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

2018-06-13薛丹妮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间舞风格中国

薛丹妮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舞风格与规格的关系的探讨,分别阐述了二者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地位及功能,着重说明了风格与规格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应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结合体;规格是体现风格的重要手段,而规格又服务于风格。民间舞蹈的发展应在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代的审美要求进行创新和教学。

【关键词】民间舞;中国;风格;规格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104-02

一、什么是风格

“风格”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的意思是棍子、柱子;后来把写字的棍子叫做风格,继而思想又引申出另一种含义即语言风,如修辞或演讲的技巧、笔调、阐述思想的方式;之后该词又突破了文学语言范畴,扩展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领域。

在民间舞蹈中,风格主要是指由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所形成的舞蹈的动律、姿态,以及舞蹈本身独特的内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所形成的各个民族和地方的舞蹈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俗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地域性,也正因这种民俗习惯风情的不同,才使民间舞蹈具有了不同的风格特色。就拿汉族的秧歌来说,南方有云南的花灯,北方有陕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东北秧歌,还有南北交界的安徽花鼓灯等,这些舞蹈虽然都来源于汉族的民间广场艺术,但却因地域不同所形成的风格、韵律大不相同。

在少数民族的舞蹈中地域性还能反映出历史、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如:素有“马背民族”之称的蒙古族,他们生活在宽广的草原上,舞蹈动作也离不开马背生活。如颇具蒙族风格特色的动作“抖肩、硬肩、耸肩”等各种肩的动作,都是因为人们骑马时马跑动自然促成了人肩部的抖动演化而来的;除此之外,鹰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吉祥物,象征着男子粗狂的气质,也象征着他们坦荡、率直的性格,所以在蒙族舞蹈中,人们常用手臂动作来模仿表现鹰和大雁,就形成了“柔臂柔手”等一系列动作。

以上这些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都说明了与人们生产、生活、习俗和地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舞蹈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演进中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经过不断发展,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蕴含的更深层的意义是通过自娱自乐的方式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在舞蹈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体现舞蹈的风格是表达舞蹈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正确地体现出舞蹈的不同风格才能使欣賞者对舞蹈作品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否则就会像我们吃川菜没有放辣椒,吃粤菜没有海鲜一样毫无风格特色可言,也就不可能给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在教学中体现出民间舞的风格,首先风格要依靠体态来展现。基本体态是肢体舞动的基本特点,掌握舞蹈的基本体态是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舞蹈的基本体态,才能以此作为入门的向导,进一步学习民族民间舞的表现手法,掌握独特的审美韵味。

风格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靠内心的情感来带动民间舞的“内心感受”及“情感的冲动”,这是直接关系到外在身体体现风格的重要因素。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讲到一首诗就像一棵果树,感情是它的根,表达情感语言是它的枝叶,优美的声律是它的花朵,深刻的内容是它的果实。即所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在民间舞中讲究“身”、“情”并茂才能准确地把握风格,传达内涵。而这种感情,要求舞者要做到充分了解每一个舞种从属的民众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民俗民情后才能达到;只有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情”,再以情带动训练有素的肢体,才能做到形似、神更似的完美结合。因为民间舞的本源是靠民族的社会生活、地方文化意识与舞者原生形态的真实来体现的,它负载着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二、什么是规格

规格多用于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当中,主要指动作姿态的规范程度及准确性。如:手的高度、脚的位置、身体的方向、动作的幅度、要领等等。舞蹈是一门运用肢体进行交流的艺术,一个演员的肢体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把舞蹈语言“说”得准确而完美是每一个舞者心中的理想,但在这其中,气息的运用,音乐的处理,动作的控制力以及收、放、快、慢等等都应包含在规格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规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初学者来说,教师规定的体态要求、道具拿法以及动律、节奏、呼吸的处理有助于加快学生掌握此门课风格韵律的速度;其次,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处在草原或广场的体验,所以他们的一切舞蹈姿态和感觉都要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完成,如果没有严格规范的教学标准对学生的动作加以约束,就会使学生做出的动作缺乏肢体的美感与艺术表现力,也就不可能达到准确地体现舞种风格和展现内涵的目的。

只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更突出风格、净化风格,但在课堂民间舞教学中,规范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更好地为风格服务,使风格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俗话说“没有规格就没有风格”,任何舞蹈动作都是由人的四肢、躯干和头部各种线条的运动变化所形成的,而各种动作都有一定的点、线移动方位的严格规范。如一个简单的“顺风旗”动作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规格要求而形成不同民族的风格体态特征:上身略含臂部往回收,双手基本松弛,左额找台角就会出现鲜族妇女的形象,而在此基础上,上身往前伏,臂部略抬,头往右侧则成了鲜明的藏族体态。所以,只有在教学中强调规格、重视规格,才能使民间舞真正达到展现艺术美的目的,并使教学上升到对一个民族民间舞内涵的审美高度上。

三、风格与规格的关系

在风格与规格的关系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尤其在教学中,是应重风格还是应重规格,历来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我认为实际在任何一个舞种上,风格与规格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结合体,它们相互依存,互为表里,形成一个整体,在一个舞种中它们的关系通常表现为:1.风格相同舞种的本质相联系所欲处于主导地位;2.规格有助于风格的表达;反之就会妨碍风格的传达、削弱风格的感染力;3.风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种舞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所以规格要根据其审美价值来制定。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风格的特征需要规格来加以规范;而规格存在的意义则是要最终体现出风格。如果在教学中只重风格,不讲究就会失去规范教学的目的。反之,如果只重视规格而忽略风格就会使教学千篇一律,只有共性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教学传承个各民族独特风格的宗旨。

以往我们都偏重民间舞的风格化,因为大家都知道风格是民间舞蹈的魂之所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实,风格化里已含有规范化的成分,我们在注重舞蹈风格的同时,也想到风格就是在每一个动作的规范上来的。如:东北秧歌的动律是在腰上,而花鼓灯的动律是在肋上使劲,这就是区别风格的地方,所以在扭秧歌时,就不能在肋上使劲,这也就是说的规范性在风格中的体现。虽然,课堂民间舞是属于经过编排、组合、加工而成的精华,但它的根在民间,它的意义在于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精神,如果教师只强调规格而不重视风格就会使学生做出的动作没有内涵,缺乏激情,也就谈不到“以情带舞,以舞传情”的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民间舞就会在过于规范的教学中失去其抒发个人情感,自娱自乐的特点,而失去了自娱性也就失去了民间舞的风格。所以无论是在舞台表演,还是在教学中都应以风格作为主导,再以科学的审美标准来加以规范,才能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真、善、美”的宗旨。

四、风格与规格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但任何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民族民间舞要想立足于现代文化前沿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因为,民间舞蹈艺术既要“走上本土”又要“与世界接轨”。这就需要我们在植根于本土的同时,不断地求新、求异,在传承民间舞时带有更多的理性思维去开拓、去实践,在思想上能再多一些辩证与更新意识,才能更好、更长远地弘扬这门古老的文化。

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而在民族民间舞中有着举足轻重的风格与规格,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上升而变化,民间舞将从“原生形态”过渡到“变异形态”的时期,而这种形态上的演变更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积累和融合,它表现为将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与文化内涵有所选择地保存并与新形态重新整合。人们真正领略到了民间舞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后,通过它的动态来研究形态,最后回归并升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还需要不断地从民间吸收新的养分,因为这种发展是与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审美需求的上升息息相关的。

民间舞蹈的精華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是一种趋势,要发掘人们的生活内涵就必须融合时代的特征,不断地给民间舞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与人民产生共鸣。只有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革新创造的舞蹈作品才能对观众有着更大的审美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民间舞蹈既要有一脉相传的民族精华的继承,又应具有随时代要求变更的创新意识。

而今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当代的变革及重建中,无论是继承也好,借鉴也好,结合也好,最重要的是顺应中国传统审美规范与审美原则的要求,始终把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属性”,也就是在坚持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科学性相统一的“规范性”的同时,更深入地与时代接轨,顺应历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满足人们在教与学双方面的审美需求,力求达到科学教学与规范教学相统一。

因此,针对“风格”与“规范”的一系列的整合与定位也都旨在民族民间舞能够有新的拓展,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更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及强烈的时代精神,并在总结与深入剖析的同时,树立科学正确的舞蹈训练体系,使这门古老的艺术能与时代的步伐相吻合,展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华。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3.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舞蹈》1998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民间舞风格中国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