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保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2018-06-21闫洪伟

农业与技术 2018年8期

闫洪伟

摘 要:合理使用植保新技术能够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植保新技术,可替代农药化肥解决虫害问题,提高作物产量;同时提出了植保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杀虫灯的应用、黄板技术的应用、性诱剂的应用等,以期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

关键词:植保新技术;田间害虫;诱虫剂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12

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粮食需求后,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进而促进了生态农业的产生及发展。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一些新植保技术可以解决作物的病虫害问题,提高生长质量。因此,研究植保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对于推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植保新技术的重要作用

农作物在生长期会受到土壤及地表的害虫侵扰,使得植物生病,甚至产生虫害。传统的植保技术是单纯的依靠农药化肥来针对病虫害,但化肥农药具有残留性,有可能降低农作物的质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下,使用植保新技术、利用生态保护知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采取杀虫灯、黄板等手段来替代农药化肥,除了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外,还可以减少农户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作物的品质,进而增加农户的经济效益,使“公共植保、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深入到每个农户心中、促进农业发展。

2 植保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2.1 杀虫灯的应用

杀虫灯的科学使用方法就是结合田地及灯光诱虫配套的生态农业集成技术。一般来说,在保证原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用杀虫灯平均每667m2农田能够节约500~700元的农药化肥费用,甚至更高的利润。在应用杀虫灯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2.1.1 大田布局

有2种布局方法:棋盘型布局、闭环状布局。棋盘型布局较为常见,在野外用顺杆跑线的方法,将挂灯支到田地中,维护方便;闭环式布局是针对危险区域,防止虫害向外延伸。无论哪种布局发展,需要以单灯辐射的半径120m为最佳,安装时要远离光源。

2.1.2 架线

选购好杀虫灯的种类后,顺杆架空线路,线路需要和灯的布局相同。没有拉线的地方要临时开挖2.5m的线杆,埋紧、压实,然后架线。

2.1.3 电源控制

每盏灯的电压浮动在1%~5%,电压不稳会影响灭蝇灯的威力。如使用220V的电压,需要三相四星连接,将杀虫灯连接到各个相线上,使所有灯都能够正常工作。此外,要安装闸刀及电表,来确保灯的安全。

2.1.4 挂灯

在作物出苗后,开始挂灯,昆虫的习性不同,在不同时段都有扑灯量。开灯时间是19:00—次日5:00,扑灯高峰是21:00—24:00。在灯架的两端树立两根支线,用铁丝将灯固定在横杆上,高度以接虫口离地1.3m为主,为防止刮风,需使用两个铁丝将灯壳拧紧再接线。接线口使用绝缘胶带包好,预防受潮氧化,同时也可以安装漏电保护器,防止接触不良导致的短路。

2.1.5 清扫

在使用杀虫灯时,需要1~3d清扫1次,来确保诱杀的效果。同时,也要及时清理虫袋,发现有破损的袋子要及时更换,防止无袋开灯导致的害虫加重现象。

在开杀虫灯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开益虫的活动时间,防止误杀益虫。在使用灯时,田地的害虫的种类很多,对光线的要求也有区别,需要根据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及时调节杀虫灯的波长,尽量诱捕更多数量的害虫,以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杀虫功效。

在使用杀虫灯的时候,要按时开关灯,否则会影响杀虫灯的使用效果,增加治理成本。在不使用杀虫灯的季节,要储存好灯具,以备明年使用。

2.2 黄板的应用

黄板具有不易变形、重复使用、可降解、降解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使用黄板代替农药化肥,每667m2农田可节省100元左右。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在作物定植时期,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的生长情况,同时不会对蜜蜂等益虫产生危害;安防黄板时,按照30~35个/667m2的放置率,放置60个中型黄板(30cm×20cm),要均匀分布;使用细铁丝或钢丝绳穿过黄板的洞口,将其固定在大棚的顶部,另一端用绳子拴住预留。现如今,黄板也可以粘在柱子等平台上;在大型农田中,可以竖立竹竿或是铁柱,将黄板固定在竹竿或铁柱上,能够有效杀死害虫。

2.3 性诱剂的应用

诱测时间。在使用性诱剂之前,需根据地区害虫的活动时间进行规划,一般来说,4—5月份是害虫多发季节,温带地区稍提前。

诱测地点。使用性诱剂前,需根据当地的农作物的生产区域划分选择合适的诱测区域,大多数以十字花科的区域种植作物为宜,一些蚜虫、蛾子等杂食性害虫,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选择在多个区域进行诱侧,比对不同区域的杀虫量来确定使用合适的性诱剂,开展农业生产。

安装诱捕器。要选用适当口径的诱导瓶子。一般以8cm为准,可以选择性诱芯1粒,然后使用细铁丝将其固定在瓶口1~2cm上方处,瓶内灌满肥皂水液体,液体高度不可过满,距离瓶口2cm为最佳。将诱导瓶固定在木棍上,然后放置在诱侧区域内。在诱侧区域内,需要同时放置3个诱芯诱捕器,诱捕器之间要保持40~50cm的距离,可以采用三角形或水平放置。不同的性诱芯要注意区别好,避免相互干扰。一般来说,需要在半个月内更换1次性诱芯;在多雨或是高温天气时,要1周更换1次。同时每天需要觀察诱捕器中的水量,勤换肥皂水。

数据记录及分析测量。需要定期记录诱集瓶中的大致害虫数量,并记录当天的气象情况,包括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自然条件,确定诱剂是否适合作物除虫的需求、性诱芯是否需要更换等。在安放诱虫剂时,要在离诱捕点20~30m处将诱捕器离开地面1.5m或在作物顶端的20~30cm处安放。

根据诱集瓶中的害虫数量的高峰值,将其推算成田间成虫的发生季节,然后根据当地地区不同气温下发生的各种虫害的规律信息,结合农作物的布局和成熟期、区域防治水平等数据进行分析,预防多种幼虫发病高峰期。

田间病虫幼虫产生情况调查。一些害虫发生后,要在一周内,选择不同作物的田地类型,使用“S”形状来进行取样,调查田地中的病虫害产生的具体情况及病害程度,确保性诱剂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农田的诱捕器放置密度为10个/600m2为最佳,如果病虫害严重,可以考虑在田间根据虫子的基数进行调节,将诱捕器增加为15个/700m2,来控制虫害发展的趋势。

在某些大面积的田地中也可以采用“迷向法”,在整个作物种植区域内,每隔2m设置一个性诱剂诱芯(诱捕器),使其散发的气味长期弥散在空气中,达到过度饱和状态,当雄性害虫在长期的性刺激下,产生过度兴奋及疲惫感,不能准确判断出雌性害虫的所在位置。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活动,可以减少交配频率,降低雌性害虫的生殖能力,减少幼虫数量。

诱芯再利用。在诱芯使用时间过长、诱虫效果下降后,可以将2个诱芯合并使用,提高诱虫的效果,延长性诱剂的时间,降低治理成本。

适时清理死虫。性诱器中的死虫时间久了就会发生腐烂,散发臭味,影响性诱剂的气味,降低诱捕效果。因此,需在1周内更换1~2次,清理诱捕器中的死虫,田外深埋处理。

3 结论

在农业中应用植保新技术可以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根据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威胁及时调节杀虫灯的波长,能够诱捕更多数量的害虫,以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杀虫功效;同时,在多雨或是高温天气时,1周更换1次诱捕芯,以保证诱捕器的效能。因此,杀虫灯、性诱剂等植保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替代农药有效的杀灭虫害。

参考文献

[1]杨帆.生态农业中植保新技术的作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7

(5):44-45.

[2]邱玉平.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2017

(5):38,41.

[3]王冠宇,宋永科.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