动早已突破美国单向向中国投资的单向局面。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在经历艰难的发展历程之后,展现出如下特点。

1.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规模增长迅速

自2008年至2016年底,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每年都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达到605亿美元。中国对美直接投资成线型增长趋势,同比增长率屡创新高。中国的投资范围也已遍及美国各州。2017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141个项目总额相对于2016年总额下降35%,但仍为总量第二大年份。

2.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行业相对集中,但分布廣泛

在2000-2016年间,房地产和酒店行业占据主要高位,吸引约总投资的五分之一;信息技术产业吸纳17%的直接投资,占据第二大行业地位;能源产业投资占据第三大行业地位,吸引约13%投资;农业及娱乐产业都吸纳约9%的总投资,共同占据第四位。其余32%投资广泛分布于涉及国民经济中的所有行业分类。

3.并购占据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主体

一般来说,直接投资分为绿地投资和兼并收购两种方式。兼并收购一直是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16年兼并收购方式的直接投资比例进一步上升,占总投资额的96%,绿地投资比例进一步下降,仅占4%。

4.民营企业主导中国对美直接投资

2009年以前,国有企业对美FDI一直占据绝对优势。但从2009年开始,民营企业在对美投资项目总数及交易金额开始迅速增长,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开始改变。该趋势在2012年后发生根本性变化,民营企业对美国直接投资所占比超过国有企业。截至2016年6月,中国企业对美FDI存量中,民营企业占据69%,国有企业占比下降到31%。

(三)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中的问题

1.市场准入问题成为障碍

由于担心中国企业投资夹杂政府因素等歧视性看法,美政府将中国投资拒绝于种种“敏感性行业”之外。市场准入给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资带来巨大障碍,严重干扰了中美对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宣布退出TPP,加之最近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异常严厉的关税政策,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蒙上一层阴影。

2.美国将商业行为政治化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负责对外国并购案例进行对包括国家安全因素在内的各项进行审查,如果CFIUS认为该项并购涉及危及国家产业安全,则美国政府可以强制终止并购进程,强制外资撤出,造成并购的失败。这种政治干预在对美投资中发挥重大影响,中国对美多例并购案都因CFIUS的干预而以失败告终,这样的行为也打击了中国投资者的热情。

三、BIT经济效应分析

(一)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发展与现状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最早始于小布什时代,由美方于1986年提出。2008年,中美双方宣布正式进行BIT谈判。2013年7月11日,双方开展实质性谈判。2014年1月,双方正式开始了文本谈判。2015年6月,中美双方首次交换了负面清单出价。2016年9月,中美完成第31轮磋商并交换第3次负面清单改进出价。而特朗普上任后,由于其强烈的保护主义政策,中美BIT谈判进程至今还未有实质性进展。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升级,中美BIT谈判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二)BIT经济效益分析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主要的协议,给中国对美投资创造良好环境。

首先,根据BIT初步文本的相关协定,如若美方严格执行协定,美国需对来自中国企业的投资给予公平待遇,那么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大部分限制性因素将被消除,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不可多得的良好机遇。中国企业将可以更多地利用国际投资环境进行投资行为,促进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强劲增长。

其次,协议中“负面清单”部分同样会促进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增长。中美BIT负面清单中列举的行业都将是详细的行业分类。相对于大部分国家签订的《投资指导目录》模式中列出外资的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行业,“负面清单式”的模式有利于我国调整对外投资结构,促进对美直接投资的总量增长。

(三)BIT 促进贸易增长

根据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扩张理论,国际直接投资顺应国际分工,不仅不与国际贸易相矛盾,甚至两者之间有复杂的互补共存关系,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促进。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对美贸易额也逐年递增。在中美贸易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能以中美BIT谈判为切入点,从对直接投资角度寻找双方平衡点,可能为中美经贸关系寻找新的出路。

(四)BIT负面影响分析

BIT的签订给中国对美投资带来有史以来的最好机会。但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中国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和投资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BIT的签订会导致行业内部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目前已经积极将国家安全等要素加入国民待遇协定,进而引入投资协定之中。然而美国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在获得国民待遇后,迅速抢占我国国内产业市场。国内产业格局无疑会经历一场全新的洗牌,国内企业的寒冬也许会就此来临。

其次,BIT的签订会增加国内资本流通风险。BIT签订后,中国会放宽对国际投资的监管和准入条件。而“热钱”会随着国际投资进入中国,流入到高收益行业,造成行业的泡沫经济和虚假增长,造成行业结构的扭曲发展。目前,我国对“热钱”法律方面的监管尚不完善,对“热钱”的流动和监管将影响到行业发展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最后,BIT的签订会使中国企业面临法律环境更加严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政府采取政策支持和引导国内企业的发展,造成许多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而美国作为世界上目前法制最为健全的国家之一,其企业也是非常善于利用法律手段进行经营操作。因此,国内法律意识淡薄的企业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的美国企业进行合作,势必增加遭受诉讼的危险。

四、应对 BIT 的建议与启示

中美双方就BIT的谈判均表示出最大的重视,现已进入实质性的文本谈判。中美BIT对中国来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详尽分析其经济效益。

(一)正确认识双边投资协定

BIT 的簽订意味着对中美双方直接投资从根本意义上的调整。而BIT的利弊还需清醒的认识。双边协议的签订能给签订国带来诸多益处,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如国内企业法律触犯等法律风险、外国先进技术等行业风险以及最可怕的外汇流动等国民经济风险。所以,双边协定的签订意味着对签订双方具有同等效力,带来机遇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鉴于BIT的效力,中国都不会是单方受益,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阻碍同在。

(二)解决“威胁性条款”

我国社会尚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双边协定中“国民待遇”条款极易导致行业过度竞争,进而导致金融秩序混乱,会引发国民经济灾难,使国家经济偏离正常轨道。中方谈判代表应基于行业具体调查分析情况,对国民待遇中相关问题代之以过渡性方案,就具体行业的开放程度和监管程度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以减少BIT带来的投资自由化冲击。

(三)加强国内法制建设

中国部分企业长期生存在政策保护伞之下,法律意识极其淡薄。过去许多投资案例都因为触犯美国某些法律条款而遭遇中途夭折命运。BIT的签订将促进中美双方更深层次的互利合作关系的发展。完整的法律体系是保证中国企业进行有效对美投资的重要基石。

(四)督促美方消除“政治化”歧视

中方应督促美方将投资审批公开化、透明化,给予中方企业应有的“国民待遇”,通过BIT的约束规范CFIUS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审批。美国应将双方经济交往“去政治化”,不能以“冷战”思维怀疑中方投资动机,敌视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中方也应积极促进官方和民间交流,全面披露信息,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美国利益各方的疑虑。这样,中美双方才能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互利双边。

参考文献:

[1]杨杰.祝波.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与演进.上海经济研究,2007.

[2]田江泊.浅析中美BIT谈判的现状、问题及前景.纳税,2018.

[3]竺彩华.中美相互直接投资:现状、障碍及政策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10.

[4]骆靖.初探准入前国民待遇-以中美BIT谈判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16.

[5]乔其明.中美BIT及其对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影响研究.2015.

[6]徐婷婷.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分析对中美BIT谈判的启示.2016.

[7]Daniel H. Rosen,Thilo Hanemann.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Recent Trends and the Policy agenda[A].Rhodium Group,2016.

作者简介:

张鹏(1992.7- ),男,汉族,河北廊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猜你喜欢

直接投资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
“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产业的升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