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春哈尼族音乐文化调查概况

2018-06-13王磊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哈尼族

王磊

【摘 要】哈尼族的“哈巴”被称为活化石,哈尼族其他的音乐矿产也很多,等待人们去挖掘。本课题把绿春作为采风点重点研究,原因是绿春县的哈尼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5.3%,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民俗、民歌及舞蹈、乐器几方面进行一一介绍。

【关键词】绿春;哈尼族;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57-01

一、绿春县地理

绿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南出支脉西南端。它的东边是金平县和元阳县,北边是红河县、西边是墨江县,西南隔李仙江与江城县相望,东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国境线153公里。绿春县是以哈尼族为主要民族的边疆县。县境内居住内哈尼族、彝族、瑶族、傣族、拉祜族、汉族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以上,少数民族民族人口中尤其以哈尼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85.3%。这些少数民族中傣族的人口是住在河坝地区,其他的少数民族是住在山腰之间或者是居住在高山地区。

二、绿春哈尼族历史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绿春的哈尼族,形成于南北朝至唐初的民族分化组合过程中,是从叟、昆明等部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和蛮”,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唐朝初年,“和蛮”民族分布为东西两大片区域,东部一片的“和蛮”以孟谷误为首领(大鬼主),与“乌蛮”等民族共同杂居在接近当时安南都府的地方,即今安山、红河州一带;西部一片的“和蛮”以王罗祁为大首领,居住区域与西耳河(洱海)相近,即今楚雄州南部至思茅地区一带,其东边与孟谷误统辖的地区相连接,今绿春境恰是东西片相接。唐·南诏时期,就有少数“和蛮”氏族,宗支小村社,自东、西两片迁入,其中来自东片的为早,居多。现在的绿春大部分区域过去一直隶属于元江,至今有的村户的父子连名谱已有八九十代可数。

三、绿春哈尼族的民俗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他们耕种梯田台地,喜居于半山腰,靠树林,下靠开梯田;山谷溪水潺潺。溪壑和山林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资源。哈尼族信奉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祭师一“莫批”在哈尼族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们对原始宗教精通,也熟悉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传流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哈尼族支系繁杂,有自称和他称的有十二种之多,其生产生活、民风民俗、饮食、住房、服饰大同小异,语言大致相同,基本互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主要节日有十月年节、苦扎扎节、祭毫哈尼族等。最具特色的是“十月年”节,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十月年定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此时正置秋后,仓满猪肥,农事松闲,节日期间他们家家都杀猪杀鸡、春粑粑、架秋千,敬献天地祖先,他们衣着盛装,串亲访友,求爱订亲;嫁出去的妇女带着酒肉、粑粑回娘家祭祖过年。村里有歌有舞,家里有说有笑,充满喜悦的节日气氛。

四、绿春哈尼族民歌及舞蹈

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哈尼族说唱古歌,有祭祖规矩歌、讨亲嫁女歌、起房盖屋歌等六类。民歌有两大类:“酒歌”(拉拔日)和“情歌“(阿茨)。酒歌(拉拔日)在重大的节日“十月年”、“苦扎扎”、“祭鼋”节等场合演唱。“情歌”(阿茨)多在讨亲嫁女和谈情说爱时演唱,形式有独唱,男女对唱。绿春哈尼族有很多支系,各支系有自己的儿歌,《巴拉拉洞斗》和《阿迷车》两首儿歌流行于全绿春县哈尼族支系中,老少都会唱,称其为哈尼族族歌。

哈尼族舞蹈“同尼尼嘎你你”为传统的代表性舞蹈,男女老幼均可跳。其余的舞蹈有“拢总蹉”,儿童舞蹈“阿腊哩哺”、“阿波阿波呸来来”、“竹撮撮”等。这些舞蹈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反映着哈尼族生产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五、绿春哈尼族乐器

哈尼族的器乐乐种主要有小三弦、三眼草簧巴乌、四眼草簧巴乌、四孔破口直箫、六孔破口直箫、铜簧巴乌、缺口箫等。哈尼族小三弦为自娱性乐器,弹奏随心所欲,不分场所,老幼皆弹。曲调有“赶马调”、“过路调”、“逍遥调”等,以及小伙子走村串寨谈情说爱时弹奏“情歌调”。三眼草簧巴乌、四眼巴乌、铜簧巴乌、缺口箫、四孔破口直箫、六孔破口直箫等乐器,在哈尼族当中均属于民间传情乐器。夜晚小伙子在寨子中吹奏,坐在火塘边的姑娘能听辩出心上人在呼唤约她出来;睡在竹板床上的姑娘不约而自来。哈尼族的“梅拔”(野姜叶哨)乐器演奏时有传情过山之功效。演奏民间传情乐器受场所限制,一般白天只在野外吹,夜晚在寨边和寨中吹。有长辈、兄弟姐妹在旁不能吹。哈尼族的喷呐演奏时没有其它乐器伴奏,主要在婚丧活动中作独奏和重奏,演奏曲目各有固定的调子。

六、总结

绿春哈尼族音乐元素非常的丰富,本次调查时间短,调查得不详尽,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等待音乐工作者去挖掘,很多优秀的民族艺术需要去整理、保护。

参考文献:

[1]1992年绿春县志编篆委员会编篆.绿春县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张锦华.关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8(4).

[3]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哈尼族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