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

2018-06-14许士海单爱军王进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脑损伤治疗护理

许士海 单爱军 王进

【摘要】 中枢性高热(central hyperthermia,CHT)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由于其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因此单纯退热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目前认为,对于CHT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为物理降温,本文主要就CHT患者物理降温分类及具体方法作一综述,同时对低温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进行阐述,改善颅脑损伤合并CHT的临床救治效果。

【关键词】 中枢性高热; 治疗; 护理; 脑损伤

doi:10.14033/j.cnki.cfmr.2018.3.0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3-0173-03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and Nursing for Central Hyperthermia/XU Shihai,SHAN Aijun,WANG Ji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8,16(3):173-175

【Abstract】 Central hyperthermia(CHT)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The effect of antipyretic is limited because of dysfunction of the central temperature regulation system.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only physical cooling is effective in lowering temperature in these patients.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physical cooling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hyperthermia,at the same time,it elaborates the nursing methods of complications and adverse reactions prone to occur in the course of hypothermia treatment,and improve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T with brain injury.

【Key words】 Central hyperthermia; Treatment; Nursing; Brain injur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Clin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20,China

发热原因复杂,主要分为两方面:(1)体温调节中枢受致热原的干扰和影响;(2)体温调节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病变。二者均可使机体产热增多和散热障碍,从而使得体温波动于正常范围之外[1]。其中,后者导致的发热即称为中枢性发热(central hyperthermia,CHT),通常是在脑损害后体温骤然升高,超过39℃,热型常呈稽留热[2]。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其调节通路经过脑干及脊髓下行,对机体产热和散热进行系统调节,所以,位于脑干和脊髓,尤其是高段颈髓的损害所致的发热,亦应归为CHT[3]。发热,尤其是高热,可在原有的脑损伤基础上,使脑血流、脑耗氧急剧增加,从而升高颅压,更进一步加剧脑组织损伤,此外还使机体代谢增加,加速心肝肺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4]。因此,对CHT应当积极且系统化的治疗和护理。本文即从CHT的病因、特点、诊断、治疗、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提高CHT的临床治疗水平。

1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主要疾病

1.1 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CHT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其中以出血性最多见,一方面由于体温中枢及其附近的脑组织出血可直接影响、干扰体温中枢,而另一方面,出血所致的脑水肿也会导致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此外,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出血可导致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物质,通过脑脊液循环刺激体温中枢而产生发热[5-7]。单纯因脑梗死引起的CHT并不常见,往往只见于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前者是由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脑水肿的刺激与压迫体温中枢,后者则由于体温中枢的下行传导通路受影响所致[8-9]。

1.2 脑外伤和脑手术

嚴重脑外伤,尤其是枕部着地所致的额叶底部脑挫裂伤,常由于惯性的作用损伤下丘脑体温中枢,往往伴有CHT[4,10-12]。此外,针对垂体、三脑室和后颅窝等的脑科手术常难免会造成下丘脑组织的副损伤,故均可引起CHT。在神经内镜引入神经外科以前,鞍区肿瘤切除往往需要经过三脑室入路,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损伤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因此,极易发生CHT[13]。

1.3 癫痫

癫痫发作,尤其是大发作时,由于大量神经元同步兴奋和放电,可干扰下丘脑体温中枢而导致CHT[14]。此外,癫痫还可致全身肌肉持续收缩,机体产热增加,导致发作后的体温上升。

1.4 其他

急性脑积水:急性脑积水可引起发热,而在实施V-P分流术后体温往往可下降到正常[15]。酒精戒断:有报道长期酗酒者,在酒精突然戒断后可发生CHT[16]。颈段或上胸段病变:损伤脊髓的中间外侧柱,体温调节传导通路传出障碍,可引起发热,但颈段脊髓横贯损伤一般不会引起发热[17]。恶性高热: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患者麻醉后迅速产生的严重且难以控制的高热、肌肉强直以及酸中毒,严重者可表现有肌溶解、肌红蛋白尿及肾衰,发生后如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病死率极高[18]。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罕见严重并发症,可能与中枢神经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相关,以发热和运动障碍为最主要特征,运动障碍以帕金森病样的静止性震颤多见[19]。总之,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均有导致CHT的风险,如CO中毒等[20]。

2 CHT的特点

骤然发热,体温可迅速上升,常呈直线上升,到达39℃以上,多数可高于40℃,高热持续数小时至数天[21]。此外,体温可呈剧烈波动,如骤然下降至正常[22]。发热时头和躯干部位温度最高,肢体次之,甚至肢体的温度可在正常范围。高热时不伴中毒症状,无寒战,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相反,会出现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一般不伴有因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呼吸增快。一般不伴白细胞等炎症标志物增高[23],体温容易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波动[24],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解热剂效果不佳,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产生降温效果[11]。

3 治療与护理

3.1 脑温监测

脑温监测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直接法即使用集成有脑温监测功能的颅内压监测仪测量,该监测仪一般集成有温度传感器。其优点为直接监测脑内温度,最为精确,但其需要颅骨钻孔将监测探头置入脑内,有创,若仅仅为监测脑温而进行颅骨钻孔手术,显得欠妥,难以作为常规方法[2]。间接法是通过测量机体的体温来间接反应脑温,包括直肠、腋窝、口腔、鼻腔等[2,25]。其中直肠温度为机体深部温度,与脑温最为接近,使用持续降温冰毯机集成的体温持续监测系统可连续动态实时监测肛温,可无创并准确的反应机体温度。此外,其他报道中有采用耳温测量反应脑内温度[26],其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3.2 CHT的治疗与护理

3.2.1 原发病治疗 CHT实际上是一种临床症状,而非一种疾病,其是由机体散热功能出现障碍所致。因此,应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出血者给予降颅压、手术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在降颅压、止血等基础上,予腰大池置管或脑室钻孔引流[1]。癫痫发作者应立即控制发作,预防再发。只有原发病得到积极控制,对CHT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和治疗才可能显效,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措施[9,11,27]。

3.2.2 药物治疗 退热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非甾体类和甾体类药物。CHT的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常规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来比林等对其作用有限,难以达到降低体温目的,或者仅轻微降低后即反弹回升,效果欠佳。而甾体类抗炎药物(即皮质类固醇激素)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HT,但其在脑损伤的应用目前仍存争议:剂量较小时作用有限,大剂量时往往面临降低免疫力、水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风险。目前较倾向的观点是脑损伤患者不常规应用激素控制CHT,其疗效的收益与风险有待更进一步评估[28-30]。有报道CHT与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失调有关,使用该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可能有效,值得尝试[31]。此外,一些中医方剂中的清热解毒开窍方对CHT有一定疗效,如安宫牛黄丸、安脑丸、白虎汤、清解合剂等[32-36]。

3.2.3 物理降温 包括普通物理降温及亚低温。(1)普通物理降温采用物理方法使体温下降,包括擦浴、冰敷等[3,21]。冷敷降温:将冰块用毛巾包裹,检查无漏水后放置在前额、枕下、颈部、腋窝、腹股沟和腘窝等血管丰富处。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浴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25]。酒精擦浴:使用25%~30%乙醇,操作步骤同温水擦浴[13],有利于血管扩张,血流增快,皮肤表面温度增高,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增大,带走大量热量(有皮肤损害或出血倾向禁用)。头戴冰帽:应注意,后颈部、双耳外面和接触冰块的部位需要垫海绵垫,以防止冻伤,观察头部皮肤变化和心率的变化,有无室颤与房室传导阻滞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5]。冰盐水灌肠:一般使用水温28 ℃~32 ℃,超高热可用4℃等渗冰盐水[37]。嘱患者做深呼吸,腹部放松,保持灌肠液在肠道内停留片刻,降温效果更显著。应注意在液体的灌入速度不宜过快,一般15~20 ml/min为宜。经静脉低温输液:经以上处理后,体温仍高于39℃者,可考虑经静脉低温输液[38-39],这是最有效最直接降低体温的方法之一,液体温度最低可控制到0℃,40~60滴/min。老年以及儿童患者输入最低温度应控制在5℃以上,输液速度要酌情下调,但静脉低温输液对循环功能具有干扰,输注时要加强监护,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如出现血压下降或体温降至38℃以下时,应立即停止输注。(2)亚低温治疗:CHT的特点之一是发病后体温迅速上升至39 ℃~40 ℃以上,多数采用以上常规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效果不理想。而采用亚低温治疗不仅仅对于CHT本身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其对颅脑损伤亦有明显治疗效果[6-7,9,11,27]。吴碧静等[30]认为,对脑损伤采用亚低温治疗方法过程中,应利用程序降温法(评估、控制性降温、监测、复温)对严重脑损伤所致的CHT的降温效果优于传统的普通物理降温方法,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及预后,是重型脑损伤致CHT患者方便有效的降温方法。俞兰观等[4]应用亚低温联合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CHT患者,亦取得显著效果。笔者所在科室自2010年建科以来,对颅脑损伤合并CHT常规患者采用持续冰毯、冰帽及降温颈围联合微泵静脉推注小剂量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取得良好效果,尤其对额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下丘脑损伤所致的CHT效果显著。

3.3 高热治疗中的并发症及护理

在CHT患者的治疗方法中,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加冰,加冰,再加冰”,即将物理降温作为首选,其不仅有利于控制高热,亦可对脑损伤整体预后具有重要影响。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降温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这可使原有病情加重,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应予充分重视,及早预防,及时处理。

3.3.1 冻伤 CHT多因脑损伤而引起,常合并意识障碍、长期卧床。长时间物理降温使血流缓解,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冻伤。预防措施包括:注意勿将冰毯、冰帽等降温装置与皮肤直接接触[40],观察局部皮肤,加强翻身和拍背。若发现局部皮肤苍白、淤青或出现皮下硬结,应即刻去除降温装置,并予温水复温、局部添加衣物。

3.3.2 心血管并发症 低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心律失常和循环障碍[41],这两者是治疗是最严重并发症。机制包括:(1)低温对迷走神经的刺激,冬眠制剂对交感神经系统的拮抗,使心血管平滑肌张力下降,引起代偿性心动过速或过缓,严重者可能产生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2)复温过程过快,导致机体血管扩张,回心血量骤降,前负荷降低,严重者可能诱发休克;(3)CHT患者大多病情较重,治疗前常可能已经合并心律失常或循环障碍等现象[41]。预防的方法包括:(1)严控机体温度,体温最低不应低于32℃;(2)适量使用冬眠制剂,不可过量,尽可能采用微泵输注,以將患者刚好控制在不烦躁为佳;(3)积极治疗原发病;(4)充分补液和能量供给。

3.3.3 呼吸道并发症 在降温治疗过程中,气道平滑肌收缩,顺应性下降,浆液腺分泌增多,可能阻塞气道,影响通换气功能。低温治疗还可降低抵抗力,诱发呼吸道感染,故应加强气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注意翻身拍背及雾化祛痰、吸痰,发生呼吸衰竭时积极进行辅助通气,必要时气管切开[41]。

3.3.4 电解质紊乱 低温治疗期间,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引起低钾血症,而在复温期间,钾离子向细胞外转移,造成高钾,无论是低钾还是高钾,均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应在治疗过程中,连续监测电解质,精确统计出入量,及时发现并处理电解质紊乱[41]。

综上所述,CHT最肯定确切的治疗方法即为物理降温,其中以亚低温治疗效果最肯定。亚低温治疗联合镇静冬眠药物,对CHT的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低温治疗过程中,做好脑温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系统的护理,可使CHT的治疗和护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志研.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室出血患者中枢性发热的干预作用[J].海南医学,2012,23(20):46-48.

[2]曹闻亚.重症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低温治疗中脑温监测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13):1545-1548.

[3]罗细玲,许庆敏,冯顺坚,等.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95-96.

[4]俞兰观,周群,何贤妹.重型脑外伤病人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37-439.

[5]肖阳,张凤春.79例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早期头部低温处理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2,9(7):133-134.

[6]李雅静,蒋文慧.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护理[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0):1131-1132.

[7]廖永凤,邓伟虹,梁统婵.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出血中枢性高热患者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科,2016,11(1):126-127.

[8]沈洪波.130例脑卒中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J].养生保健指南,2016(24):308.

[9]谭宝玲.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卒中伴发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7,37(2):112-114.

[10]种翠红,张裕华,李兴侠.硫酸钠冰帽对颅脑损伤并发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3):23-24.

[11]王晓猛,史载祥,李茂琴,等.亚低温在重症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9):830-832.

[12]倪爱兰,索米娅.脑创伤致中枢性高热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0):1255.

[13]叶屏,黄静敏,曾斐,等.中枢性高热治疗和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2):1856-1857.

[14]刘帅.以发作性高热为主要症状的癫痫1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6,37(9):624.

[15]孙子宁.脑室出血后脑积水的相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6]余取,邹喜荣.1例以发热就诊的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186-187.

[17]赖必华,吴建斌,高招文,等.急性颈脊髓损伤发热原因识别及处理[J].临床骨科杂志,2015,18(4):418-421.

[18]刘书婷,孙妮,王颖,等.恶性高热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6,45(6):836-838.

[19]郑斯聚.神经安定药恶性综合征[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7,18(3):129-131.

[20]梁文会,伏代刚,袁兴娅,等.急性一氧化碳重度中毒并发中枢性高热1例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902,4905.

[21]李凤翠.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J].速读:下旬,2015(10):333.

[22]郭雪钗,季亚成,李双成.脑干出血中枢性高热综合治疗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4,36(8):1267-1268.

[23]武素梅,曾凡民,黄燕虹.中枢性高热病人冬眠亚低温疗法护理体会[J/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0):397.

[24]龙杰.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213.

[25]纪凤波.脑温监护下中枢性高热病人的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8):238.

[26]刘风青,杨海新.中枢性高热头部降温病人体温测量方法[J].护理研究,2006,20(35):3204-3205.

[27]戴月美.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卒中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110-111.

[28]张欢瑞.冰毯机加药物降温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2):85-86.

[29]卫香,李娜,汪希文,等.冰毯物理降温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1):844-845.

[30]吴碧静,林静茹,郭惠珍,等.程序降温法对重型颅脑损伤致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0):25-26.

[31]王振刚,王道奎,王永和,等.溴隐亭联合物理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3):86.

[32]于加军,邰阳升.安宫牛黄丸联合亚低温治疗脑出血并发中枢性高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7):16-17.

[33]朱瑛,张文波,郑赟赟.安脑丸治疗颅脑损伤合并中枢性高热21例[J].河南中医,2016,36(1):62-63.

[34]譚凯文.白虎汤加减治疗中枢性高热1例临证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2,18(7):110.

[35]何红玲.白虎汤加味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合并中枢性高热3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3,45(3):35-36.

[36]王丽萍.清解合剂直肠灌注治疗急性脑出血中枢性高热40例[J].河南中医,2012,32(7):873-874.

[37]陈桂华.冰水持续灌肠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0,25(5):383-384.

[38]张玉琴,任学娟,徐桂花,等.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8):45-47.

[39]徐桂花,朱丽莎,张玉琴.静脉输注低温加药液体对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效果及脑保护作用[J].护理研究,2013,27(16):1593-1594.

[40]陈韶雯.电冰毯应用于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61.

[41]骆玉乔,李士敏.中枢性高热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46-47.

(收稿日期:2017-06-29)

猜你喜欢

脑损伤治疗护理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蒙药嘎日迪-13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研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摇晃婴儿可导致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