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2018-06-11朱敏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分民办院校

朱敏

[摘           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与发展。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扬州民办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改革教育模式进行探究。

[关    键   词]  民办高职;创新创业;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5-0232-02

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任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作为民办高职院校,也应紧跟国家战略步伐,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复合型人才。

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国家政策导向。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国办发〔2015〕36号文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创新创业的必由之路。

2.社会形势需求。全社会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创客在创业园区、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找到自己的归属。路演、沙龙、训练营、大赛等为有梦想的人提供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为了提升大众创新创业的能力,政府鼓励社会各类人群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在校期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更能适应岗位需求与挑战,增强自身开拓事业的综合能力。

3.学生能力培养。民办高职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岗位实践能力外,更应具备创业意识、不断改革钻研的创新精神、勇于创业的能力,推进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进程。

二、扬州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校不积极。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受限,招生成了其首要任务,而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因此学校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积极、政策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目前,扬州民办高职院校仅仅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开展短期的创业培训,受众人数有限,且只能传授简单的创业相关知识,无法做到广泛传播以及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2.硬件不到位。一方面,學校因经费受限,在大学生创业园(苗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另一方面,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能深入开展,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入驻创业园(苗圃)的项目量少且不精,学校更不愿加大投入。两者互相影响,无法形成创业氛围。

3.师资不强大。有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原本就不足,很多都依靠外聘教师补充师资力量;专业教师更多地在自身学科领域有所建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涉足不多;由于学校不积极,导致教师缺乏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提升的意识和途径。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全校尚无专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经由中国创业培训指导中心认证的具备创业培训讲师资质的教师仅9人,且还有教师因肩负其他工作,无暇担任创业培训教学工作。因师资力量薄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少,且更多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真正具有创新精神,能创业的毕业生屈指可数。

4.学生无意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加之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故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笔者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每每问及学生是否考虑过将来创业,给予肯定回答的人数不足一成。由此可见,扬州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三、扬州民办高职院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统一思想,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应学习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全员统一思想,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提素质、促经济、增岗位的重要国家战略。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应不居于人后,立足长远,响应国家政策,创新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升品牌效应。

2.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纳入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方法。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必修、选修学分,并将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大赛等活动纳入学分替代体系。结合专业性质、职业能力,着力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目前创业培训市场实际,除与人社局继续合作、扩大培训班外,同时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GYB培训、SYB培训等必修课程,可设置16~48课时,1~3个学分。同时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并纳入学分或学分置换体系,如主题研讨、社团活动、专题比赛、项目模拟、企业实践等;结合班团活动邀请税务、工商、财务、企业行业人员开展各类讲座、沙龙等。鼓励教师自编优质创新创业教材,鼓励以团队形式开发相关精品教材、精品课程。结合信息化教学改革,引导教师依托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实现线上辅助教学。教务部门同时也可引入优质慕课等资源供学生在线选学。建设形式多样、理实并重、线上辅助线下,同时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养创业专任教师,可组织教师参加创业培训师资班、相关进修班或企业实践,改变创新创业教师匮乏的现状;另一方面,为现有创新创业教师搭建进修平台,除扎实理论功底外,还要着重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可建设两个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一个由现有专业教师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一个由创业培训老师组成,主要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传授创业相关理论与知识,指导其创业实践。两个团队虽跨部门、跨专业但又相互融合,建立以校内创新创业教师为主,校外企业家、行业专家等为辅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绩效加分、職称考核体系,对优秀成果要予以表彰。

5.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方法。应注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模拟游戏等方式,开展参与程度高、项目化、模块化的教学。彻底打破期末一次考试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将基础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采用形式多样的过程性考核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实施弹性学制,鼓励、允许学生放宽修业年限、保留学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2]。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的思想观念,完善学分替代机制,对参加过创业培训、获得过创新创业相关奖项或创新创业成功的学生,可以直接替代学分或免修,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其他创新创业学习或活动。

6.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加大实践课时比重,离开教室,走入企业、市场,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教师予以指导,加强学生的创新、创造及研究能力。举办和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沙龙、创业构思征集赛等[3]。培育优质项目,遴选优秀成果,参加“创响江苏”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邀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和成功创业的校友,以创新创业为主题,开展讲座、沙龙等活动。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其创新、创业意识。

7.建设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成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4],可在原有实践管理经费中划拨一部分,用于支持、奖励学生参加相关创新创业活动。制定在校创业制度及优惠政策,广泛宣传,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在校创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园(苗圃)建设,如果因财力限制,可以开辟小型优质专区,也可以引企入校,与企业联合建设[5]。加强引导,形成氛围,让学生想入园、能入园、不出园,提高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1.健全组织领导体系。避免创新创业教育陷入“都能管、都不管”的窘境,应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负责人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中心、教研室)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统筹学校资源,同时协调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部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各项措施,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学校应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创新创业教师聘任、考核制度等。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具体情况,把学生参加创新训练、创业培训、自主创业或相关活动等折算成学分,制定学分替代方案及切实可行的弹性学制方案等。

3.强化落实责任机制。各二级学院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创新创业具体工作的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实施与认定等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日常教研活动中,明确分工,强化落实。

五、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在创新,而创业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创办一家企业,而是要开拓进取、开创事业。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报效国家。从国家导向、社会需求、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来看,扬州民办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走改革、创新、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

[3]杨伟英,张希胜,咸菁.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31-32.

[4]蔡明港.浅析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3):130-131.

[5]孔辉.校企合作推进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探析[J].中国市场,2017(13):331-332,353.

猜你喜欢

学分民办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学分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