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首例“民告官”案的媒介记忆与现实意义

2018-06-13王平宋思邈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告官法治文化

王平 宋思邈

【摘 要】在现代传媒时代,立法历史记忆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可通过传媒如何表征记忆来考察和理解立法历史记忆。本文以全国首例“民告官”案的相关报道、评论、影视节目等为考察对象,主要探析大众传媒对“民告官”案的媒介建构问题以及对行政诉讼立法、修法和民主法治建设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告官”案;历史记忆;媒介记忆;法治文化;法治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88-02

在现代传媒时代,立法历史记忆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可通过传媒如何表征记忆来考察和理解立法历史记忆。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民告官”和行政诉讼立法历史记忆作为与国家法治建设、公民权利等息息相关的记忆,需要传媒的表达、叙事和建构。通过传播媒介不断地重复再现和意义诠释,不仅向民众传递立法历史事实,而且有助于法治精神的普及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本文主要考察的问题是,全国首例“民告官”案及行政诉讼立法、修法问题多年来如何成为媒介持续关注的议题并被赋予媒介记忆的价值?经过媒介建构的行政诉讼立法、修法历史记忆产生了怎样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以全国首例“民告官”案相关报道及影视节目为考察对象,主要考察分析大众传媒对“民告官”案的媒介建构问题以及对行政诉讼立法、修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百度、360、读秀等搜索引擎,以“全国首例‘民告官案”、“包郑照案”、“行政诉讼立法”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获得相关文本137例。这137例文本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

二、全国首例“民告官”案情概况

1985年苍南县农民包郑照经舥艚镇城建办批准,在该镇东面的海滩上建立了3间3层楼房,并办理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然而,县政府根据相关行政法规认为,包家的房屋盖在了海堤范围内,对抗洪防汛造成了干扰,要求包家自行拆除,包家没有理会。当年7月,县政府对包家的房屋实行了强行拆除。包郑照不服,决定讨个说法。他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县长黄德余,要求确认他的房屋合法性,赔偿经济损失并追究主要责任人的法律责任。1988年4月3日,时任苍南县县长的黄德余出庭应诉这起“民告官”案。1988年8月29日,法院一审作出判决,认定包郑照等所建房屋违反有关行政法规,苍南县人民政府强行拆除其违章建造的部分房屋是合法的。包郑照等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温州市公开审理此案,并于1988年l2月26日宣判包郑照等人败诉,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就在此次“民告官”案发生后不久的1989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三、大众传媒对全国首例“民告官”案的媒介记忆与建构

(一)大量有关首例“民告官”案件报道,不仅有助于唤醒民众对行政诉讼立法的历史记忆,而且有助于培养民众对理想法的追求意识和对现实法缺失与不足问题的质疑精神。

从总体上看,有关全国首例“民告官”案及行政诉讼立法、修法活动报道,不仅数量较多,规模较大,而且载体多样,体裁形式也较为丰富,如有报纸、电视、电影等多种媒介给予报道,有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述评和访谈类节目等多种形式。尤其是不少报道及评论联系当下“民告官”的一些现实问题、为行政诉讼立法修法等建言献策,不仅报道背景丰富、观点深刻中肯,而且善于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多种符号进行媒介建构。

从报道的年份上考察,各大媒体共同关注全国首例“民告官”案和行政诉讼立法活动及有关问题的报道年份,主要集中在特殊的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年份以及“民告官”事件多发、频发的年份。如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年之际,首例“农民告县长案”这一在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事件引发不少媒体的追溯报道。如《老农告官,催生行政诉讼法》(温州晚报,2008-8-16)、《“民告官”旧案留重彩追溯首例农民告县政府案》(温州新闻网,2008-09-20)等。在2010年行政诉讼法实施20周年之际也有不少纪念性报道,尤其是以首例“农民告县长”案作为背景资料,对现实“民告官”困境问题的反思报道。如《浙江温州民告官案多发官员出庭一言不发成摆设》(中国新闻网,2010-11-09)、《我国20年民告官案件超150万起原告三成胜诉》(新浪网,2010-10-01)等。

此后,随着2013年末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首例“民告官”案及行政诉讼立法修法等问题,再次引起媒体及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人们对行政诉讼修法如何着力破解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产生了极大兴趣,殷切期盼通过这部法律的修订,改变“信访不信法”的现状,让“民告官”渠道能够更加畅通。近三年有关首例“民告官”案的追溯报道,多与行政诉讼案件频发或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适用中的一些缺失问题有关,如《大起底!永嘉去年有140起“民告官”政府错在哪》(浙江新闻客户端,2017-03-28)、《立案登记制行诉法修正:廿五年后“民告官”成效几何》(《南方周末》,2016-01-09)等。

(二)时人的追溯回忆和反思不仅增添了立法、修法历史记忆的具象感、真实感,而且能够强化民众对立法、修法历史的集体记忆,以及对法治精神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深刻认同。

在笔者搜集的新闻报道文本中,有许多报道刊载了时人的一些具体细致的珍贵回忆。如作为被告的原县长黄德余的《苍南县原县长黄德余讲述中国民告官首案我见证了法治的进步》(《法制日报》,2009-10-01);有关包郑照及家人的《民告官“第一人”辞世遗言称官司虽输无憾今生》(新浪网,2002-10-19);有关该案代理律师楼献、胡建淼的《中国民告官第一案始末》(《法制资讯》,2008年第12期)、《代理律师回顾中国“民告官”第一案》(新浪網,2012-5-6)等。这些作为历史见证人的追忆和感慨议论,通过记者的挖掘、记录或跟踪报道,以及各大媒体的广泛传播,唤起民众对包郑照案及与之相关的行政诉讼立法、修法历史的深层记忆,进而建构民众对法治精神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刻认同。正如该案代理律师之一胡建淼所言,这一案件“引起了全国舆论界的关注和人民群众的觉悟,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了中国是有行政诉讼制度的,只要老百姓的权利受到侵害,是可以告政府的。”“在这个案子之前,国内并没有普遍的民告官制度……行政诉讼法出台后,就使之变成了普遍制度。不管是哪个行政机关,只要是符合行政诉讼法的条件、做错了某种行政行为,公民都可以告。”[1]等等。

(三)电视、电影作品再现改革开放后中国“民告官”第一案镜鉴,使现代公民应有的法治人格及精神得以广泛传扬。

德国学者约恩·吕森指出:“在公共文化场景中,集体记忆已经被大量的活动影像及其图片资料所覆盖。”[2]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传播进入“图像化”、“视觉化”时代,大众传媒对影像传播更为重视。为了纪念民告官“第一人”,电视、电影等影像媒介也通过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段,以图文并茂、具体可感的方式再现全国首例“农民告县长案”,从而在公众记忆中塑造了包郑照这一“时代需要”的典型形象,并对其勇于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勇气、胆识和法治的人格及精神进行广泛传颂。

2008年1月上映的电影《家在东魁河畔》(后改名为《告状》),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再现了当时轰动全国的“民告官”案的历史场景。为了让这部影片更具有真情实感,电影拍摄场地全部选在温州本地。当年“包郑照案”开庭的地点是一个被改造成法院模样的苍南电影院,剧组因而特地搬来了一个旧的戏台子,以重现当时场景。该案许多真实宝贵的细节,被如实地搬上了电影屏幕。这些大量影像资料的艺术重现,使观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3]

在建构“‘民告官第一案镜鉴”的历史记忆中,电视作为强势主流媒体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在2001年12月4日新宪法颁布二十周年纪念日时,包郑照老人作为全国首例“民告官”的当事人,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和家人一起走进《今日说法》栏目,追溯这段不平凡的历史。2008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以《改革开放后“民告官”第一案》为题,对该案进行了深度报道。2010年10月4日CCTV-12《大家看法》栏目的十一特别节目《穿越时空的对话》,以“普通农民叫板‘县太爷”为议题,对首例“民告官”案及有关问题进行了追忆、讨论。2016年4月2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在报道贵州副省长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这一事件时,也曾以新闻链接形式,对包郑照案进行了追溯报道。

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以影像为符号,透过不同的镜像来叙述“包郑照”案及行政诉讼立法修法历史活动的发展脉络,经过创作团队对重大立法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的挖掘、调查和精心制作,让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忆通过“视觉化”、“图像化”传播,不仅深化了“民告官”及行政诉讼立法、修法等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包郑照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勇气、胆识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其权利意识和自主自救的法治人格魅力散发出特殊的“场”的效应,感动、震撼着观众的心灵,从而进一步诠释“‘民告官第一案镜鉴”背后蕴含着的法治期待及民主法治意义。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对社会法律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对法治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4]从这一意义上看,有关全国首例“民告官”案件的历史记忆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建构了法治文化。这种文化从深层次影响、支配甚或决定着法治的框架和建设。而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递、变革的力量和载体,通过新闻报道、评论及影视节目等参与到法治社会建设中去,同时引导、推动和培育现代法治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卓谦.中国“民告官”第一案镜鉴[EB/OL].民主与法制网,http://dfcn.mzyfz.com/detail.asp?cid=32&dfid;=2&id;=244248.

[2][德]约恩·吕森.历史思考的新途径[M].綦甲福,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

[3]金君,李其安.全國首例民告官电影故事片《告状》本月在我县首映[EB/OL].http://news.cnlg.cn/20080109/3096.htm.

[4]安东.法治,制度、机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E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020/c1003-25866581.html.

猜你喜欢

民告官法治文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上海三中院试水“民告官”改革
民告官,这些部委缘何败诉
清末民初行政诉讼法制中的“民告官”传统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