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应用全程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8-06-14庄素珠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全程护理常规护理

庄素珠

【摘要】 目的:分析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全程护理对其抢救效果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0例作为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全程组,每组55例,常规组在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全程组在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全程护理,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全程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90.91%)高于常规组(72.73%),全程组对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为(40.37±7.81)min,明显短于常规组的(50.23±9.87)min,全程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为98.18%,高于常规组的87.2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 常规护理; 全程护理; 危重症患者

doi:10.14033/j.cnki.cfmr.2018.3.0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3-0101-02

急诊科室收治的患者多有病情复杂,发展迅速等特点,往往会对患者和家属造成严重负性情绪的影响,若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极易引起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1]。而急诊科室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患者在突发性疾病和意外伤害时,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科学、有效的医治[2]。因此,为了保证和提高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生命安全,除了抢救人员需具备极强的技术操作水平外,还需提高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护理措施[3-4]。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全程护理进行讨论,分析该护理方法在急诊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0例作为参与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全程组各55例。常规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41.23±3.14)岁;疾病类型为内科30例、外科25例。全程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19~67岁,平均(42.37±3.25)岁;疾病类型为内科32例、外科22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在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遵循常规流程进行操作、监护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生命体征是否有异常,对患者和家属做好必要的心理安慰。

1.2.2 全程组 在患者进行抢救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护理内容主要从加强与120的联系、对患者进行快速分诊、协助医师进行急救、基础护理的加强和实行全程陪同方面进行。具体实施内容为:(1)自120接诊患者后开始实行全程护理,可通过与120加强联系,分析现场情况和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急救措施,争取在到院前完成抢救的准备工作,例如对抢救设备和所需药品的及时准备,与检查科室等其他有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后续的抢救工作节省时间。(2)可以让临床经验为6年以上的护士进行分诊工作,在接收到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情时应及时进行初步分诊工作,并提前准备抢救床、转运的护工以及吸氧用品等,保证患者在刚进入医院时就能开始实施;对入院的急诊患者可参照SOAPIE分诊程序快速对患者安排相应的科室进行抢救。(3)对患者进行抢救为急诊科室的主要工作,因此护理人员應协助医师开展对患者的抢救工作是护理过程中的关键,对入院后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工作,护理人员应观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保证其稳定性,快速建立患者的静脉通道,对抢救工作进行详细记录,所有保障工作均应做到准确、迅速和果断。(4)对抢救成功患者的后续护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特级护理的模式进行,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管路畅通,给药及时,且均进行无菌操作。(5)在患者进行抢救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对患者的转运、实验室和影像室的检查,护理人员都应做好全程陪同工作,把患者送至对应科室时应做好交接工作,在整个陪护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对患者的疑惑进行耐心解答,实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保证管路的稳定和畅通,做好给氧、检测设备的维护工作。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统计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例数,并详细记录每组患者的抢救时间。(2)在对患者抢救工作完成后,使用自制问卷让家属填写对本次抢救工作的护理效果是否满意,满意程度根据分值进行评定,80分以上为一级满意,60~80分为二级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一级满意+二级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比较

全程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0.91%,高于常规组的72.73%,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常规组患者一级满意28例、二级满意20例、不满意7例,满意度为87.27%。全程组患者一级满意45例、二级满意9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18%。常规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诊患者多为病症重、杂且发展快速,因此对其抢救工作的进行做到准确、合理、果断,是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的首要保证[5]。对急诊工作护理人员的要求较常规护理更为严格,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水平,还应具备极强的应变才能,在对待抢救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应冷静、果断的进行处理。护理人员应提高与医师共同合作能力,争取抢救时间,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个抢救效果[6-8]。

全程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从120接诊患者开始进行直至抢救过程结束,在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能有效节省抢救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抢救效果的作用,通过和患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后,能促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和信任感,使患者能配合每个环节的救治工作,提高预后效果[9-10]。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的实施由于对准备工作的不完备,延长了对患者的抢救时间,从而影响了抢救工作的顺序进行。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若抢救过程出现疏忽时,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对医院的不信任,从而对整个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影响,不仅不利于抢救效果,还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事件[11]。常规护理的实行只是按照正常的流程进行,不利于和患者之间的互动,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舒适度,达不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12]。本次研究在对患者的整个抢救过程中进行全程护理后,抢救成功率和对患者的抢救时间均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P<0.05),且全程组对整体护理效果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将全程护理模式应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能保证整个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缩短抢救时间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其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3-1434.

[2]吴志娟.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2016,24(8):105-106.

[3]许勇.急诊流程图对外科危重患者抢救效果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3):125-127.

[4]刘艳.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8):166-168.

[5]程滿意,卢晓云.急诊护理措施中存在隐患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87-88.

[6]王伟.症状护理与疾病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100-101.

[7]陈淑萍.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70-72.

[8]马影.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10):2756-2757.

[9]吕璐.急诊患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91-93.

[10]刘瑛,沈红.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36-37,74.

[11]钟颖珠,林苑珍,马秀霞.细致化护理用于控制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77-79.

[12]孙琦,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85-86.

(收稿日期:2017-06-28)

猜你喜欢

危重症患者全程护理常规护理
ICU危重症患者为防止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入静脉的防范措施及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术的全程护理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程护理对哮喘患者满意度、肺功能、生活质量和情绪状况的影响
全程护理对肺结核并咯血患者疗效的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