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干象的识别及防治对策

2018-06-21姚琪

农业与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识别防治措施危害

摘 要: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客观分析了杨干象的识别、危害及防治,对预防该虫的发生及蔓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杨干象;识别;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63

杨干象是杨树主要的蛀干害虫,属于国内林木植物检疫对象之一,主要为害五年生以下的杨树幼林。目前随着杨树造林面积逐渐增加,危害杨树的主要害虫——杨干象已成为防治工作的重点。

1 杨干象识别

1.1 分类地位

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蟲科(Curculionidae)。

1.2 分布

国内:河北省石家庄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廊坊市,内蒙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辽宁省沈阳市、朝阳市、铁岭市、抚顺市、辽阳市、大连市、本溪市(明山区),营口市、锦州市、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黑河市、佳木斯市,甘肃省金昌市、庆阳市等。

国外:日本、俄罗斯、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等。

1.3 寄主

以杨树为主,(新疆杨、小叶杨、北京杨)桦树、柳树等。

1.4 识别

成虫:体长8~10mm,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头部前伸,喙呈象鼻状。体黑褐色被灰褐色鳞片,相间白色绒毛,形成几条不规则横带。鞘翅尾部1/3处向后切斜,形成三角形斜面,上面覆盖较密白色鳞片,足腿节密被白色鳞片。雄虫尾部椭圆形,雌虫尾端尖形。卵:椭圆形,长1.3mm,宽0.8mm,乳白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9mm,胸、腹部弯曲,呈马蹄形,头黄褐色。前胸具1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由2个小节组成,腹部1~7节由3小节组成。蛹:乳白色,长8~9mm。为裸蛹,化蛹头朝下,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刺,尾端有1对弯曲小沟。

2 发生与危害

2.1 生物学特性

1a发生1代,以卵或幼虫在树皮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先在皮下环绕枝干蛀食危害,幼树被害后表皮红褐色,下凹,油浸块状,由小孔排出褐色丝状排泄物。5月下旬后向上蛀入木质部化蛹,树干被害处外部树皮断裂呈刀砍状。6—10月均可见成虫。辽宁杨等速生杨最易遭其危害。7月中旬为成虫盛期,成虫产卵先在叶痕和树皮裂缝木栓层咬1孔,每孔产卵1粒,然后排出黑色分泌物,将孔堵住。

2.2 传播途径

人为传播:调运了携带有越冬卵或初孵幼虫的苗木,或运输采伐的带皮原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3 防治对策

加强对苗圃三年生大苗严格检疫,对幼林地及时进行跟踪检疫,对林地周围杨树做到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消灭虫源树。初期危害状不明显,在4月中、下旬树液开始流动时,采用40%氧化乐果,用毛刷在幼树树干2m高处,涂10cm宽药环1~2圈。此法适用于三至五年生幼树。在成虫期,利用成虫假死性,在清晨或傍晚时震动树枝,进行人工捕杀。保护杨干象鸟类天敌,在靠近河流水源条件好的林分,可挂旧木段招引啄木鸟。6月下旬—7月下旬成虫出现期,喷洒绿色威雷(4.5%高氯菊酯)触破式微胶囊剂1000倍液,50%吡虫啉1000倍液,2.5%溴氰菊酯1000倍液,40%杀螟松、40%氧化乐果800倍液,每隔7~10d喷洒1次。杨干象2~3龄幼虫时,树干被害部位有褐色丝状排泄物连同树液渗出的时候,用40%氧化乐果1份加少量80%敌敌畏兑20份水药液点涂侵入孔。也可用40%氧化乐果,50%久效硫磷,用软的刷子涂幼虫排粪孔和蛀食坑道,涂药量以排出气泡为宜。也可以把蛀孔扩大一些便于涂药,然后把磷化铝颗粒剂塞进去,最后用粘土封孔。

3.1 造林树种的选择

树种要适地适树,选择抵抗病虫害强的品种进行造林,减少被蛀干害虫侵害的机会。

3.2 经营措施

混交林可以改善林地条件,提高防护效益,提高林区的抗病虫能力,如杨槐混交、杨榆混交。

3.3 加强抚育管理

加强对杨树幼龄林的的营林管理,做好林区的中耕除草,修枝工作,增加林区的水肥管理,促进杨树幼林健康生长,可减少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作者简介:姚琪(1984-),女,辽宁省本溪市人,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病虫害防治及检疫。

猜你喜欢

识别防治措施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药+酒 危害大
酗酒的危害
青岛市中山公园园林树木易混淆品种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