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起飞”

2018-06-21文丨

遵义 2018年11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文丨 郑 理

粤港澳大湾区来临,区域辐射带动新增长极

继粤港澳大湾区于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它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时下最热的话题之一。

2017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元年,2018年将进入建设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雏形。未来,它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来了

又一个“千年大计”呼之欲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继粤港澳大湾区于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5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发布(以下简称《报告》),是目前国内首部全面深度剖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研究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珠江口湾区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有望建成继东京、纽约、旧金山湾区之后,对全球资本投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第四大湾区。

《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大核心优势,包括“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太平洋、辐射泛珠三角,是世界四大湾区中拥有最大腹地的区位优势;航运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总部效应突出的产业优势;“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多元格局的制度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从已经建设形成的岛屿之间与内陆之间连接的现代化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出口码头和“9+2”超大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来看,该湾区已初步显露出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国际自由贸易港的维形。

《报告》提出了四大建设重点: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建立系统化、分层次的人才引进机制和相关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体系,大力营造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软环境;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区,打造粤港澳自由贸易港,通过自由贸易区、贸易港建设,带动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去”。

《报告》的研究呈现出八大亮点:湾区实现经济总量“四连增”;进出口水平屡创新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市群发展空间组团布局合理;粤三大自贸区与港澳开放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世界四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居首;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级湾区。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有三大战略意义。

首先,在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经济分工体系制高点和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核心区。传统的珠三角概念,是以珠三角下游三角洲为基础形成的城市群,此次提出的大湾区更强调的是外向型“海湾”概念,发挥所在区域科技创新高地、金融功能发达和交通枢纽等几大要素的优势,成为具有全球经济领导作用的核心区。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让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大湾区三个独立关税区下,低成本地便利跨境流动。大珠三角是“9+2”合作地概念,“9”和“2”则是相对分立的,大湾区是一体化的产业群和共同生活家园概念。

最后,可以通过大湾区建设,维护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重任。港澳面临经济结构单一、土地不足、年轻一代职业向上流动空间越来越小,大湾区一体化可以在经济发展和生活空间方面,帮助港澳解决上述问题。

促进大湾区内要素流动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近年来才提出,但粤港澳联通、合作的许多基础工作已进行多年,尤其是2003年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诞生,为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基础。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是一个面向未来30年、40年的合作规划,把香港、澳门的优势和广东的优势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发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新增长极,以及世界级首位城市,成为全球经济格局和未来发展中最靓丽的一个湾区。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香港拥有自己的经济、社会制度,加上优良的法治传统以及和国际标准高度接轨的营商环境,可以将国际企业引进大湾区,并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

“澳门作为大湾区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小规模的一个小弟弟,我们当然不能只靠合作伙伴的照顾,还需要考虑我们在整个区域合作里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提出‘澳门+’这个概念,澳门加上这个地区,对整个地区产生什么样积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增值?我们通常是从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澳门财政司司长梁维特如是说道。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王瑞军讲道,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广东的巨大增量。通过大湾区的建设,广东的创新力量能够更好地和香港、澳门甚至是国际的创新资源衔接和联通,这就是增量。同时,广东非常明显的短板就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力量缺乏,而香港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增量。这些增量的注入,对广东补短板、强弱项,是非常好的创新要素的注入。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和广阔海域面。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达,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但如果单个看“9+2”中的每个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短板。比如香港、澳门的土地空间和人力资源不足,广州、深圳等高校资源和研发机构不足等。因此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优化空间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广东将加快建立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聚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畅通人流和物流;加快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连通,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和轨道交通网;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林郑月娥说道:“香港将积极促进现有的医疗、教育等优势产业落户大湾区,同时将加快促进高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并为内地科创企业提供境外融资平台。大湾区将协助香港突破土地和人力资源瓶颈,提升发展动能。香港完全可以与珠三角9市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国家战略,需要建立国家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深圳、香港、广州等城市空港、海港、高铁、城轨、地铁等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还应该有粤港澳三地形成的有效的联动、沟通和互动机制以及广泛的社会联系、互动机制,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有包容性的体制机制。

随着未来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还可以“扩容”,可以将粤东西北的河源市等地市纳入统一规划,进一步发挥这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建设成为珠三角连接长三角、辐射内陆的重要枢纽,进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产业延伸重要腹地。

在挑战中自我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金融、产业体系、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明显优势。同时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广东、香港和澳门是在政治制度、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行政体系上都有差异的三个地区,三地在法律、税务等一些配套设施上也多有不同。比如在相关税收方面,香港人在内地工作超过183天,就要额外缴纳税收,只有停留少于183天,才只计算内地所得工资,这类差异对于大湾区的人员、人才交流影响很大。除了上述软性层面,目前的人口流动、交通运输等硬件上也还有一些欠缺。

要克服上述问题,目前看来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从疏通整个湾区网络入手,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合作为辅助,共同将三地的不同制度文化和目标诉求融入到一个市场网络和愿景中来。

这些工作包括:建立湾区“大脑中枢”机构,统一协调三地事务。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两个特别行政区和9个城市的协调,需要国家成立大湾区相关领导机构,形成中央建立领导机构、相关部委协同和粤港澳参与的机制,还要建立起具体的协调机制。

推动整个湾区人员的自由流动,解除大湾区对人员流动的限制,在税收、签证政策方面出台对香港、澳门更开放的政策。比如规定大湾区内部人员不管是从港澳去内地,还是从内地到港澳,如果是短期工作,一两年内在纳税、签证方面尽量简化。

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公共交通仍需进一步互通。由于香港很多年轻人面临着购房难的问题,如果大湾区最终能够形成三地互通,借助便利的交通,可以实现大湾区内居民“在港上班、在内地居住”的可能,这不仅能够解决香港的住房难问题,还能为年轻人提供机会,有助于社会稳定。

把大湾区打造成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海外资金,而当地财富也需要有相关机构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大陆资本市场的发展,减少资本市场的波动。如果能够打造大湾区财富管理中心,不仅能够吸引资金,本身对大湾区的金融支持也会非常大,同时还有利于培育和促进大陆的金融市场。

利用地区庞大的市场和资源,使大湾区成为生产、运输、推广、销售方面全面良性循环的生产基地,把大湾区的人流、资金、物流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并把各个城市联合在一起。

以香港为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资本市场、引进外资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香港的金融市场可以更好地发挥吸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企业来上市的作用,包括吸引印度、中东、美国、欧洲等地区的企业。如果能把海外优秀的公司引到香港上市,这有利于推动香港的资本市场发展,进而为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依托大型科技企业、科技人才,把全球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引进来,同时能够利用大湾区强大的市场、先进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把大湾区打造为国际高端科技制造中心。

根据目前的发展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依靠我国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及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产业城市集群。

未来的全球第四大湾区

如果说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是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典范,那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的我国第一个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我国发展湾区经济的实验者,给我国推行湾区经济带来新的机会。

粤港澳大湾区将我国发展潜力最好的城市包括在内,我们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在全球的地位令人震惊:广州已经赶超新加坡,深圳已经赶超香港,珠海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相当,佛山直追阿姆斯特丹,东莞已经超过拉斯维加斯,中山已经超过日内瓦,惠州已经超过德国不来梅,肇庆与英国的利物浦相当。

可以肯定,粤港澳大湾区一旦建立,必然超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世界三大湾区。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为全国金融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广东省有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圳和广州,它们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可以在大湾区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深圳和广州可以成为香港金融的后援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让香港、深圳和广州连成一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基地,向全国金融提供服务,同时作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为全世界境外人民币提供结算服务。深圳和广州邻近香港,完全可以为香港提供金融后援服务,香港很多银行可以在深圳和广州结算,香港很多证券公司的结算,也可以放在深圳和广州。

另一方面,深圳和广州可以帮助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几乎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将亚洲总部放在香港,都希望通过香港来为中国各地金融提供服务。然而,香港与内地金融体制不同,金融的服务方式也有差别,完全依靠香港,往往效果不理想。如果通过深圳和广州中转基地来投资内地金融,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湾区经济,会成为一个强大的辐射动力器,产生的效益绝不可能只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的放大效益。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核心层次是珠三角的9个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门,也就是通常说的“9+2城市群”。据初步测算,这一核心区域2016年经济总量超过9.11万亿元,约1.37万亿美元,其中珠三角9市合计近6.8万亿元,正在逐步接近全球发达湾区经济体经济规模;第二个层次主要是广东省欠发达城市,具体包括汕尾、汕头、揭阳、河源、阳江等广东其他地区,尽管这些区域目前处于欠发达状态,但它们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广阔腹地;第三个层次可以延伸到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依托东南沿海湾区资源,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为核心,以厦门湾区为东翼、北部湾区为西翼,形成“一核引领、双翼齐飞”的发展态势,并带动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区域的发展。

梳理发现,从面积、人口、GDP总量等方面对标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具世界级湾区规模。

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以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的2.26倍,东京湾区的2.19倍,旧金山湾区的2.93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800万,已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