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坎村京族哈节仪式音乐现象透析

2018-06-13刘晓张黎明

戏剧之家 2018年7期

刘晓 张黎明

【摘 要】“民族音乐学是研究民族传统音乐现象一切领域的学科。”仪式音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神秘性的音乐现象,同时表现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音乐作为娱乐的重要手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仪式音乐现象模糊不清。本文以红坎村京族哈节祭祀仪式中“哈歌”音乐为对象,对仪式音乐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

【关键词】红坎村哈节;仪式音乐;音乐现象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51-02

京族,史称“越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是我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京族于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陆续从安南北部的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迁徙而来,定居于钦州县遵化乡的如昔郡(今东兴市江平镇澫尾、山心、巫头、红坎、寨头等地),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族群认同中还存留着曾经作为越南的族群记忆:如讲京话、用喃字等。

哈节源起诸说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以“唱哈”贯穿节日始终的祭神、祭祖活动,凝聚了京族500年的文化积淀,涵盖了一系列的京族文化特征。

“唱哈”京语为“唱歌”的意思,据传是纪念神公诞辰,每年举行一次,各地举行时间不同,澫尾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山心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巫头每年农历八月初一,红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关于哈节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传说。相传京族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海边的石洞中住着一只蜈蚣精,经常兴风作浪,伤害打鱼的渔民。一天白龙镇海大王化妆成乞丐来到此地,将滚烫的南瓜喂蜈蚣精吞下,并将它的尸体碎为三段段,头变成巫头岛,身体变成山心岛,尾巴变成澫尾岛。京族祖先为感谢他的功绩,立哈亭供奉,每年哈节都到海边将其迎回哈亭享祭,形成了京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哈节。又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号召京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开创美好幸福生活。后来歌仙去世,京族人民为纪念歌仙,为其修建哈亭、设立神位,年年供奉以示纪念。

山心、巫头、澫尾、红坎都建有“哈亭”,亭内立有神像、神位和各姓氏祖先的牌位,是京族传统精神文化的象征。

哈歌唱词综述

哈歌内容十分广泛,有歌本流传,由澫尾村苏维芳编写,以中文、越南文和喃字写成,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怀念祖先神灵,祈求平安兴旺。这一类的哈歌主要歌颂祖先和神灵的恩德,表达人们对神灵、祖先的怀念与崇敬。此类唱词的哈歌有《神灵灵》《“求”字如此深意》《让后代人永铭记》《出入亭门迎五福》《人人都得来拜神》《一桶山河刘伯温》等。如《“求”字如此深意》中唱到“直往圣上帝位殿,注观金殿添喜欢。众人都来宫殿前,庆幸能闻兰桂香。我唱圣帝大王曲,孝神尊敬大王帝。鼓响迎上祝官员,深闺绿田青水地。乡民朝拜龙帝位,都督黄氏商议事。挤在亭中施礼节,方知‘求字此深意。”体现出京族人民对神灵、祖先虔诚的信仰,表达出他们对幸福和谐生活的美好追求。

(二)崇尚伦理道德,表述人生哲理。京族唱词除了祭神、求平安外,还有叫教化后人,体现伦理道德和人生哲理的唱词。千百年来,形成了京族的行为模式和发展体系。人们尊老爱幼,谦逊朴实的优良传统以哈歌为媒介代代相传。《积善奉善》《父母育儿情谊重》《父母话儿记在心》等都蕴含了深刻的传统伦理道德。如《父母话儿记在心》中所唱:“父育儿恩如泰山,母义养儿如泉涌。一心敬孝严慈恩,为儿必有反哺心。儿女要想长成人,谆谆教诲心中存。女儿看守家务事,织布刺绣本事真。男子学习勤吟诗,攻读史经赶科试。日后成才报家恩,璞玉发光成人时。自强之志立心头,功名句弃债莫愁。人有成就天护佑,百倍威志显英豪。父母育儿莫负心,逢运际会题榜金。有志之人应深记,功成铁棒磨为针。”哈歌唱词富有深刻的教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成为京族人民教育后代的活教材。

(三)不忘历史传说,憧憬幸福生活。京族从越南迁徙而来,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他们靠海吃海,勤劳勇敢,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如《京族三岛变化大》《美好生活全靠党》《乡民富贵显荣华》《美好生活人追求》等都表现出京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外,哈歌唱词还有表现爱情、歌颂民族英雄的唱词,内容丰富,富有深厚哲理。

哈歌音乐分析

哈节中,哈妹轮流所唱的歌曲为“哈歌”,节奏舒缓多变,旋律婉转悠扬,多装饰音和花腔。哈妹演唱哈歌时虔诚、庄重。

歌词大意:今宵众人听“哈歌”,欢声乐声同来和,长夜清风送香味,芳香直升透宫阙。花开喷香郁异样,一心善敬我敬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前往众神帝位上。奉上香火歌女下,两边文武往金殿,供奉香气透云天,敬天敬地敬乡神,神灵灵!

《神灵灵》是唱哈开始的第一首歌曲,哈妹手持香边唱边跳敬香舞。《神灵灵》采用羽调式,节奏自由平缓,音程进行以三度级进为支点,其余音为装饰音,有些音高并没有完全固定,具有即兴性,有时也将小三度唱为大三度,调式明确,结束时落在调式主音,有明显的终止感。歌曲使用京语演唱,歌词以祭祀神灵,祈求平安为主,采用严格的七字结构,语音结构多为“二三三”的形式,与口头表达的语言习惯完美结合。在词句韵律上,没有规范的平仄及押韵,旋律婉转悠长,感情真挚,表现出人们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歌词大意:谁忍月光上吊灯,顺水谁肯泊船停;高兴拍岸等嫔来,烦闷一意弹弓琴。

《顺水谁肯泊船停》配合“天灯舞”演唱,哈妹们手持花灯,边舞边唱,舞蹈动作与旋律相辅相成,使其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又不失舞蹈的节奏感。《顺水谁肯泊船停》以宫为主音,调式主音突出,是整个调式的中枢,并向属方向扩张,较多使用花腔,旋律进行符合京族语音特点。

京族音乐的基本调式主要有四种,多为五度相生的五声调式。哈歌不仅从直观的音响中体现出京族人民对哈节的重视,对神灵、祖先虔诚的崇敬之情,更是民族文化的解读,哈歌唱词中所表现出的深刻寓意,体现着本民族的社會状态与文化内容。如今,京族人民锐意进取,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摆脱封建思想的桎梏,加强哈节的娱乐性与世俗性,积极“走出去”,与各民族交流沟通。近年来,京族艺人多次赴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地交流演出,将哈节仪式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京族,从而呼吁大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守望互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参考文献:

[1]萧梅.田野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2]谢林.京族“哈节”祭祀仪式的音乐文化研究[J].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8.

[3]刘建平.京族哈节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