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宗投龙简:一段家国传奇(下篇)

2018-06-20李飞

当代贵州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古物玄宗安顺

李飞

李飞,博士,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长期致力于中国西南考古,2012-2017年主持海龙囤遗址发掘与整理工作。研究成果多次获贵州社科成果奖。2016年5月获中国考古学“金爵奖”。

为何消失多年的投龙简出现在贵州?这得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说起。

虽然不少诗文记载了投龙礼的灵验,但渴望长生的唐玄宗并未如愿,他在77岁时便驾鹤西去。

时光转瞬流过了一千年,来到清道光年间,时人在衡山水帘洞下的投龙潭中无意间淘出了这枚铜简(一同投入的其他信物尚未发现),为易大令所得,后被长沙唐荫云收藏。清人陆增祥在《八琼室金石补正》一书中记录了此事,并抄录了简文。同时的汪鋆、稍晚的罗振玉等人的著作均曾提及此简。一段尘封的往事就此浮出水面。

但是很少有人见过实物,以至罗振玉曾以为“迨已久佚矣”。除1940年代有零星诗文行世外,该简石沉大海,不知所终。直到1990年代,学者王育成先生到贵州调查道教文物,不意于贵州省博物馆铜器类文物里重新发现了这枚铜简,并撰文加以介绍,南岳投龙简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为何消失多年的投龙简出现在贵州?这得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说起。1937年抗战爆发,此前已迁往南京的故宫文物又分三路西迁,南路八十箱由时任故宫古物馆科长的庄严负责押送。几经辗转,于1939年1月22日,迁入贵州安顺城郊的华严洞内暂存。直至1944年底,日军攻占独山,为安全起见,故宫文物又迁往四川巴县。这批文物在华严洞中一共保存了近六年的时间。

庄严先生在1971年撰写的《唐玄宗投紫盖洞简记》一文(收入氏著《前生造定故宫缘》)中,回忆了玄宗投龙简的一段往事:在将八十箱文物从南京疏散贵州之际,庄先生的同学,时任教育部所属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舒楚石,托请将该所珍藏的一件古物随同故宫文物装箱西迁,一并存于华严洞内,这件古物正是玄宗投龙简。不久,南京古物保存所被撤销。1944年冬,故宫文物北迁巴县,行前将代管文物移交安顺民众教育馆,其中就包括这件铜简。1953年,贵州省博物馆筹建,投龙简从安顺县文教科拨交入馆,保存至今。

长沙唐荫云的收藏,为何出现在南京古物保存所?这仍是一个谜。但值得注意的是,率先记录此简的陆增祥、汪鋆二君分别为太仓、仪征人,似表明19世纪末此简已流入江苏。抗战前夕,该简已被成立于1915年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收藏。1940年代行世的零星诗文,则是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马衡、书法家卢前诸先生获庄严寄赠的铜简拓本后的有感而发,对此,台静农先生的文章略有叙及。

开元二十六年(738),这枚铜简从长安出发,一路南行,开始了它长达1280年的“旅行”。也是在这一年,在玄宗生日前后,它栖身南岳朱陵洞内,一睡千年。19世纪中叶,该简由衡阳到长沙,先后被不同藏家所拥有,最后流入南京古物保存所。1937年抗战爆发后,它又随着故宫文物辗转西来,被投入安顺华严洞内,从此石沉大海,直至1990年代才又再次回归公众的视野。

这枚铭刻着玄宗名讳的铜简,铭刻着皇帝长生不死的渴望;当它出现的时候,已是皇帝谢幕,曾经强大的帝国遭受外敌的凌辱,见证了枪声弹雨里文物守护者的可敬可爱。它书写着一段千年家国传奇。

玄宗投龙简(背面)。

猜你喜欢

古物玄宗安顺
安顺娘
古物与图像:兼论艺术史中的图史博弈性
狡黠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越不过的山丘
上·古物的记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安顺的裤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