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池革命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2018-06-13阳云

中文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河池红色文化

摘 要:河池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不单局限于社会文化意义层面,而是融合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之中,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保护的同时兼顾合理利用,使红色革命遗址彰显时代精神。

关键词:革命遗址保护及利用 红色文化 河池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革命遗址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方面。革命遗址承载着革命先辈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有效保护好、利用好革命遗址,对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党的光荣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河池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国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根据最新文物普查和统计,河池市共普查登录文物点1132处,其中古遗址196处,古墓葬225处,古建筑292处,石窟寺及石刻18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13处,其它23处。其中,革命遗址有较多分布,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标语楼、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2处;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军二十一师部旧址等11处。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自然条件导致部分革命遗址损毁严重

现存革命遗址中有的为木质房梁、砖瓦土质结构,有的常年地处野外,加上年久失修、风吹雨打,部分遗址损坏严重。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标语楼,因受潮湿天气影响,出现墙体开裂、空鼓,墙面标语部分脱落的现象,亟待修缮加固。[1]

2.开发利用水平有限,发展不平衡

大部分革命遗址以纪念馆、遗址展示等模式实行免费开放,红军标语楼、中共红七军前委旧址、韦拔群故居遗址及旧墓等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参观人数较多,年接待量11万余人次,但基本以图片、实物展出为主,数字化、多媒体布展设施设备条件有待改善;部分革命遗址位于深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开发利用极为有限,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

3.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目前对河池革命遗址的开发和利用仅停留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层面,缺乏与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部分革命遗址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如交通不便,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停车场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有限,影响其开发利用。

二、河池市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建议

1.精心设计,制订规划

政府主導、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是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革命遗址的关键,应发挥各级政府在革命遗址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建立革命遗址联席会议制度,由文化行政部门为牵头单位,旅游、住建、环保、民政、民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针对革命遗址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联席会议,及时进行整改和推进,确保革命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要认真制订好规划,切实开展好革命遗址普查,逐一造册登记,摸清底数是实施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将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寓于城市建设之中,将保护与合理利用统一规划。[2]

2.加强宣传,传承精神

革命遗址有其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尤其是时代精神文化价值。应充分发挥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指引青少年铭记历史,传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为契机,通过“互联网+”模式,宣传革命遗址历史价值及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加大对重点革命遗址的宣传力度。同时,通过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优秀的红色文化以“讲故事”、“绘图片”的形式带进中小学校,让青少年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此外,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工作宣传队伍建设,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机构、文化旅游协会、其他社会组织参与革命遗址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3.多方投入,加强保护

革命遗址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光辉卓绝历史的见证者,具有其重要的当代精神文化价值。各级政府每年应设立革命遗址保护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致力于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定期召开文物保护专家领域会议,研究制定革命遗址的可行性保护和利用报告,为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门提供对策参考。同时,出台相关地方性保护条例,划定保护范围。文化部门制定管理制度,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管理。

4.合理利用,和谐发展

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应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将革命遗址保护修缮工作与红色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此外,合理开发利用革命遗址,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好现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自然风光、红色人文景观,集聚自然及精神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带动红色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佩印.文物保护及乡村文化建设的缺憾和对策[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14(1)

[2]万建怀.谈文物的保护与利用[J]-南方文物2005(4)

作者简介:阳云(1988.9-),女,广西河池人,汉族,工作单位:河池市金城江区文物管理所,文博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猜你喜欢

河池红色文化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河池书法家系列之六 蒙壮科作品选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2014年目录索引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