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季风近40年的演变

2018-06-21于航兰惠婷满意

农业与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演变

于航 兰惠婷 满意

摘 要:利用NCEP1961—2000年40a月平均12层再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强夏季风年和弱夏季风年进行合成分析。通过小波分析法以及MK检验等方法分析40a来南海地区季风指数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961、1967、1968、1978、1985、1986、1990、1994年为偏强季风年;1979、1983、1987、1988、1993、1995、1997、1998年為偏弱季风年;其他年份为正常季风年。

关键词:南海季风;强弱季风年;演变

中图分类号:P42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210

1 南海季风指数

季风强度指数是衡量各年季风爆发后季风强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数。对于南海季风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来确认它的强度变化。本文利用NCEP1961—2000年40a月平均12层再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强夏季风年和弱夏季风年进行合成分析。

本文将直接采用0N~10N,100N~130E区域平均纬向850hPa与200hPa的切变风定义了一个大尺度南海季风指数,夏季风指数年际距平大于(小于)零表示这一年夏季风强(弱)。

2 南海季风强度多年变化

图1给出了各年季风强度指数距平变化,由图可见各年指数的年际变化明显,但变化范围不大。用南海区域平均纬向850hPa与200hPa切变风定义的南海季风指数,夏季风指数年际距平大于(小于)零表示这一年夏季风强(弱)。这种方法定义的季风指数能够很好的反映南海夏季风的爆发的强弱,除1968、1980、1983年以外,其他年份与其他作者所得的结论基本没有差异,均较好地反映了历年季风爆发后的强度变化。所以用不同高度的风切变定义季风指数不仅客观,而且稳定,效果也较好。

首先分析图中季风强度指数,对于年际时间尺度,若以5—9月季风强度指数峰值大于2定义为强季风年,那么从图中可以得1961、1967、1968、1978、1985、1986、1990、1994年为偏强季风年;1979、1983、1987、1988、1993、1995、1997、1998年为偏弱季风年;其他年份为正常季风年。

3 多年季风指数小波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在本文的研究中,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在1961—2000年的40个年份期间,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周期为16a。为了证实这样的观点的正确性,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南海季风指数距平序列进行小波分析,图2(略)为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小波变换分析结果,图中的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时间尺度,等值线表示小波系数。

从图2(略)中可以看到,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存在着一个16a左右的震荡周期。在40a的时间上,分2个不同阶段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在1961—1978年季风强度指数处于偏小阶段,1980—2000年季风强度指数处于一个偏大的阶段,并且2000年的时候等值线还没有闭合,证明未来还是处于偏大阶段。在2a的时间尺度内,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处于一个增大-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但是没有周期性可以寻找,所以不可以采用。

通过小波变换系数在不同的尺度因子上的方差所提供的相对极大值,可以准确地推断出在该时间尺度内信号变化的显著尺度。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小波方差如图2b所示。可以看到,南海季风强度指数的小波系数方差有1个极大值。大概位置是16a,这个时间尺度的方差是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变化的显著时间尺度。

4 多年季风指数MK值检验

对于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年际变化的考察,用到MK值检验。对南海1961—2000年的季风强度指数距平时间序列进行Mann-Kendall检验,图3(略)为年际变化的M-K非参数检验图。

可以看出,南海地区在1967—1969年处于季风指数的增加期,其UF值都大于0。1961—1967年和1969—2000年的UF值都小于零,表明这40a来,南海地区季风强度指数距平一直处于减少期,特别是1991—2000年,UF值已经超出信度线,季风强度减小趋势更加显著;2条统计曲线在1972年有唯一的交点,且交点处于2条信度线内,说明1972年为南海季风突变年份,即从1972年开始,南海季风强度指数距平开始突然下降,1991—2000年尤为明显。

猜你喜欢

演变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