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綦江区秋洋芋稻草覆盖栽培技术

2018-06-21何应福

农业与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摘 要:秋洋芋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是免耕、抗旱、节水、增效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利用秋季光温资源优势,在早中稻收获后的茬口田,覆盖稻草栽培秋洋芋。它改“种薯”为“摆薯”,改“挖薯”为“拣薯”,省工、省力、省时。同时,还具有保温保湿防渍除草、防寒抗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节本、节水、增产、增效的作用。每667m2减少劳动力5~7个人工,每667m2产750~1200kg左右,高产的可达1500kg以上。

关键词:綦江区;秋洋芋稻草;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22

1 开好三沟,规范整田

收获水稻时,需注意齐泥收割,收获完成后,进行开沟作业,包括背沟、边沟、中沟共3沟,3沟的宽度、深度一般可以保持在0.3~0.4m之间,如果秋洋芋播种于大田,可以根据大田的情况确定是否开挖主沟;如果大田形状较为规则、面积较大,可以选择开设1条以上主沟;如果大田形状不规则或者面积小,可以选取开设1条主沟。要求3沟、主沟开沟所起泥土经碎细后均匀铺盖厢面,厢面高低一致。

2 选用良种,浸种催芽

选用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希森3号、鄂薯5号等优质脱毒种薯。30g左右的小种薯,以整薯播种为好;大薯可切块,要先纵切,每块重25g以上,确保每个切块有1~2个健壮芽,并用90%多菌灵防病菌感染,并促其伤口愈合;浸种催芽:播种前5~7d用0.5~1.0mg/L的赤霉素(九二0)水溶液浸种5~10min(如果是小整薯赤霉素浓度可用10~15mg/L),在浸后的种薯上加盖1层3cm厚河沙,河沙上继续摆薯,如此2~3层,最上面一层河沙厚度仍为3cm。注意保持沙床湿润,经7~10d种薯即可发芽,然后取出炼芽1~2d,即可播种。

3 及时播种,施足底肥

一般情况下,水稻收获的当天就可以进行播种,也可以选取次日在稻草没有完全脱水时进行播种。正常情况下,要求播种期的平均气温保持在25℃以下,可以在播种前了解气象情况。如果稻田处于半山位置,8月底—9月初气温通常在22~24℃左右,可進行播种作业;山脚地区的稻田播种时间稍晚,可延迟至9月,其温度条件基本在9月上半旬达到播种要求。平坦地区可以略晚于山脚地区,平均温度一般在9月中旬左右达到22~24℃的水平。进行播种时,确保每厢宽2m左右,种6行,行距在0.32~0.35m之间,窝距一般取0.2m,每667m2秋洋芋田可种植0.9~1万窝。播种的过程中,应尽量保证芽眼向上,确保出苗后可以获取较好的生长环境。

施底肥是保证秋洋芋获取早期营养和综合肥力的关键环节,一般每667m2秋洋芋田施25~30kg 45%复合肥,复合肥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5:15:15,复合肥不宜施在距离秋洋芋窝太近的位置,应保持在每行中心附近,形成4~5cm宽的肥料带。有机肥的使用要求每667m2达到1000~1500kg,并应用25~30kg过磷酸钙和100~150kg草木灰,施有机肥时,尽量在每行的中心位置形成肥料带。

4 覆盖稻草,开好厢沟

播种施肥完毕后,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3kg/667m2,用15cm厚的稻草(即用1334~2001m2稻田的稻草覆盖667m2马铃薯),按稻草与厢垂直、草尖对草尖的方法均匀覆盖整个厢面,预留的厢沟不盖稻草。开好宽0.2m、深0.2m的厢沟,将起出的泥土盖压在厢面四周,防止稻草被风刮起。

5 保苗成活,防病治虫

在幼苗出土时每667m2施氮肥5~8kg提苗,促进苗全、苗壮、快发。如果地势低洼、气候温暖,且排水状况较差,害虫的数目往往更多。在该类秋洋芋田中,需做好排水工作,及时清理田中的积水并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以2~3d为间隔,了解田中害虫出现的情况,如果存在害虫破坏幼苗的行为,需要尽早处理。在现蕾至盛花期喷磷酸二氢钾,并应用70%吡虫啉防治蚜虫、50%甲霜·锰锌与50%烯酰吗啉等农药交替使用防治晚疫病。

6 适时收获,高产增效

秋洋芋的收获可以采用分期收取的方式。进入成熟期后,要对秋洋芋田地的情况进行观察,了解秋洋芋的生长情况,将已经长大的秋洋芋进行采收,尚未长大的秋洋芋覆盖上稻草继续生长,每次采收间隔可以保持在3~5d左右。不同地形条件下秋洋芋的收获时间也存在差异,一般处于半山位置的秋洋芋收获时间较早,处于山脚位置的秋洋芋收获时间约晚5~7d,处于平坦地区的秋洋芋收获时间较山脚位置再晚5~7d左右;进入收获季节后可以根据秋洋芋田的位置合理安排采收时间,这样既能及时上市,又能保障较高的产量,提高总体的经济效益。

7 注意事项

秋洋芋稻草覆盖栽培技术需要注意4个主要问题,即稻田早排水,降低湿度;优选种薯,搞好催芽;及时播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适时采收。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人员充分了解上述内容并做好整体规划工作,从而保证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何应福(1965-),男,重庆市北碚区人,任职于重庆市綦江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