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开发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浅析

2018-06-16吴昊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吴昊

微课程因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等优点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微课程由新兴到成熟的过程中,对其认识日益深刻,开发思路也日益清晰。从教学主体上看,有的课堂依然是教师灌输,有时变成某几位学生讲授,由“师灌”变成“生灌”;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看似积极参与,但课堂效果有时却很一般。在微课程开发中,唯有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微课程形式与内容的融合、过程与效果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共进。与传统课堂比较,微课程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样的道路、宽广的道路、延续的道路。围绕这一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核心,设计教学过程是关键,实施教学策略是重点,运用教学手段是亮点,创新教学评价是升华。

一、精选教学内容,找准思维的切口

虽然网络上的课程资源浩瀚如海洋,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开发时也要精挑细选教学内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感兴趣、想研究,才有思维的动力与持久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基础,寻求最近发展区。有基础,有话可说,学生就有信心,敢思考;有适当的难度,发人深思,学生就有好奇心,想思考;有梯度,拾级而上,学生就有耐心,能继续思考下去。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精、深、透为目标。教学内容太多,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无从思考;教学内容太浅,学生没有强烈的探究意愿,无须思考;教学内容太少、太深,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

二、设计教学过程,注重思维的持久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选择教学内容只是第一步,打开了思维的切口后还需要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为思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虎头蛇尾、浅尝辄止的微课屡见不鲜。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借助特定情境,拉近与知识的距离,或制造与固有经验的矛盾,使问题自然而然地呈现。学生由被动地思考问题变成主动地提出问题,责任心、好奇心促使他去猜想、质疑、搜集、交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批判性地思维、批判性地吸收,最终形成思维导图架构知识体系。

三、实施教学策略,挖掘思维的深度

微课不单纯是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呈现,它还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判断、应用的融合,教学策略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思维的介入与延展。一幕情境设计,激发思维热情;一段停顿让位,给予思维空间;一个及时总结,促进思维迁移;一次习题训练,强化思维能效;一次小组讨论,碰撞思维火花。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知识分解为探究步骤,关注过程中的感知体验与情感分享,最终领着学生“摸着石头过河”。

四、运用教学手段,搭建思维的舞台

作为书本知识的数字化承载,微课程不仅是视频的堆积,还是融入情景设计、艺术处理、技术重塑的知识再生。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可视、可听、可感、互动等优势,师生的个性化理解、思维不断碰撞与交融,达到资源共享、知识共生、情感共鸣、能力共进。微课程是书本内容的浓缩与重组,聚焦一点,丰富知识背景,开拓思维参与的维度,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为思维的起飞与着陆搭建宽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再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而是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活动,都可以即时地与周围同学分享體会,情感的沟通使思维不仅有深度、广度,还有了温度。

五、创新教学评价,升华思维的品质

微课程不拘泥于书本,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实施的生成性决定其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成果的评定,而需更多地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它既是一段思维历程的终点,也是另一段思维旅途的起点。教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充分肯定其思维的独特性、积极性。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提炼与碰撞中升华思维品质,养成思维习惯。甚至可以翻转课堂,先思后行,先学后教。微课程是片崭新的土壤,可以在课堂播种思维的种子,课后寻根问底、发芽结果;也可以在课后播种思维的种子,课堂收获心得、拔节成长。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