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先兆早产患者的效果探究

2018-06-14洪淑静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常规护理

洪淑静

【摘要】 目的:分析研讨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先兆早产中的效果。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两组讨论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先兆早产孕妇80例,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个性化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护理状况,如产程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等。结果:研究组护理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总产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剖宫产率15.00%、新生儿窒息率5.00%,均低于对照组的3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个性化护理应用到先兆早产患者中,效果显著,降低胎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 先兆早产; 个性化护理; 常规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8.3.05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3-0095-03

女性孕期发生先兆早产常常在孕周28~37周,表现为下腹部痛感、阴道少量流血等,而未开宫颈口,孕妇容易发生焦虑、恐慌等心理[1-2]。而此时胎儿并未发育完全,所以,会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可能出现胎儿死亡、窒息等,存活胎儿则很有可能出现遗留症。先兆早产在我国发生率为10%~15%[3]。近年来,临床在治疗的同时,多给予个性化护理,此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不同,指针对病情等差异给予相应护理,具有较强针对性。现列入80例先兆早产产妇,分两组讨论个性化护理的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两组讨论80例先兆早产孕妇,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21~33岁,平均(28.2±2.1)岁,孕周29~35周,平均(32.1±1.2)周,学历:初中或以下3例,高中18例,大专或以上19例;研究组:年龄21~32岁,平均(28.5±2.1)岁,孕周29~35.5周,平均(32.3±1.2)周,学历:初中或以下2例,高中17例,大专或以上21例。两组孕妇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1)产妇均满足文献[4]《妇产科学》中先兆早产判定标准;(2)均知晓此次诊治、护理方案,并自愿配合。排除标准:(1)脏器发生严重病变者;(2)资料不全者;(3)痴呆、精神和智力异常者;(4)无法配合或中途退出研究者。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1)孕妇病房中保持空气清新、清洁、安静,孕妇呈左侧卧位休息;(2)确保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尽量降低探访亲友数量;(3)给予心理护理,主动和孕妇进行沟通交流,稳定其情绪,降低压力;(4)指导孕妇饮食方式,确保营养均衡,禁止食用咖啡、浓茶、辛辣、油腻类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个性化护理,包含以下几方面。(1)成立个性化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妇科医生、护士、护士长组成,个性化培训护士,加强其护理意识,并进一步强化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的理论。(2)孕妇入院当日,护士需主动向孕妇讲解医院医疗水平、环境等,协助孕妇进行各项检查,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并主动和孕妇、家属进行沟通,综合评估孕妇胎儿状况、家庭、现状、病情等,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升孕妇信任度。(3)个性化护理小组依据所掌握的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4)饮食方面:根据孕妇喜好状况及合理搭配、均衡营养的原则制定食谱,且在平日护理中观察其饮食状况,以便根据孕妇喜好调整食谱。(5)发放孕期安全手册给孕妇及其家属,讲解孕期知识,孕妇有初步了解后,病室中可定时播放孕期相关视频,提升孕妇对先兆早产的了解和认识,并用录像、视频等方式展现新生儿的美好和可爱,从视觉上让孕妇感受到做母亲的喜悦和分娩的美好,加强疾病治愈信心。(6)让孕妇及其家属均明确家庭支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家属给予理解和鼓励,从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着手,消除其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实施护理时,需确保态度恳切、面带微笑,温柔,用词切当,以免孕妇发生负面情绪。(7)药物治疗护理。临床治疗先兆早产主要给予抑制宫缩,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和合并症,各护士需明确掌握药物用法和作用,识别其不良反应,避免发生毒性。如给予硫酸镁治疗,则需注意观察尿量、膝腱反射、呼吸等状况,并准备好钙剂。(8)出院指导。孕妇出院后,在家中休养,需确保环境舒适、空气流通、安静,情绪良好。定时给予电话随访,督促其定期接受孕检。

1.3 指标判定

根据文献[4]《妇产科学》中先兆早产诊断标准判定此次护理效果,显效:孕妇无腰酸、腹痛等症状,阴道无出血。有效:阴道无出血,但略感腹痛或腰酸;无效:孕妇阴道存在出血症状,且有腰酸、腹痛症状。总有效=显效+有效。

記录孕妇剖宫产例数、新生儿窒息例数、住院时间(产后进入到普通病室至产妇出院为止)、产后出血量(用称重卫生巾的方法进行测定,产后出血量=使用后卫生巾重量-使用前卫生巾重量)、总产程(孕妇分娩时,记录其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比较所得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护理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孕妇各指标比较

研究组孕妇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总产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研究组剖宫产率15.00%、新生儿窒息率5.00%,均低于对照组的35.0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大部分孕妇因不了解先兆早产,一旦发生先兆早产,以及生殖泌尿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孕妇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增加心理压力[5-6]。若孕妇出现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加大体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可能出现先兆早产、胎儿畸形等症状。所以,给予有效护理,将其负面情绪消除,协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提升自信[7-8]。

本研究纳入80例孕妇进行讨论,从孕妇分娩各指標(出血量、产程时间等)及护理总疗效、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等方面均证实了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效果显著(P<0.05)。近几年来,医学界众多新型护理模式之一则为个性化护理,其护理内涵和自主选择性更强,可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出,孕妇情绪改善更为明显,确保孕期安全和胎儿健康[9-10]。

孙卫[11]在研究报道中分两组讨论86例先兆早产孕妇,从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等方面均证实了个性化护理的价值(P<0.05)。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表明应用个性化护理可提升治疗疗效。此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护理核心,更为关注患者自身感受[12]。针对患者自身状况,为其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并协助宣泄情感,给予情感支持,并鼓励其家属多关心、支持孕妇,让其处于和谐、温馨、关怀的氛围中,提升治疗信心。另外,用视频、录像等方式宣教疾病知识,让孕妇可系统地掌握先兆早产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自身状况。所以,建议可将个性化护理应用到先兆早产患者护理中,可降低胎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施围群.强化护理干预对先兆早产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2):86-87.

[2]曹嫚,王新华,杨培培,等.一例乙型肝炎梅毒孕妇发生先兆早产和胎盘植入的连续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z1):92-93.

[3]曾海丽,黄少梅,李韵萍,等.优质护理服务在先兆早产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3):2021-2022.

[4]全国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妇产科学》编写组.妇产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5-26.

[5]关淏.先兆早产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价值分析[J].健康前沿,2016,25(12):51.

[6]吴俏媚.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改善先兆早产孕妇妊娠结局的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1):1534-1535,1540.

[7]刘株君.个性化护理应用于先兆早产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5):43-44.

[8]彭巧红.优质护理对先兆早产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5):4851.

[9]郭文勤.探讨护理先兆早产患者的对策[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8):212-213.

[10]闫平平.先兆早产的危险因分析及音乐疗法的临床护理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7,11(7):62-63.

[11]孙卫.个性化护理在先兆早产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5):114.

[12]李喜华.护理干预对先兆早产患者结局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1):131-132.

(收稿日期:2017-12-27)

猜你喜欢

个性化护理常规护理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个性化护理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预防效果分析
剖宫产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对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