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用2000张海报教你学会看电影

2018-06-21康妮

电影 2018年6期
关键词:特伍德伊斯设计

文/康妮

“戈尔德的每一张海报都在暗暗推动着故事发展,理论上,静态图像不可能像90分钟的电影一样,但他可以把你在90分钟内经历的一切都囊括在一张海报里。”纽约平面设计评论家迈克尔·布雷特(Michael Bierut)说。

从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到2003年的《神秘河》(Mystic River),最后一幅作品是2011年的《胡佛》(J.Edgar),在近70年时间里,他设计了好莱坞最经典的海报。5月20日,这位97岁的老人因为阿尔茨海默病并发症去世,留下了2000多张海报和一本《比尔·戈尔德的海报世界》(Bill Gold: Posterworks)。

他擅长用“少即是多”的哲学方式来设定电影海报的气氛。1994年,就获得了“关键艺术奖”(Key Art Awards,设计界的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即便是在本世纪,他的作品仍被用来膜拜和研究:“我对这些数量庞大的作品有如此辨识度非常惊讶,即便是那些商业作品,这才是真正有效和强大的设计。”设计评论和历史学家史蒂夫·海勒(Steven Heller)认为戈尔德的海报每张都极具识别性。

比尔·戈尔登

电影评论家、作家和海报收藏家莱昂纳多·马尔丁(Leonard Maltin)也认为“戈尔德的每张海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从中看不出他的风格。”

他的第一张海报是为1942年《胜利之 歌》(Yankee Doodle Dandy)而作——这部电影让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次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第二张是一部小片,《卡萨布兰卡》。

拍这两部片不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为了激励被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珍珠港事件把美国人真正带入了战场)惊吓了的美国观众,海报也必须这么做。戈尔德被指派为这两部电影做海报。

《胜利之歌》的海报呈现的是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鲜艳的颜色,红色、白色和蓝色调色板,向卡格尼致敬——美国国旗上的星星像烟花一样爆开。观众看到海报,就很清楚地知道该期待什么:一部明亮,发光又活泼的电影。

《卡萨布兰卡》就稍显复杂,海报要完美捕捉的是整个国家的情绪。亨弗莱·鲍嘉占据了整张海报的中心,他戴着浅顶软呢礼帽,身穿风衣,连配角罗伯特·米切姆都穿得比他好。鲍嘉的脸有一半被阴影遮盖,手里拿着一把枪,面对的是美国的敌人。但当时其实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除了鲍嘉,片子里还有两个大明星,英格丽·褒曼和保罗·亨雷德。同时还有很多配角演员,并不有名,但都是构成整个电影故事的关键人物,他们该如何处理?

《卡萨布兰卡》

《布鲁斯歌后》

放在今天,很多人会用戈尔德发明的“拉什莫尔山效应”(Mount Rushmore Effect),就是突出主要角色,把他的照片放在海报上的C位。但是在1942年,如果一个插画师这样做了,会被指控为带有个人感情因素的搏眼球。

但戈尔德这样做了,他让鲍嘉在所有人的前面,其他人都沉浸在血色的阴影中,一眼就告诉你,这是一部融合了阴谋、浪漫和戏剧感于一身的电影。

除了二战时期参军的三年,戈尔德一生都在跟海报打交道。履历也简单直接:8岁拿起画笔就再也没有放下过,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积极的艺术分子,经常临摹杂志的封面,当然,也爱画“裸女”。

高中毕业后入读著名的私立学院纽约普拉特学院,他研究了艺术的各种类型,因为他坚定地知道,自己想做一个艺术家。21岁毕业后,他没有像同学们那样从事广告,而是去了一家电影公司,在华纳兄弟艺术部工作。

从此以后,海报设计就成了戈尔德的生活,就像普拉特学院的校训一样:你忠于工作,工作也会忠于你。

他曾说成功的电影和成功的电影海报之间的关系,“如果电影大卖,那是因为电影拍得好,反之,那就是营销做得不好。”是不是跟今天如出一辙?所以,对制片厂来说,如果能拥有戈尔德那简直是称得上幸运。为电影拍得好,反之,那就是营销做得不好。”是不是跟今天如出一辙?所以,对制片厂来说,如果能拥有戈尔德那简直是称得上幸运。

《胜利之歌》

《雌雄大盗》

《夺魂索》

《日落狂沙》

《火车怪客》

《巨人传》

《肮脏的哈里》

《激流四勇士》美国版海报

《失魂记》

《往日情怀》制片厂版

《欲望号街车》

拍《火 车 怪 客》(Strangers On A Train)的时候,希区柯克正处于自己的创作低潮,幸好在1951年,他拍了《火车怪客》。

设计《火车怪客》前他的另一个工作是《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戈尔德非常明智地把海报的重点放在了马龙·白兰度和片名上——毕竟这个名字已经风靡了百老汇。

而《火车怪客》就不一样了,这部电影的标签是希区柯克,而不是电影明星。戈尔德设计的海报解答了一个问题,观众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

整张海报活力四射,左侧,火车呼啸,铁轨从右后掠过一个焦急的、吸烟的法利·格兰杰。这是一个奇怪的效果——火车和轨道彼此相交。戈尔德还把片名放在路标上,增加了戏剧性。海报的颜色也是一半金,一半白。

用几何形构图,同时透露给观众一个信息:这将是一场疯狂的旅行。这与调子是懒洋洋的《欲望号街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希区柯克之前的《夺魂索》(Rope)也出自他手,他在画面中强调了那根绳索,既充满悬疑又与片名相合。1951年,戈尔德已经在华纳艺术部主管这个职位上坐了4年,而他产量之高让他与像约翰·福特、约翰·休斯顿、劳伦斯·奥利佛、伊利亚·卡赞等这些大导演多次合作。也让戈尔德有机会设计被认为是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的约翰·福特的《日落狂沙》(The Searchers)的海报。

《巨人传》(Giant)的海报设计得相当杰出。戈尔德在其中突出了一个巨大的主题,在德州艳阳下,影片的片名用巨大的字体竖着排列。这个故事是一部讲述孤星之州时代的终结史诗,以南方的太阳做底色相当尖锐,它没有压倒主演明星们,反而增加了海报所需要的辛辣感。

这种对图像的处理手法和如今只靠PS图像处理软件制作的海报有巨大差别。难怪戈尔德曾在采访中对当今的海报设计感到悲哀:“他们只是在展示演员,每部电影的海报看起来都差不多,如果一个男人和女人在一起,那一定是部爱情片。”

《夺魂索》

1959年,戈尔德离开了华纳,和兄弟查理一起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专注于海报,查理则专注于预告片。

像所有优秀的艺术家一样,戈尔德在年轻时期并没有达到自己的职业巅峰。虽然他的工作令人瞩目,但是到了70年代,才是他真正多产和爆发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恰好是他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成为合作伙伴的十年。

1972年,《布鲁斯歌后》(Lady Sings the Blues)这部介绍黑人女歌手比莉·哈乐黛的电影对毒品之害描写甚为深刻。最开始的海报上并没有出现女主角戴安娜·罗斯本人,一条纤细的手臂伸长着握住麦克风,手腕上是一对手铐,暗示了哈乐黛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音乐和毒品。据说罗斯并不喜欢这张海报,但有一个人喜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笔者在搜索这张海报的时候,发现目前价格是105美元。

1971年,伊斯特伍德主演的《肮脏的哈里》 (Dirty Harry)和库布里克的《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在当时堪称惊世,戈尔德的海报也贡献了一份力。

《发条橙》很暴力很炫目,戈尔德的海报也一点不手软。构图中心是一个锯齿状的金字塔,一把尖利的刀向外推出来。刀子握在主角亚历克斯的手上,他那张透着邪恶的顽皮脸在三角形上方,一个眼珠缝在衬衫的袖口上。更为著名的是使用的字体,被称为“时钟”(Timepiece),帮助人们进入“发条橙”的残酷世界。

在这张海报之前,戈尔德花了半年时间设计了一张黑白海报,伊万·彭查兹(Ivan Punchatz)将主角亚历克斯画成科学的牺牲品,一个象征性的概念设计。“我们把它交给库布里克,他不喜欢。他很强硬,非常苛刻。他确切知道他想要什么。他很聪明,有非凡的鉴赏力,但这对他没有吸引力。我想看起来太科学了,他想要更多的血肉暴力。”戈尔德后来的采访中说。

《发条橙》另一版不太常见的海报也是戈尔德设计的

而伊斯特伍德的哈里(《肮脏的哈里》男主角)是个与亚历克斯( 《发条橙》男主角)完全不同的英雄。他的暴力感可以看做是对当时疯狂世界的一种反应。广告语“哈里·卡拉汉是个侦探,他不解决谋杀案,他打碎了他们”写在枪洞破碎的玻璃里,后面是伊斯特伍德那张怒目而视的脸,一把4.4口径的枪对着观众指指点点。

《不法之徒乔西·威尔士》

《不可饶恕》

《菜鸟帕克》

《廊桥遗梦》

1988年,当戈尔德为伊斯特伍德的新片《菜鸟帕克》(Bird)设计海报时,他陷入了一种困境。

只有华纳兄弟才真正想为这部讲述吸毒成瘾的爵士音乐家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的电影做一张海报,但这根本没法落实到具体图像。怎么办?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戈尔德的才情和品味。他用阴影笼罩在福里斯特·惠克特扮演的查理·帕克的剪影外,帕克还在吹着他的萨克斯,他著名绰号用闪烁的艺术体被拼写出来。这就是帕克生活的方式:一个音乐明星也在阴影中生活,一个很难看到和知道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美丽鸽子在角落里飞走。简单,优雅,没有杂乱的文字,纯粹的颜色,具备了戈尔德电影海报的所有特征。

1995年戈尔德为伊斯特伍德的《廊桥 遗 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设计海报。有一天,摄影师拍摄了一张伊斯特伍德抱着6个月大的女儿照片。当戈尔德看到这张照片时,第一反应是“如此美丽,如此温柔。”而伊斯特伍德本人也喜欢那个镜头的柔情。

这两个形容词——美丽、温柔——传达了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家庭主妇弗朗西丝卡的爱情本质。戈尔德想出了一个主意,让梅丽尔·斯特里普在同一个位置用同样的姿势拍了一张照片,最终做出了这张伊斯特伍德抱着斯特里普的海报,跟电影想要表达的本质相当一致。

这是电影与海报有机结合的最佳例子,它是伴随着电影制作过程一起诞生的,但这也是伊斯特伍德和戈尔德两个人艺术才情彼此助长的结果。它还抓住了两个人关于艺术的哲学:“少即是多”,戈尔德说。“这也是克林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而最能彰显两人这种风格的海报可能要算1992年的《不可饶恕》(Unforgiven)。海报上的伊斯特伍德背对着观众,头略微鞠躬,向左转,观众只能看到轮廓。他的双手紧握在背后,手里拿着一把手枪。

创造这个形象,戈尔德从不同的照片里剪切出枪,手,伊斯特伍德的头也是从另一张照片上拿下来的。最终拼贴的结果天衣无缝。

《不法之徒乔西·威尔士》(The Outlaw Josey Wales)海报上的伊斯特伍德,是人们几乎从没见过的形象,海报上的他大喊大叫地咆哮着。这是戈尔德的主意,他和弟弟查理想让伊斯特伍德面对观众,拿着两把枪,好像很害怕。伊斯特伍德回答是他不愿意,但从海报上看,他做到了,伊斯特伍德脸上的情感唤起了他和观众的愤怒。

30多年的合作,戈尔德在完成《神秘河》的海报后退休,三个人的背影在水中的倒影,有些神秘,也有威胁感。开始于卡格尼,结束于西恩·潘,戈尔德在后来的采访中说,“这感觉不错。”

不过这不是他最后一幅作品。出于对伊斯特伍德忠诚的友情,2011年,戈尔德再次出山为伊斯特伍德导演的《胡佛》设计海报。星条旗背景下,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那张愤怒的脸,一如他其他设计一样,简单,高效。

2010年,一本介绍比尔·戈尔德的画册出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序。他写道:“他尊重电影,他尊重故事,他总是尊重我们所要完成的。……你最喜欢的电影中肯定有一张是戈尔登设计的。”

《游龙戏凤》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1957

这是梦露自己的制片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电影。戈尔德请摄影师理查德·阿维登拍摄了梦露和男主角劳伦斯·奥利弗的合影。为了紧贴剧情,他在梦露的胸前加了一枚在电影里从没出现过的勋章,戈尔德认为,“这里很适合挂这么一块东西。”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戈尔德非常喜欢同名舞台音乐剧,因此对电影版的海报要求格外高,仅仅是字体就试了二十多种才满意,还找来经常合作的鲍勃·匹克共同设计。最终海报呈现匹克擅长的炭笔画效果,戈尔登负责上色,还经常要求匹克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比如雨伞。

《太空英雌芭芭丽娜》

Barbarella

1968

为了让这部六十年代晚期的电影看起来更有科幻感,戈尔德使用了图形和剧照相结合的方式,他说,“碎片是一种设计技巧,它能让一些东西看起来不再普通。”这些碎片在海报上方,而海报下半部分的性感简·方达被设计得很小,还带着一行小字,“看芭芭丽娜在做什么”,引发观众的好奇心。

《日落黄沙》

The Wild Bunch

1969

这张海报是戈尔德拍到的主演们迎着太阳走向华纳停车场,就得到了这张完美的剪影。而这种夸张的剪影效果是戈尔德首创,又一次被后来者广泛复制。

《激流四勇士》

Deliverance

1972

这是这部B级片的欧洲版本,戈尔德被要求不能涉及片中强奸戏份而在海报上营造一种恐怖视觉效果。独木舟从瞳孔中冲出来的超现实情制造了紧张感,独木舟上只有三个主角(影片实际上是四个主人公),说明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情。

《骗中骗》

The Sting

1973

乔治·罗伊·希尔的这部电影使用了30年代的手法,在影片上映的70年代早已过时。为此,戈尔德想到了他最初临摹《星期六晚报》著名的插画家伦德乐(J.C.LeundDek),用他那种华丽的风格,包括一个大大的颇具艺术感的装饰盘为背景。对于两位主演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的高度程式化的形象设计几乎和电影一样有名。

往日情怀

The Way We Were

1973

《往日情怀》未被采用版

这部由罗伯特·雷德福和芭芭拉·史翠珊两位大明星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但是官方发行版的海报,不是戈尔德喜欢的。在那本《比尔·戈尔德的海报世界》的书里,他解释说,“这是一部典型的讲述如何看待过去的怀旧电影。”所以,他把男女主角的照片合成为大头照,就像你在商场里花上十几块出来的拍立得一样,甚至背景还标注了价格(25美分)。他很喜欢这张海报,但哥伦比亚公司并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他们蠢!”戈尔德直言不讳。

《乱世儿女》

Barry Lyndon

1975

为了这张海报,戈尔德飞到伦敦和导演激烈讨论了三周,回来后还每天通电话,华纳则负责传递草图。库布里克坚持用手绘风格,连用什么字体都要坚持,以表现这部18世纪的风情片,海报的花式外框则是戈尔德的主意。他当时的助理说,这两个人在细节上的较真程度不相上下。

《异形》

Alien

1979

戈尔德为《异形》设计的系列海报

这部电影的主海报是其他设计师设计的。在与希区柯克合作后,戈尔德知道如何创造悬念和氛围,同时不透露剧情,这也正是雷德利·斯科特的这部科幻恐怖片海报所表现的。戈尔德的设计是一种尝试,“我们做了一系列设计,用神秘的外星事物代替穿着太空服的宇航员。”戈尔德在眼睛区域撕开,嘴呈尖叫状态。

《毛发》

Hair

1979

被认为是最“走偏”的主海报设计,为此,戈尔德和同样是艺术家、著名海报设计师的鲍勃·匹克做了很多实验。

《007之最高机密》

For Your Eyes Only

1981

这张海报构图,到现在还有很多后来者在模仿。戈尔德先画了一张草图给制片人看,他们雇佣了一个腿模,让她穿上比基尼拍摄了一张照片。他最初的意图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挑衅”,所以他并没有露出比基尼的正面,而仅仅是以下半身臀部对着观众,既性感又危险。其实其早期雏形在戈尔德为1958年的《失魂记》(Damn Yankees!)设计的海报就可看出端倪。

猜你喜欢

特伍德伊斯设计
BUBA台灯设计
Poetry International
阿特伍德:文字令我自由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有种设计叫而专
马来西亚发布依斯干达知识产权政策
首相卖鱼
设计之味
波伊斯和汉密尔顿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