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详解太极拳的“气”和“气沉丹田”

2018-06-26苗兴中

少林与太极 2018年6期
关键词:养气元气丹田

文/苗兴中

十年前,一学员在跟我学练太极拳及“太极拳平衡养生学”的时候对我说:“苗老师,你别谈‘气’好吗?一讲‘气’就把我‘气’住了。这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神神秘秘的,太难懂了,让人头大啊!”而有这种想法的,在新学员中也并非个例。但是教授太极拳若完全避开“气”的内容,拳理也就支离破碎了。于是我写了一篇关于太极拳、气、气功、丹田方面的文章,学员看过之后恍然大悟,说:“哦,原来气的内涵那么丰富,而练法又是极为简单啊!懂了,懂了。”今择其精要,详解太极拳的“气”和“气沉丹田”之真义,以飨读者。

太极拳的“气”和“气沉丹田”,是太极拳初学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无法回避。但一方面有人走入极端,夸大其辞,把“气”和“丹田”说得太玄乎;另一方面也有人极力否定“气”和“丹田”。笔者今以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和本人祖父所传授及赵幼斌老师、路迪民老师的指导为根据,结合生理解剖学、心理学、现代科学论述如下。

一、什么是“气”?

“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精微物质。在道家经典、医学典籍、气功文献、太极著作中,则称此精微物质为“真气”,又名“真元之气”“元气”“精气”“正气”。这些命名,都显示出“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已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真气由“元气”“大气”和“谷气”组成,缺一不可。所谓“元气”(即“先天之气”)是禀受于父母之“精气”;所谓“后天之气”是指天地之气,又称“大气”,主要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谷气”,即人吃进去的营养物质所化生的精气。这三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一书中所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在气中,人与宇宙大气相融合,太极即为圆融。气在人中,气充全体,日夜流行不止。人活一口气,元气壮则人壮,元气伤则人伤。“气”所包含的范围至现代越来越广泛,如真气、呼吸、精神状态、气脉……还有人认为意、气无法分开,气就是意气等等。

拳术家则把这种气叫作“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气是区分每个人练拳境界的一个重要指标。人身中的真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在。《十三势歌》中讲“气遍身躯不少滞”。其实我们一般人虽然平时不谈气,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会不自觉地谈到气。我有一友人因车祸多处骨折住院,我到医院探望,鼓励他配合医生好好治疗,争取早日康复。他说:“唉,经过这场车祸大难,我的元气大伤啊!”

我们对“气”有着朴素的认识观:身体里面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与身体的生理作用息息相关,这种由神经、生物电(脉冲)、气场、血液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综合而成的“气”,不但在身体内部每时每刻运行着,同时可以通过遍布全身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感觉出来并将感受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练拳和练气功者所谓的“气感”,如酸、麻、热、胀、震颤、虫爬、蚁走样等等的感觉与现象,根据医学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解释,主要是由于练拳练功时血液循环加速,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通畅,四肢血流量与血流速度以及体温、内分泌激素活动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再将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一种反映。

二、“气”的误区

1.强行引导练气。朱丹溪先生说:“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指内气的分布不平衡。练功中的“走火”,就是指内气在体内胡乱游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有些太极拳爱好者不明拳理,强行周天运行,勉强先天气与后天气的人为配合。

2.发气治病说。其实并非真的有内气外发。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所谓“外气师”在向患者发气时,均采用语言、表情、手势、动作或其他信号等暗示手段,如果不用这些手段,则“发气治病”无效,其真正的原理是暗示和催眠的双重作用所致,这并不神秘。如果患者根本就不知道“外气师”在发功,自然就没有效果了。

3.以气击人说。拳术中有“隔山打牛”之说,原意为打击人时要有穿透之力,打胸要透向背部,多指太极功夫和技术而言。若认为是不接触人体的发气就是民间传说的“隔山打牛”则极为荒诞。如果靠发外气去打,别说隔山,恐怕只隔1毫米,连个蚂蚁也打不死,更勿论什么发外气改变来袭导弹的方向、扑灭森林大火等等妖言惑众之妄语。这早已成为街谈巷议的笑料。

4.追求气感。千万不要去追求各种“气”感。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紧张、一种负担,直接违反了拳学与气功的原理。越是追求就越不会产生“气感”,甚至会出现偏差。练功者必须懂得,练拳练功中产生的各种“气感”,都是身、息、心、精、气、神调整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而不是主观上想有就有的。

三、养气最为重要

杨澄甫先生常言:“不要练气要养气,不要用力要用意。”练拳架就是养气的功夫。气血畅通舒适,人就健康。气血凝滞了,人就会生疾病。练太极拳是养气的最佳锻炼方法之一。一切窜蹦跳跃、翻滚旋转、大喘粗气的激烈过分的运动,都易伤到元气。

1.从呼吸的角度来说:所谓气者,呼吸沉着之气,绝非强行呼吸之谓。先哲有云:气不养则馁,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养气原理在于呼吸自然,既不许用力鼓荡,亦不许故用我意支配,能于不觉呼吸时而为呼吸,全身血脉动荡,方能与呼吸相合。

2.从真气的角度来说: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领练习拳架,心静体松,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养元气。练拳之外还要结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养气”。例如《黄帝内经》所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四、太极拳之“气”的要点

太极拳讲究以心行气,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论述:“练太极是养气之法,非运气之工作也。何为运气?心急有力弩气练法,气强聚一个地方,放出不易,恐与内有妨碍。何为养气?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而无害。’不急不躁,先天气生。”

拳友须知:“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上面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太极拳纯以神行,不尚气力,此“气”所指乃后天之气力也。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所谓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运气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由此可知运气之功,流弊甚大。练拳如何养气?要动作合乎自然,无丝毫之勉强,其妙全在不用气力。养气则顺乎自然,日日练拳,养之而不觉,多年之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内气运行顺畅自然,然后方能气敛入骨。

五、何谓丹田?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指出:“下丹田在脐下,中丹田在心下,上丹田在两眉间。”武术和气功中常说的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而且范围不局限于一个点,而是腹部的较大区域。从解剖学来说,呼吸的氧气只能通过气管喉头和鼻腔而出入于肺部,绝到不了腹腔中。但由于腹式呼吸确实比胸式呼吸时的胸膈肌上下升降的幅度要大些,所以人在练习拳架时的感觉相当明显,由此可知气沉丹田说法主要是针对真气在丹田部位的运行和腹式呼吸而言的。

许多拳家都讲:“练就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而杨澄甫先生则一再强调:“养就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虽一字之差,真义尽现。

气之到达丹田,不是就死死地压在小腹,如果只注重气沉丹田,气便不能充于整体,且犯执着之病,如此何能养生,更谈不上技击了。然而太极拳的气沉丹田是怎样做到的呢?练者必须先松心,后松身,心身俱松之后,再按照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太极拳说十要》的要领去做,其气便可自然地沉到丹田了。

六、如何理解气沉丹田?

1.从腹式呼吸的角度来说:气沉丹田是指练习拳架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为控制的、呼吸自然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单指一呼一吸分开而言。有人说,一呼一吸,总是“气沉丹田”与“气不沉丹田”交替进行的,此说完全曲解了“气沉丹田”的意思,误人太甚。

2.丹田既是人体中心之所在,也是人体之重心、中气之枢纽。无论是练习拳架、推手还是散手技击,均要保持重心的稳定。

3.在全身气血的运行中,丹田部位的感觉最为明显,故人们用“气沉丹田”一词来表达对丹田气的推崇。从现代科学原理来说,“气沉丹田”即气遍周身或气贯全身。前辈所说的“一身元气总聚于丹田部位,气能入丹田,为气的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之说,只是一种练拳日久后的感觉而已,其实质主要是由于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对人的蓄神、养气、产生内劲效果明显,以及发劲时刹那间的腹部实圆的感觉。

总论:

本文所论述“气”和“气沉丹田”可谓太极真义,先明阴阳;首重养气,贵乎平衡;唯有自然,方堪圆融。

养气、气沉丹田、呼吸等太极拳常识,其中蕴含的道理既不神秘也不迷信,均符合科学原理。其具体练法也极其简单。即不用任何人为的控制呼吸之法,只须呼吸纯任自然,严禁闭气、憋气;气沉丹田和内气之运行,不可采用任何人为控制的运气练气之法,严禁用小周天、大周天、卯酉周天、丹道周天等法强行用意识引导内气运行。只要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领走架行拳,自然而然就能收到“养气”和“气沉丹田”的成效了。初学者练拳若不先明拳理,就容易受外界影响,一看见似是而非的文章介绍,容易扰乱心思受其诱惑,甚至误入歧途。今详解明理之后,学者若持指路明灯行走于太极大道,如此方能迅速提高拳艺水平。

猜你喜欢

养气元气丹田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新年开局,元气出发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移动数字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