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2018-06-21文丨

遵义 2018年11期
关键词:汇川区农户村民

文丨 段 康 冯 成

关于农业农村,土地一直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根本。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种下无限的未来?实现乡村振兴的这份新时代考卷,如今,在712平方公里的汇川土地上有了成功应证。

调减与选增

初夏的汇川,湖光山色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离遵义市区40公里外的泗渡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较好的农业基础,素有黔北“粮油重镇”之称。行走乡间,蔬菜、水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随处可见。“坝区种蔬菜、坡上种药材、退耕经果林、养殖生态禽、适度巩烤烟”这是泗渡镇围绕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实际应用而提出的“调减、选增”产业发展思路。今年,泗渡镇超计划安排玉米调减任务,并结合实际适时启动“选增”计划,农业结构调整从优向好。

金田村,一个小小的村落,离泗渡镇不过三四公里。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翠柳依依,远处青山如黛,依山傍水,不知谁家屋顶,正好升起炊烟,一幅乡村美景图随即呈现在眼前。

在该村村主任曾凡勇的指引下,来到他引以为傲的“选增”基地。目之所及,一片片白色的地覆膜宛如银装素裹的大地,这是村里的花椒、辣椒套种基地,而今正在育苗。而在这之前,满地玉米,产量少,效益低,曾让当地村民伤透脑筋。“种苞谷明显不合适,一年辛苦到头,一亩地几百块钱的收入,还不如让地闲置着。”曾凡勇提起以往大多数村民的意见时曾苦闷不已。不种苞谷,种什么?这个成为了考验金田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致富的一道命题。

汇川区泗渡牡丹园(潘义军/摄)

精选“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生态禽”作为四大主导产业,切实调减玉米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整体谋划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随着汇川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路径的提出,金田的产业调整也有了明确的方向。“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和山水环境优势,金田村重点发展1000亩精品蔬菜,有花椒、辣椒、菱角菜,1000亩经果林,有油桐、黑樱桃、脆李,还有中药材白芨等产业,种什么迎刃而解了。”曾凡勇说道,因季节而调整种植,一亩地的经济附加值显著提升。如今,我们从带动大户种植、成立专业合作社到与企业产销合作,不仅实现了订单农业,还通过土地扭转,就地转移就业等方式,让群众“收租”的同时在自家门前上班劳作,村民收入翻倍增长,村级集体经济也有了一定积累。

以往之于农业传统里的农村经济,农业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即使工业技术普及程度高,农业依然还是四个字“靠天吃饭”,一不小心,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如今,单一种植变多样种植,打好季节种植时间差,通过套种、连种等方式,让时间成本转换成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成本,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产业活起来了,农民腰包也真正鼓了起来。

联结与服务

“有产才能富民,有业才能兴家。”围绕“让汇川农民尽快富起来”的愿望,汇川区上下坚持运用“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各类发展模式,把公司、合作社与农户联结起来,让脱贫致富的春风吹来满山翠绿。

作为汇川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村——板桥镇柏杨村,于2016年通过引进贵州世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合作种植开发近500亩红心猕猴桃。为让果树更好地挂果,挂出的果实品质更好,在柏杨村的红心猕猴桃基地里,近段时间,每天都会有20多名农技人员奔走其间,为村民讲解修枝技术。

与简单的务工不同,这里的村民是将自家土地和劳务作为股金入股,红心猕猴桃采摘后,由公司统一进行收购和销售,所得利益将大部分归村民所有。这样一来,贫困户对发展产业信心更足,更有底气了。

“在这里务工的话,干得多收得多,看到马上挂果了,今后的收入会更多,心里很高兴。”正在猕猴桃基地学习修枝技术的柏杨村村民李光志如是说。同时,该村积极发展的林下天麻产业则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进行。在遵义偏奇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当地47户农户种植了1700亩天麻,每人增收可达3000余元。据了解,去年以来,柏杨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红心猕猴桃收益100万元,林下有机天麻收益300万元。

按照汇川区“1222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板桥镇今年还要发展种植辣椒2600亩、天麻5000亩、猕猴桃1050亩,养殖血毛土鸡8万羽、蛋鸡12万羽。仅辣椒,就已与遵义劳仑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杨老大米粉厂签订了种销合同,天麻则与遵义市利群娄山天麻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收购合同,实现订单种植、保底收购,让产销无忧,给群众吃了颗“定心丸”。

保驾护航是一方面,为保障村民收益,板桥镇农业服务中心提前对市场供求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不仅通过传统的“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等方式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洽谈、订货和交易,真正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及互联网销售。

党建与脱贫

王玉强是芝麻镇竹元村村民,在他家红漆的大门上,一块金色的匾牌格外显眼:“脱贫光荣之家”。这是在王玉强一家春节前主动请求退出贫困户之后,村支两委刚发下来的。王玉强家是2014年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年来,在各级部门帮扶下,王玉强不仅改变了贫穷自卑的观念,更恢复了脱贫致富的信心。2017年,这一家人纯收入30300元,人均7550元。

“光荣证”的背后,凝聚着党建扶贫带来的民生关怀:这两年来,全村投资5720万元硬化通组通村公路近60公里,投资1840万元建山塘水库,投资160万元建两座基站,投资5100万元建“四在农家”,870户800栋和改线、改房、改厨、院坝硬化。眼下,在竹元村像王玉强这样主动不当贫困户的村民越来越多。

作为全省一类深度贫困村的竹元村。长期以来,该村以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玉米种植为主,结构单一不成规模体系,无集体经济、支柱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群众发展动力不足、致富门路不多,收入渠道单一,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人员占劳动力人员比例达68%,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助力产业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汇川立足村情实际,紧扣“八要素”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围绕区委“五民同创”党建扶贫工作抓手,不断促进基层基础更加夯实,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各类资源更加聚合,驻村成效更加有力,乡村治理更加提升,仅市人民检察院驻竹元村第一书记谢佳清,就牵头与村“两委”发动群众种植弥猴桃100亩、种植核桃1880亩,脆红李4517亩,马铃薯2300亩、高粱2300亩、80亩羊肚菌基地1个,中药材前胡300亩、生态猪506头,为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找到了出路。

经过这两年的持续发力,芝麻镇竹元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群众生产生活明显改善,民风更加淳朴和谐,各项工作同步推进。依托党建帮扶,不仅为群众种下产业“摇钱树”,也为村镇拔穷根、开富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截至目前,竹元村农民人均年收入8648元,增加了6000多元,71户357人已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38%下降至32.22%。

选好产业、培训农民、技术服务、产销对接,强化基层党建和组织方式,做好利益联结,资金配套到位……时下,汇川区深刻把握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科学运用“五步工作法”,精准谋划“五个到村到户到人”,全力完成“3个100%”任务,围绕全区“12224”产业规划,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智慧化“五化”工作标准,瞄准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正不断推动产业扶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向好发展。

汇川区泗渡台湾力禾农业科技园育苗嫁接车间(胡志刚/摄)

猜你喜欢

汇川区农户村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2020年汇川区关工委工作硕果累累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汇川区委离退局举办“老干部为党的事业发挥正能量”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