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遗”舞蹈对素质教育舞蹈的意义

2018-06-13满梦翎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非遗

满梦翎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素质教育舞蹈是我国现阶段正在着力推广的普及性舞蹈课程。笔者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且将“非遗”舞蹈纳入素质教育舞蹈课程中,更能体现出中国特色。

【关键词】非遗舞蹈;素质教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11-01

素质教育舞蹈的教学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的青少年艺术教育课程中,我国吕艺生教授随后对此展开了深刻的研究与推广。素质教育舞蹈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舞蹈教学的舞蹈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舞蹈的课堂中不再是以舞蹈动作的模仿学习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引导的、游戏的、综合的、更为发散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

截止至2014年,国家级“非遗”舞蹈有131项,皆具有历史悠远和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非遗”舞蹈承载了历史性、传承性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在综合性上与素质教育舞蹈理念不谋而合,既取其长,又不失特色,对素质教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性

我国传统舞蹈历史源远流长,被精选出来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舞蹈,其所承载的历史遗留文化值得我们在素质教育舞蹈中传承普及。

被收录于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舞,是我国古代图腾舞蹈的遗留,以龙为图腾的模拟性舞蹈。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已有对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诗文屡见不鲜。重庆铜梁地区的“火龙”被冠为龙舞之首,火龙道具内藏玄机,舞者舞动时,喷发火焰,宛如火龙现世,表达了当地人民对火的热爱,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工艺之精湛;泸州人民参照当地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形象,以结草把模拟彩色长龙,舞彩龙的恢弘气势传达了我国数千年来龙所寓意的权利和吉祥;浦江地区自唐代起就有在灯节时“龙腾灯舞闹元宵”的习俗,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由一条条板凳接连起来模拟龙的形象。

龙舞在我国大地上普遍流传,受全国人民的喜爱,对它的传承,不仅仅是学习动作技艺,更多是将该舞蹈中所蕴含的歷史文化留传下来。

二、德育性

自中国舞蹈有历史记载以来,它就是祭祀的一部分,具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传递着统治者的思想理念,曾经一度使得统治者以“礼乐”治国(中国古代的“乐”包括音乐与舞蹈),可见乐舞具有一定的教育性。然而,“非遗”舞蹈选择的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且意义积极的传统舞蹈,其更具德育意义。

朝鲜族鹤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鹤在朝鲜族是高贵优雅、圣洁美好的象征,寄托了朝鲜族人民对圣洁美好、复归自然的向往。鹤舞是对鹤人格化的表现。舞者通过啄羽、搭颈、悠腿、展翅飞翔等舞蹈动作,模拟鹤悠然、淡雅、圣洁的神情体态,在“古格里长短”的节奏中翩翩起舞,以洗涤心灵,得到心灵上的净化。舞者身穿道具服装,昂首挺胸,腿部动作偏多,细腿高抬,迈着前吸步、探步、蹈步,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廉洁公正的思想意识。

三、综合性

中国传统舞蹈伊始就是在“诗、歌、舞”一体的综合艺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唐代出现过“纯舞”,但在历史的潮流中被湮灭。流传至今且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舞蹈大多都是以综合的形式存在着。这一综合性质与在素质教育舞蹈的《课程标准》中,项目负责人吕艺生教授所强调的“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舞蹈中能够融合音乐、绘画、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内容,同时,老师们在导入时也会借助同学们熟悉的语文、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应该具备知识之间转化和融合的能力”相统一。

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美誉的花鼓灯,被收录于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鼓灯是一种综合性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融歌、舞、戏剧为一体。然而,花鼓灯的综合性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如吕艺生教授所说的,花鼓灯还具有历史、地理等文化因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历史上留下了宋代“缀大灯”,清朝《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

该舞蹈具有深厚的历史、时代的烙印,与素质教育舞蹈的综合知识教学理念相照应。

“非遗”舞蹈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文明,其悠远的历史、礼乐传统、多元形式,对素质教育舞蹈具有历史性、德育性及综合性意义。

猜你喜欢

非遗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