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剪”美学及标志性结构

2018-06-13王兰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王兰

【摘 要】近年来,“混剪”作为一种崭新的剪辑形式受到行业内大量的关注,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混剪的研究却存在严重缺失。作为主流的混剪主要分为视觉为主的混剪和情绪为主的混剪,其自身美学价值和剪辑结构有着标志性的特征,分析混剪结构能方便高效地创作混剪作品。

【关键词】混剪;剪辑美学;混剪结构

中图分类号:J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73-02

大约6分钟的《2015年度华语电影混剪》在网上爆红,微博上的转发量达到近7万次。同期,带有“混剪”标签的剪辑作品也霸占微博热搜的排行榜,转发量急剧增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混剪新的剪辑形式外,更主要的是作品在情感上打动了许多人。有网友评论说:混剪中折射出了当代人对现状的挣扎和思考。传统意义上的剪辑元素都来自同一部影片,混剪却是把几十部不相干的影视作品,按照一定的创作规律进行整合,创作出意义不同的新作品。用混剪队长的原话来讲就是“混剪,就像搭积木一样,有无数种可能,只要按照个人的感觉把适合的镜头,放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混剪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东北乱炖,把一些本不会搭配在一起的菜放在锅里炖,口味在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好吃就行。”[1]

在关于混合剪辑的研究过程中,不论我们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剪辑形式,还是流行的艺术现象,混剪在剪辑这个范畴中的技巧与规律究竟是什么?过去对于混剪的研究,我们较多关注的是它的历史发展、美学结构,然而,就混剪这种研究现状而言,我们无疑应该对混剪的形式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混剪”的美学:画面与情绪的交替

剪辑美学从诞生开始就是围绕重构影像时空为题展开的。换句話说,剪辑可以被看作是处理影像时空的技术,但是我们注意到,混剪的概念正是对影像化的时空做出了不同的理解。目前国内混剪作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影像化时空上的不同表达我们要区别对待。

(一)以视觉为主,重在画面的组合

混剪的形式从诞生初期就十分接近于影视预告片,国内现阶段大部分的混剪作品也呈现出视觉表达大于内容叙事的形态,在剪辑上突破了同一时空、同一影片的限制,素材源的选择往往会来自大量不同的影片,画面的选择和切换多以音乐节拍为基础,剪切的速度相当之快,往往能创作出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混剪作品,影片在主题上较单一,内容的联系也较弱,重在形式的美感,但是混剪镜头的衔接却并非随心所欲,它自身的审美情趣来自于不同影片中动作相似镜头的组合技巧。这种完全忽略叙事内容与剪辑规律的手法,却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正如贾磊磊曾说的“暴雨剪辑创造出的节奏感正是中国武侠电影的形式美学”,[2]换言之,混剪的相似动作蒙太奇也正是它自身美学价值的体现。

(二)以故事为主,以台词撑起情绪

还有一些作品在创作时,会选择不同影片中情绪相似的台词作为引线,进行组合、对比、积累,创造台词内容上的巧妙搭配的独特效果。这类混剪十分注重台词间的组合技巧,来自不同影片的台词通过剪辑后却像是在对话。影片整体前后情绪的反差较大(比如:从悲伤到欢乐、从囚禁到自由、从生到死等),主题上常常包含多重含义,在剪辑上工作量较大,但是更能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混剪作品。

如果将视觉为主的混剪比作枪林弹雨,以故事为主的混剪就更像是原子弹爆炸过后的蘑菇云。一种是枪枪击中节奏重音带来的视听快感,一种是情绪积累后井喷式爆发的力量与美感。混剪在数字剪辑时代带来的惊喜,正是剪辑美学研究的新课题。

二、“混剪”的标志性结构

正如电影的经典结构存在相似性一样,混剪作品的剪辑变化也可复制。所以我们希望尽可能通过大量的样本分析,能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志性剪辑结构。

(一)以视觉为主的混剪作品中的标志性结构

1.成组出现的相似镜头。在快速剪辑时,单个镜头的意义往往不太明显,混剪通常会把几个相似镜头组接在一起(一般2-3个镜头最佳),达到情绪积累的目的。相似镜头一般会分为:动作相似(如跑、跳、走、打斗等);面部表情相似(如笑、哭、喊叫);台词情绪相似(如悲伤的、热血的等),另外,动势镜头也会成组出现,动势的范围比动作的范围要大。例如一辆从左向右飞奔过的汽车,和一个从左向右走的行人,我们就说二者动作不同、但动势是相同的。这样一组组小的动作镜头或动势镜头是组成画面类混剪的主要部分。

2.相似动作镜头间用动势衔接镜头作为过渡。动势衔接剪辑又叫做动作的完整性。在一组相似镜头开始或结束的地方,保持动作的完整性很重要,并且相互衔接的镜头往往会来自不同的影片。例如影片《2015奥斯卡提名混剪》中35秒到37秒的一组打脸镜头,总共包含了3个来自不同影片的打脸镜头,最后衔接一个男人被打后倒地,一位女士惊讶的表情镜头,作为整个结构的结束部分,这样动势的衔接保证了动作的完整性。(如图1)

动势衔接有时也会出现在相似镜头的开始部分,我们通常习惯叫它“启动镜头”。一个动作触发一连串相似动作的发生,在画面上会使观众产生联想。例如,一段混剪中,有一个按下录音机开关的手(启动镜头),紧接着一组跳舞的相似镜头(一连串相似动作),这样的结构,在整体上就保持了动作的完整性。

3.巧用音乐中的“惊叹号”。通常以画面为主导的混剪类作品,音乐的节奏就是剪辑的节奏,音乐里的一些特殊的节拍或音效,可以搭配画面中人或物动作节奏的表演,创造诙谐的效果。音乐中的“惊叹号”可以合理地穿插在动势衔接的镜头之间,起到强化影片节奏感的目的,另外“惊叹号”的表现手法在混剪作品中不宜过多,恰如其分最佳。

结合作品《2015奥斯卡提名混剪》,笔者对以上的观点做出了更近一步的论证,我将影片中的相似镜头用黄色的边框标注,启动或结束镜头标注为蓝色,重音(惊叹号)镜头标注为红色。(如图2)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部完整的混剪作品中,相似镜头占据了80%以上的镜头,在每组不同的相似镜头之间会穿插启动或结束镜头作为链接和过渡,最后再根据影片音乐的节奏补充少量的重音镜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简单模拟出视觉类混剪的经典结构:

动势衔接(成组相似类镜头)+动势衔接+惊叹号+动势衔接(成组相似镜头)+惊叹号……

(二)以台词为主的混剪作品中的标志性结构

台词为主的混剪形式,重在不同影片中臺词之间的碰撞,台词与画面均来自不同影片,但是在表意上可以做到声画对位,单纯从剪辑技巧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剪辑上惯用“拖声法”与“捅声法”。拖声法指上个镜头画面切出后音响拖至下个镜头画面上,这样可以使所表现的情绪和气氛不至于因镜头的转换而中断。[3]在台词类混剪中,单个人物的台词都较长,应配合拖声法,在人物说台词时立即补充镜头来解释前一句台词,这样,表达的意义会更加突出。相反,也可以利用捅声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台词声音先出现,配合相关镜头,最后出现人物说台词的画面,可以使观众产生一种预感和猜测,激起他们的期望心理。

2.混剪段落间的转折。混剪段落间的转折通常采用表演中情绪变换的瞬间作为转折点。台词类混剪往往前后情绪会有极大的反差,如何做到两个段落间最自然合理地过渡,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人物表情变化的瞬间是最好的(节奏)剪辑点,尤其是用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87届奥斯卡提名影片混剪》中第2分34秒,奥利卡的表演开始情绪非常激烈,随着台词结束,表演慢慢冷静,表情也由激动变得缓和,这时影片的音乐和音效都逐渐停止,当新的音乐缓缓开始,整个影片的基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最后,音乐的品位直接影响观众的第一印象,做混剪要养成平时积累音乐素材的习惯,听不同曲风的音乐培养乐感,每首音乐表达的意境都会不一样,对音乐风格的研究对于做好混剪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这种标志性的剪辑结构,不仅能提高创作混剪作品的效率,而且还具有一种国际化的普遍意义。混剪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它在创作上还存在无限的可能性,也给了剪辑工作者极大的创作自由,在中国自媒体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混剪也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滕朝.“混剪队长”剪片子忌讳把自己剪进去[J].电影,2016(2):85.

[2]贾磊磊.“暴雨剪辑”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剪辑技巧及“标志性”节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4):53.

[3]姚争.影视剪辑教程[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