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感点基础上的主题性阅读

2018-06-20刘惠

刘惠

摘 要:主题性阅读是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多种途径去聚合所需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阅读、思考、评价、研究、表达研究成果的一种阅读方法。主题性阅读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点意识确立主题进行,而通过主题性阅讀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体验主题性阅读的妙处。

关键词:感点意识;主题性阅读;提升思维;突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1-0010-03

感点就是学生在课内外文本阅读和课外生活实践中感受到的与阅读内容、实践生活(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相碰撞的感悟点、质疑点、问题点、联想生发点。这些点能引起学生的疑惑与思考、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主题性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多种途径去聚合所需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阅读、思考、评价、研究、表达研究成果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主题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

感点基础上的主题性阅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外文本阅读和课外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找到自己与文本及社会生活的问题点、感悟点,然后结合这些问题点、感悟点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即主题,再围绕主题进行选材阅读的一种阅读方式。这中间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及时捕捉并记下阅读及生活中的感悟,为“主题性阅读”中的“主题”做准备。

有关专题性阅读,北师大的张秋玲教授、深圳新安中学的吴泓老师已进行得风生水起,为语文课改刮起了一股向好的劲风。要么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预设,要么师生合作一起做了二十八个阅读专题,读写一体,学生在这样的专题性阅读中可以说收获满满。学生在阅读过程遇到的问题,他们可自行生发再设专题进行阅读,但这方面没有详细的资料介绍,笔者便在这方面做了些研究,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的感点意识

笔者平时要求学生要养成一个习惯,无论是课内外的文本阅读,还是生活本身,只要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就要争取有所问(有什么疑惑,激发问题意识)、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再将自己的问题、感悟拿来与学生、教师交流分享,在交流中师生共同确立典型的问题点、感悟点,接下来学生们就以这些问题点、感悟点为核心搜集材料,将那些相似的、相关的、甚至相反的材料聚合起来,形成专题。学生们再自行阅读,独立思考、交流碰撞,在对问题的追问与思考中逐渐地生成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点意识呢?

(一)引导学生自行感悟

比如组织学生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二期,主题词是陪伴。其中有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陶艳波的故事,她陪伴因小时候患病而失聪的儿子杨乃斌读书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这故事很感人。当大多数学生沉浸在感人的氛围中时,笔者反复播放了一个细节,就是陶艳波说儿子刚上小学时,她就像个孩子王,下课了陪孩子们做游戏,她会主动跟孩子们搭讪:“你叫什么呀?他叫杨乃斌,你去跟他打个招呼。”学生们看了几遍后不由得惊呼:“这真是一个智慧的妈妈!”笔者追问:“智慧在哪里?”学生们讨论后形成了共识:这个妈妈不仅陪伴儿子读书,还为儿子与其他学生相处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让有缺陷的儿子能很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让儿子的成长不孤独、不自卑。笔者接下来进一步引导:这样智慧的陪伴还有哪些?有典型的反例吗?于是学生便有了以“智慧的陪伴”为主题的主题性阅读。接下来就是学生们自行搜集材料、自行阅读、自行思考、自行交流、自行写读书心得,且先不说学生的思考心得有多深刻,至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二)帮学生找到交集

几期《朗读者》看下来,学生们便有了交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回家,爸爸教你”对郑渊洁人生的影响、柳传志父亲的“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对柳传志的影响、李亚鹏的父亲每年清明无论多远都要回老家祭祖对李亚鹏的影响,郑渊洁、柳传志、李亚鹏还打算把父辈的影响再传递给自己的子女。在这些父亲的交集中学生们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感悟:“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家风的传承”“呵护”等。学生们便以此为主题开始了又一轮的主题性阅读。

(三)跟学生一起追问

在追问中搜集材料、阅读思考、寻求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认识、提升思想。

学习《<史记>选读》,读《李将军列传》,带学生追问:李广为什么屡立战功而未被封侯?读《淮阴侯列传》,追问:韩信为建立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却在功成名就之时被吕后所杀?读《项羽本纪》追问:项羽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为何落得个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读《高祖本纪》,追问:刘邦,一个公认的流氓无赖,如何能一步步战胜项羽登上大汉天子的宝座?其实,在对这些人物的追问中便有了感点:性格在个人的事业成败中所起的作用,如何规避缺点打磨自己良好的个性,依据个性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归宿……再以这些感点为主题进行主题性阅读。

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先训练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初中的学生多以感性思维为主,而到了高中就要以理性思维为主。因为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到了高中学生要成熟、成长、成人,这其中也离不开理性思维。主题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将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比如上文列举的杨乃斌的母亲陶艳波的例子,郑渊洁的父亲、柳传志的父亲、李亚鹏的父亲的例子,学生最初的反应也只是这位母亲很有智慧、这些父亲的行为对孩子后来的成长很有利这些感性认识。而随着主题性阅读的展开,学生们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母亲、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怎样才能成为这样有智慧、会教育的家长?这不仅上升到了理性思维——如何智慧地、成功地进行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还会提醒学生们:我该如何学习让自己成长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这样学生们就不只是感受到“嘿,真聪明”,而会理性地意识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了。

再引导学生的思维由理性上升到研究的层面。

学会研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学生高中之后无论是进入高校还是走向社会,都要具备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在自我学习、工作的领域,只有学会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能解决问题,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主题性阅读通过追问可以历练学生“研究”的特质。

比如读“刘邦项羽专题”我们可以追问:从历史发展来看刘邦和项羽哪一个更适合做中国的皇帝?另一个做不成皇帝更适合做什么?学生们找来刘邦、项羽的相关资料进行主题性阅读,理性地剖析两人的性格、为人、为政,深入地研究两人谁做皇帝更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谁能依据自身的优势成为某一行业的精英。学生们的每一个发现、每一种观点都持之有据,就是在这样的阅读、发现、质疑、求证的研究中,学生们的思想更全面深入、表达更准确得体。

再如读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专题,我们抓住了《像山那样思考》中的关键句“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进行追问:荒野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面对这些启示我们该如何应对?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有哪些?在这样的阅读追问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深入研究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感點基础上的主题性阅读是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基础的,更能抓住学生、点燃起学生的兴奋点,更能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主题性的选材与阅读;感悟视野更宽泛,由课内文本到生活实际,只要有问题、有感悟就以此为契机聚合材料进行主题性阅读;在主题性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由感悟到思辨、由思辨到研究。学生在“读字当头”“问字当先”“读思并重”“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起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感点基础上的主题性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感悟点、阅读问题点为基础设置阅读主题并围绕主题由学生自主选取材料聚合材料,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阅读,独特的见解得到教师的鼓励、同伴的欣赏,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动力和能力。自主评价,思想交流碰撞,思考会更理性、思维更明朗、表达更流畅。通过对主题性阅读材料的整合和开发,学生能提高搜集、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评价、鉴赏的能力,提升思维的广度深度、满足探究需要,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感点基础上的主题性阅读能弥补单篇、单元教学的不足,为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能改变初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界限不明导致的初高中语文重复教学的弊端;还能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缺失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国外中小学教育面面观[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2]刘宇新.专题学习改变从教师开始[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2.

[3]张肇丰.主题性学习的课程内容[J].上海教育科研,2001.

[4]张秋玲.把语文教学引回自己的家园[J].人民教育,2010,(10).

[5]吴 泓.专题阅读提升学生思想高度[J].中国教育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